首頁 > 史學文史 > 元朝的大一統統治爲何如此短暫?是什麼導致的?

元朝的大一統統治爲何如此短暫?是什麼導致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爲蒙古孛兒只斤氏。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爲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疆域超越歷代。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大一統的全國性政權。這是一個與衆不同的朝代,說其與衆不同並非因爲他是少數民族政權,畢竟還有後來者——滿族建立的清朝。那爲什麼說其與衆不同呢?翻遍二十四史,大統一的朝代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初創——興起——盛世頂峯——衰敗——滅亡。就算短暫實現大一統的秦、晉、隋都還有一個初創——興起——滅亡的過程呢。但是我們迄今爲止都沒有能找到元朝初創——興起——盛世頂峯——衰敗——滅亡之間明顯的分界線,甚至短暫王朝初創——興起——滅亡的分界線都不明顯。就是這麼一個與衆不同的朝代,祖先打到過歐洲的朝代,卻短短不到一百年就結束了對中國全國的統治。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元朝的大一統的統治這麼短暫呢?

元朝沒有明文規定卻實際存在的民族分化政策使的蒙古人徹底被孤立

本來蒙古族在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少數民族,比着漢族少很多。特別是大蒙古國分裂爲四大汗國後,忽必烈所建立的“大元大蒙古國”的蒙古人在數量上比漢族就更少了。元朝爲了維護蒙古人在全國的統治,主張蒙古至上主義,推行民族壓迫和民族分化政策。根據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後分爲蒙古族、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漢人(曾經在金朝管治下的漢族、女真族、契丹族等各族臣民)、南人(南宋管治下的漢族及其他南方少數民族等各族臣民)四等。被後世學者概括爲四等人制。但是這個制度在整個元朝的官方文告和檔案上並沒有看到過。所以說這個政策並沒有明文規定,但是這個制度卻實際存在元朝的歷史中。

例如整個元朝職位分配亦與族羣有關,職位愈高,漢、南人愈少。丞相、平章之類的高級官職幾乎被蒙古、色目人所壟斷,漢人主要擔任執政一職,而南人則幾乎沒有人出任過執政。根據清華大學(臺灣)蕭啓慶所主持的《元朝宰執的族羣與社會成分分析》統計:在元朝的473名宰執中,蒙古、色目佔70.2%,漢人、南人佔29.8%。而且蒙古、色目所佔比率有逐步上升之趨勢,由前期之52.9%,上升爲中、後期之71.6%及75.9%,而漢人、南人則由前期之47.1%遞減至中、後期之28.4%及24.1%。

元朝的大一統統治爲何如此短暫?是什麼導致的?

就這些職位而言,職位越是重要、越是高,蒙古人和色目人就越多,而漢人和南人就越少。元朝實行的這種族羣歧視政策的身份制度是分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爲四等,是以族羣降附的先後順序以及他們認爲的政治可靠程度,分別賦予給予不同的職位與權利,用來凸顯蒙古人的優越地位,並壓制被征服各族羣。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間,這種帶有民族歧視的民族分化政策已經基本形成,其後構成元王朝統治秩序的一個很大特點。但是這也成爲了元朝結束其全國性統治的原因之一。

從建立全國的統一到退出大都結束全國統一,戰爭不斷。沒有機會休養生息

縱觀整個元朝的歷史,它就像一個戰爭機器一樣,永不停歇地在打仗。不管是從成吉思汗於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的蒙古汗國算起,還是從忽必烈鹹淳七年(1271年)建立的元朝算起,一直到洪武元年(1368年)元朝失去對中國全國的統治權,整個元朝沒有戰爭記錄的年份僅22年。而且這22年還不連續,而是斷斷續續地存在於元朝的戰爭的五個階段中。這五個階段分別是:開禧二年(1206年)到寶祐元年(1253年)爲滅西遼、西夏、金國、吐蕃、大理等國的階段;寶祐元年(1253年)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爲滅南宋的階段;至元十七年(1280年)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爲鎮壓復宋起義的階段;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到至正九年(1349年)爲對內鎮壓起義、對外侵略擴張的階段;至正十一年(1351年)到洪武元年(1368年)則爲元末農民起義階段。

其中最長的連續沒有打仗的時間都不超過3年(1303年——1305年)。最恐怖的是元朝自1280年統一全國後有記錄的戰鬥就多達230多場,這還沒有算上沒有記錄的和至元十七年(1280年)之前的戰鬥。這活脫脫就是爲戰爭而生的戰爭機器。

元朝的大一統統治爲何如此短暫?是什麼導致的? 第2張

所以說,元朝沒有、也無法像其他的大一統王朝一樣,在統一全國後實施“休養生息”的政策。俗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打就是“糧食”和“金錢”。例如漢武帝、唐太宗等等在進行大規模戰爭時,無不先勒緊腰帶,準備糧草。可是元朝從來沒有爲這些身外之物擔心過。可以說,我國曆史上沒有任一朝代能在戰爭的持續消耗上與元朝相比較,元朝最後的覆亡,其實是典型的“趁它病取它命”或“羣蟻咬死象”的過程。真正消滅元朝的不是實際意義上的戰爭,而是元朝自己的疏忽。但是也正是因爲他的疏忽,這也導致了元朝的毀滅。

中央政局不穩定以及皇位繼承製度的混亂。給了起義軍隊做大的機會。

元朝和清朝一樣,他們也面臨着路線的選擇:是繼續走忽必烈路線以儒家思想治國,還是以蒙古爲基礎的政策。可是不一樣的是,元朝統治中原98年卻沒有能確定下合適的路線。

忽必烈在位時尊孔崇儒並且大力的發展儒學等推行漢法的政策。然而他又不敢全部否定蒙古制度,爲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後形成了特有的蒙漢兩元政治。忽必烈駕崩後,其繼承人元成宗主要恪守他的制度,如果成宗能夠多活幾年,忽必烈的治國方略還是有可能持續下去。可惜的是在位13年的成宗駕崩了,並且太子早死,造成了元朝的繼承混亂,沒有法定的繼承人。海山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發動大都政變。他們斬殺阿忽臺,控制大都局勢,擁護率軍南下的海山稱帝,即元武宗。元武宗因愛育黎拔力八達有功,冊封他爲皇太弟(即未來的元仁宗),相約武宗系與仁宗系交替稱帝,即武仁之約。面對皇位的誘惑,誰也不能保證能夠遵守承諾,元仁宗最後就違背了誓約,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後代,這就引發了元朝中期一系列的血腥政變,其中就有刺殺事件(南坡政變)、兩地自立爲帝事件(兩都之戰)、毒殺事件(上都兵變)等。

元朝的大一統統治爲何如此短暫?是什麼導致的? 第3張

短短的十幾年間,皇帝之位多次易主。如此頻繁的帝位之爭,使得元朝高層內部並沒有什麼凝聚力,各系的勢力都想推自己效忠的對象登上帝位,從而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的內亂。元惠宗登基之後,內部稍微穩定了下來,他也終於有機會去鎮壓內部的農民起義。可是他兒子不爭氣,想篡他老子的帝位。使得元順帝不得不把精力放到朝廷內部,最終元末的起義軍星火燎原。在劉福通、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等義軍隊伍的分段牽制、輪番啃咬之下,龐大的元朝逐漸被蠶食殆盡。

不可否認的是元朝在建立之初到退到漠北之前一直很強大。它滅亡的原因就在於,沒有明文規定卻實際存在的民族分化政策使的蒙古人徹底被孤立,給自己樹立了太多太多潛在的敵人。導致內部起義不斷,自身不得不放下發展的機會去鎮壓起義。在鎮壓起義的同時,自身內部又因爲沒有制度的制約,使得元朝中央政局很不穩定、皇位繼承製度極其混亂。而起義軍們瞅準他處理內部矛盾的空檔,發展做大,一哄而上,把這個處在壯年的朝代分而“啃”之。它的後來者清朝吸取它的教訓,這才造就了清朝將近300年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