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長孫皇后爲何被稱爲千古第一賢后呢?她的美譽從何而來?

長孫皇后爲何被稱爲千古第一賢后呢?她的美譽從何而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文德皇后長孫氏,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同母妹,唐太宗皇后,唐高宗之母。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爲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爲李世民誕下三子四女。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的名人或因才憑德,或創豐功偉績而名垂青史,被後人銘記傳唱,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筆有縱橫捭闔,橫掃六國的秦始皇嬴政、有識人之明,禮賢下士的漢高祖劉邦、也有破釜沉舟,烏江自刎的西楚霸王項羽、更有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盡是帝王將相之流。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忠臣賢士流傳千古,被人津津樂道,如匡扶蜀漢政權、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忠心輔國,直言敢諫的魏徵、英勇殺敵,精忠報國的岳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明君賢臣自古以來都有很高的關注度,而在古代的中國,女性的生存和發展都尤其不易,“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對古代女性享有知識教育的不公平對待,“三從四德”封建傳統的價值觀是對古代女子天性的束縛,很少有人去關注女性的德與才,功與賢,那些妲己、褒姒之流揹負紅顏禍國的千古罵名又何其無辜,縱觀歷史,有德有才有賢名的女性不在少數,只是當時的人們忽視罷了。

而提及女性的德、賢二字,歷史上這樣的一個人應有一席之地,那就是有才德更有賢名的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爲何被稱爲千古第一賢后呢?她的美譽從何而來?

長孫皇后是何許人也?

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名字史上並無記載,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母親是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身份尊貴,稱其爲古代名媛一點也不爲過。或許人們對這位長孫氏不甚瞭解,家族顯赫這都不算什麼,更重要的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宰相長孫無忌是其一母同胞的哥哥,她自己更是唐太宗李世民唯一的皇后,唐高宗李治的親生母親。由此看出,長孫氏的出身和生平尤其不簡單。

在公元613年,年僅13歲的長孫氏與當時16歲的李世民完婚,其後的23年間,兩人共生育三子四女,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幼子即唐高宗李治、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晉陽公主、衡山公主。縱觀歷史,鮮少有帝后和睦,感情深厚,子嗣昌盛,從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所生子女數量來看,兩人相識相知的二十三年必是情深意篤,愛意綿綿,這份愛情,歷史可以見證。

長孫皇后爲何被稱爲千古第一賢后呢?她的美譽從何而來? 第2張

在這短短的二十三年間,長孫氏是因何能得到李世民的尊重寵愛?千古第一賢后的美譽又從何而來呢?

持家有道,廣修仁德

公元617年,李世民和長孫氏二人隨父親李淵就任而遷居太原,由於李世民的母親(即太穆皇后)早逝,李淵也並沒有續娶正房,家裏並沒有其他女人,而男人又不管家裏內務,家裏日常的瑣碎之事及其管理之職都不得不由當時年僅十七歲的長孫氏來承擔。

儘管年紀尚小,放到現代也不過是一個學生的年齡,卻已然將全府大大小小事務處理的妥妥當當,不讓父親和丈夫有任何後顧之憂,專心發展事業,而長孫氏憑藉出色的治家能力得到父親李淵的讚賞。除此之外,長孫氏在太原附近出資修建了玄中寺,李家的聲望和長孫氏的仁德也因此而聲名遠揚,俗話說得人心得天下,以德服人,以仁治人,以禮治國,當是上乘之道。

長孫皇后爲何被稱爲千古第一賢后呢?她的美譽從何而來? 第3張

與人交好換人心,勉勵將士振軍心

大概是帝王家的鐵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皇權面前皆可拋棄,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因所謂的功高震主之名,不得父親的信任,兄弟之間嫌隙滋生,矛盾激化,連父親的妃嬪也不待見他,李世民的處境十分艱難。正值此時,長孫氏走了出來,她時常進宮給李淵請安,又與後宮妃嬪結交送禮,緩和了李世民尷尬的處境。

但表面的平靜終有被打破的一天,《舊唐書》記載:“及難作,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後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矛盾爆發,李世民率領將士在玄武門設伏,這時候長孫氏站了出來,勉勵將士,提振軍心,而後玄武門之變大獲成功。

儘管長孫氏做的這些事並不是值得震撼的大事,但就憑她能在李世民處境艱難之際選擇與之共進退、共生死,還努力爲丈夫的事業四處奔走,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長孫氏值得被李世民的敬重寵愛,更值得後世效仿。

長孫皇后爲何被稱爲千古第一賢后呢?她的美譽從何而來? 第4張

杜絕外戚,輔佐帝治

所謂愛屋及烏,又與長孫無忌年少結識,李世民提拔長孫無忌爲尚書右僕射(即宰相),卻受到了長孫皇后的反對,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勸服後,長孫無忌主動放棄了這個職位,長孫皇后認爲長孫家族出了一個皇后已是貴不可言,能成爲皇親國戚已經是天大的榮幸。所謂樹大招風,仇人眼紅,身處高位更容易出錯,唯有避開權勢才能長久無憂的生存,長孫皇后對外戚的做法足見她的非凡的遠見和智慧。

長孫皇后對待外戚不偏不倚,對自己也要求嚴格,《新唐書》記載:與帝言,或及天下事,辭曰:"牝雞司晨,家之窮也,可乎?"帝固要之,訖不對。李世民常常與長孫皇后談及國家大事,長孫皇后認爲女子不得干政,立刻閉口不言。其實,李世民作爲一個皇帝比任何人都懂得後宮不議朝政的道理,但他更相信長孫皇后的大義與賢德,不會發生後宮亂政的現象,真正的把長孫皇后當成一個值得信任的人生伴侶,明君賢后也不過如此了。

當然,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明君也不例外。李世民常年征戰,脾氣難免急躁,李世民有一次下朝後生氣地說:“真該殺了這個魏徵!每次朝會上都直言進諫,弄得我經常很沒面子。”皇后聽完後穿上朝服站在庭院裏,並說:“因爲陛下聖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勸告,有這樣的忠臣我應該向您祝賀。”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朝服進諫,魏徵也因直言敢諫得到李世民的重用,這裏面的功勞非長孫皇后莫屬。安撫丈夫,護佑賢良,長孫皇后擔得起“賢后”二字。

長孫皇后爲何被稱爲千古第一賢后呢?她的美譽從何而來? 第5張

公元636年,在長孫氏患病期間,李世民下詔修復天下佛寺並親自到寺廟爲其祈禱請願,但天不從人願,哪怕是一國之後也有走向生命盡頭的一天,長孫皇后於六月崩逝於太極宮,李世民爲其擬諡號爲“文德皇后”,高宗時期加封諡號爲“文德順聖皇后”,文、德二字的精髓在長孫氏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可見長孫氏在李世民的心中分量極重,更是對長孫氏一生的肯定與讚賞。要知道太祖李淵的原配穆皇后也只是一個字的諡號,後太祖去世後,才隨太祖諡號爲太穆皇后,可謂是生前尊貴,死後同樣享有殊榮,一生短暫,但已功德圓滿。

結語:

長孫皇后以明己身,寬厚待人,庇護忠臣,輔佐帝治,無疑是一位賢德的好皇后,她的存在是李世民的一大幸事,更是國之幸事,百姓之福。長孫皇后36歲就去世了,不禁讓人感嘆,長孫皇后若是能活得長久些,而後的太子謀反或許就不會發生,也或許就沒有女帝武則天的存在了,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真是可惜可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