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大臣如果功高震主 古人有什麼方法能夠善終

古代大臣如果功高震主 古人有什麼方法能夠善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大臣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大臣如果功高震主的話,有什麼方法可以善終?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功高之人,多難逃此厄運。

然而,歷史上,還是有一些功高之人,躲過了這樣悲慘的命運。

每一位功高之人面臨的形勢不同,每一位君王的秉性不同,因此,他們都各自採取了不同的方式保全性命。

他們對隱退的安排,比之他們建功立業時所展現的奇謀妙策似乎更富智慧。

孫武:飄然隱退,著書立說

兵家泰斗孫武,以其出神入化的軍事才能,輔佐吳王闔閭成就霸業,後又繼續輔佐吳王夫差擊敗勾踐,維持霸業。

古代大臣如果功高震主 古人有什麼方法能夠善終

然而,在感覺到吳王夫差“變了”後,飄然隱退,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

他的老戰友伍子胥,苦口婆心勸諫夫差,結果被逼自刎,而孫武隱退後,完善了《孫子兵法》,流傳千古。

此後,脫離實際工作,專心於理論研究,成爲許多功高之人的選擇。

范蠡:急流勇退,遠避故地,棄政經商

“兔死狗烹”的“原創人”,正是范蠡。

輔佐越王勾踐滅吳稱霸後,范蠡急流勇退。

他隱去後,留書文種,勸他也儘快急流勇退,文種不從,後來文種果然爲勾踐逼殺。

古代大臣如果功高震主 古人有什麼方法能夠善終 第2張

開始時,范蠡只是帶着西施泛舟西湖(當時屬越國境內),沒有離開越國。

文種死後,范蠡立刻逃到了齊國,並開始經商,很快就家財數千萬,成爲大富豪。

齊國知其名,要請其爲相,范蠡婉拒後,又跑去了當時的“商業聖地”宋國,繼續經商。

范蠡與孫武,都是隱退。不同之處在於:孫武一直在吳國,終身沒有離開;而范蠡則三遷其地。

其中原因,或許在君王的稟性:吳王夫差“驕橫自負”,孫武只要不唧唧歪歪,遠離權力中心,即可保全性命;而越王勾踐“隱忍多猜忌”,范蠡僅僅遠離權力重心不夠,還要遠離其勢力範圍才能活命。

王翦:偷合取容

春秋戰國時,諸侯林立。功高之人尚可如范蠡一般“遠避外國”。

然而,到了大統一時代,功高之人就無處可避了。(除非逃去匈奴)

因此,大統一時代功高之人的求生之術,自然不能簡單地效法范蠡了。

秦始皇滅六國,王翦父子居功至偉。

王翦滅趙、楚、燕三國,其子王賁滅魏、齊兩國,六國之中,除了最弱的韓國外,其餘五國均爲王翦父子所滅。

然而,王翦父子到底還是保全富貴。

這是因爲:王翦很早就未雨綢繆地開始尋求求生之道了。

王翦父子很早就立下許多大功。

滅趙之後,王翦已接近“功高不賞”,遂以年事已高,進入半隱退狀態。

原本以爲如此,就不會陷入“功高不賞”的絕境了。

然而,青年將領李信伐楚大敗,秦王親自去請。

秦王親自來請,王翦如果拒絕秦王,命運大概會和白起一樣。

然而,再立大功,功高不賞,又是危險的。何況一口氣帶走六十萬軍隊,“空國而出”。

因此,王翦在出徵前多求良宅美地,出征期間又屢屢“提醒”,其“提醒”的頻繁程度連身邊的將領都看不下去了。

王翦的“貪婪”,正是其求生智慧。

王翦對身邊人解釋到:大王“不信人”,只有多求爲子孫多求田宅,才能使秦王心安。

明明白白地告訴秦王及天下人:王翦除財富外別無所求。

此後,王翦、王賁雖功勞最大,但在大秦似乎實權不大。反倒是蒙恬兄弟長期領軍隊。

看來,王翦父子是真的“只要錢”,避開了危險的“權”。

在秦代的軍制之下,只要你不掌軍,即便功高,也不足爲患。

王翦看穿了秦王的心思,以此求得生存,然而,這也給他的名聲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這又是秦王希望看到的)。

後來,司馬遷貶王翦: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

然而,如果王翦不“偷合取容”,試圖“輔秦建德”,恐怕早已被嬴政送去見白起了。

蕭何:自污名節;張良:可有可無,時進時止

古代大臣如果功高震主 古人有什麼方法能夠善終 第3張

蕭何雖是開漢第一功臣,但畢竟不掌兵權,其威脅遠小於韓信、英布等異姓王。

因此,很長時間內,蕭何是比較安全的。

然而,隨着異姓王們逐漸被剷除,蕭何察覺自己也上了“黑名單”。

劉邦在征討英布劉邦剷除的最後一個異姓王)的作戰時,對蕭何送來的彙報總是默不作聲,反而幾次詢問蕭何的起居動向。

蕭何的門客提醒到:您在關中這麼多年,廣佈恩德,人民都很愛戴你。陛下不放心呀!

於是,蕭何賤買民田,搞得百姓怨聲載道。

既如此,蕭何算是逃過一劫。

其實,蕭何沒有軍事基礎,本不足爲慮。然而,也就是在關中人望太高,使高祖不放心。

自污名節,也就自然可以使高祖寬心了。

古代大臣如果功高震主 古人有什麼方法能夠善終 第4張

此外,另一位大功臣張良,則採取了“半隱”的方式,由“帝者師”變爲“帝者賓”,遵循着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世風格。

劉邦剷除異姓王,張良就基本不摻和了。遠離權力中心,自然性命無虞。

郭子儀:進退之道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郭子儀之功,已足以震主。

古代大臣如果功高震主 古人有什麼方法能夠善終 第5張

事實上,天子已經忌憚其名望,以宦官魚朝恩典軍,削弱其權。

鄴城失利後,郭子儀被奪去軍權,做了閒官。

同時,魚朝恩、程振元等人都屢屢進讒言,欲加害郭子儀。魚朝恩甚至將郭子儀的祖墳都挖了。

首功之武臣,竟遭這樣的迫害,一般人是忍不下這口氣的。

然而,郭子儀卻毫無怨言,對魚朝恩等人依然坦誠相待,其誠竟使魚朝恩感佩:要不是郭令公這樣的長者,我們怎能不疑心呢?

此外,他對當時名位在自己之下的盧杞,也小心翼翼。因盧杞長相醜陋,郭子儀擔心家人譏諷,遂在盧杞來訪時讓家人迴避,以避免得罪這個將來可能得志的小人。

當然,在國家需要的時候,郭子儀又挺身而出,責無旁貸地替國家效力。

吐蕃攻陷長安時,郭子儀只率3000兵挺身而出,以其名望號召,成功收復長安。

回紇來犯時,郭子儀又以其在回紇的名望、人脈,“單騎退回紇”。

對不公平待遇,沒有怨言,如履薄冰,但在國家需要時又能挺身而出,郭子儀可謂是作得最圓滿的了。

功高震主而免於“兔死狗烹”之人,其進退避隱,各有差異,但也有明顯的共通之處。

他們都能洞察君王的顧慮,並主動調整自己與君王的關係。

這大約就是今人常說的“向上管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