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權勢滔天的魏忠賢,爲何被剛繼位的朱由檢迅速清除?

權勢滔天的魏忠賢,爲何被剛繼位的朱由檢迅速清除?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忠賢,字完吾,明末時期權宦。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爲“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魏忠賢崛起之後,“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許多官員甚至不惜認其爲義父、幹爺。不僅自稱九千歲,麾下更是有五虎、五彪、十狗爲禍,一時權勢達到巔峯,乃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絕頂人物。然而,權勢滔天的魏忠賢,卻被剛剛繼位的明思宗朱由檢迅速清除,這又是爲何呢?

明朝宦官的權力來源,決定了他們必然受制於皇權

明朝宦官的主要力量雖然集中於廠衛,但其權力卻是來自於皇權。由於明朝特有的票擬、批紅制度,宦官通過代天子批紅而獲取權力、直接干預朝政,而這種“批紅”的權力卻是皇帝賦予的,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受制於皇權。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由於皇帝工作量實在太大,明成祖朱棣時期開始設立內閣。內閣制度下,凡是朝廷大事,先由內閣負責擬定幾條意見,以筆墨寫於票簽上,這被稱爲“票擬”;然後將奏疏和票籤一起呈送皇帝批閱,這被稱爲批紅。如此一來,皇帝便牢牢掌控着決策權,內閣掌握着議政權,六部則掌握着行政權。

權勢滔天的魏忠賢,爲何被剛繼位的朱由檢迅速清除?

雖然票擬、批紅制度一定程度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但每天批閱奏摺仍然是一項難以堅持的工作。因此,到明宣宗朱瞻基時期,爲了讓宦官幫助自己處理文件,併成爲皇帝聯繫內閣的橋樑,打破了朱元璋不許太監識字的規定,設立內書堂教授宦官識字。此後,皇帝往往只批閱少量重要奏疏,而其他奏疏則大多交由宦官代批。

正是由於掌控了一定“批紅之權”,使得宦官掌握了一定朝政的決策權,而司禮監也因此成爲“二十四衙門”之首,並對外廷形成了一定的壓制。不過,宦官的“批紅之權”由於來自於皇帝授權,這也決定了他們受制於皇權。

文官集團勢力太過龐大,閹黨並非一家獨大

明初由於“土木堡之變”,導致武將集團和功勳集團迅速崩潰,這直接加速了明朝文官集團的崛起,到明中期以後,文官集團已經極爲龐大。而隨着明世宗朱厚熜時期“大禮議”的爆發,皇權與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開始迅速加劇,甚至發展到了對抗的程度。

權勢滔天的魏忠賢,爲何被剛繼位的朱由檢迅速清除? 第2張

雖然宦官的崛起於皇帝寵信太監有着極大的關係,但同樣與文官集團的崛起密切相關。皇帝雖然貴爲一國之主,然而龐大的文官集團不僅掌控朝政,更是對皇帝的行走坐臥、衣食住行,乃至私生活都嚴重干預。尤其是明朝的文官“骨頭”極硬,這着實讓皇帝有些焦頭爛額。於是,爲了對抗龐大的外廷,皇帝只能通過重用宦官來與外廷對抗。

此外,明朝中後期黨爭極爲嚴重,尤其是東林黨崛起之後,他們和山東人的齊黨、湖北人的楚黨、安徽宣城人的宣黨、江蘇崑山人的昆黨相互爭鬥不止,處於劣勢的各黨官員,便有不少人聚集於宦官門下,進而形成閹黨,與東林黨相互抗衡。

因此,明朝宦官雖然權勢滔天,但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只是皇帝用來對抗文官的工具。因此,即使魏忠賢權勢滔天,東林黨也只是相應勢弱,並非全無反擊之力,一旦給他們機會,他們的反撲將極爲兇猛。

明朝皇權高度集中,宦官權力雖大但很容易瓦解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皇權到明清時期已經高度集中。不論是以內閣爲首的文官集團稱霸朝野,還是以司禮監爲首的宦官集團權勢滔天,由於整個朝廷的最終決策權掌控在皇帝手中,皇帝實際上都有能力迅速將其瓦解。

權勢滔天的魏忠賢,爲何被剛繼位的朱由檢迅速清除? 第3張

魏忠賢雖然形成了極爲龐大的閹黨,其中有無孔不入的廠衛,也有掌控朝政的朝中大臣,然而這一切都源於魏忠賢深受天啓帝朱由校對客氏和魏忠賢的寵信。正如宦官權力源自於皇權一樣,閹黨的權力更多來自於爲首太監。

此外,由於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對抗的原因,只要爲首的魏忠賢倒臺,那麼曾經飽受壓制的文官集團便會迅速撲上去,對殘餘的閹黨進行打擊。而閹黨由於爲首太監倒臺,失去了皇權支撐後,則根本毫無反抗之力。

綜上所述,由於這三點原因的存在,魏忠賢雖然權勢滔天,但權力運行機制和朝中形勢都使得他必須牢牢依靠皇權,而不能像漢唐宦官那樣脫離皇權獨自發展。因此,魏忠賢能夠依靠皇權迅速崛起,同樣也會因爲皇權的打壓而迅速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