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長城攔不住大軍爲什麼從秦到明都在努力修長城?

長城攔不住大軍爲什麼從秦到明都在努力修長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都知道長城是中國最偉大的建築之一,在抵禦外敵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而說起長城,第一個感覺就是軍事要塞,主要是軍事作用,不讓敵人攻過來。但是,稍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長城這麼長,很多地方的城牆並不像一些重點路段修得那麼高大,我找個偏遠的地方,很容易就突破了啊。

其實,不但是我們有這個感覺,就是古代的人也有這樣的感覺。這個人就是乾隆。乾隆他就瞧不上長城,他當皇帝的時候,長城已經破爛得不成樣子了,下面的人多次打報告請求修一下,乾隆就是不修,乾隆認爲,長城從先秦修到了明朝,都沒有解決邊患。明朝修長城挺認真的,我們大清不也是一路殺了過來?國之險在民不在地,修長城不過害苦了老百姓,不用修!

那麼,是乾隆這個人智商高,比唐宗宋祖、秦皇漢武都牛逼,他們沒看到的事情,乾隆看到了?當然不是!

我們先說一下,爲什麼修長城,而不是組建軍隊對付邊患。

長城攔不住大軍爲什麼從秦到明都在努力修長城?

話說,秦朝時派了蒙恬進攻匈奴,把匈奴的河套地給搶了。可把匈奴人打跑後,蒙恬沒有趁勢進攻,而是坐地修起了長城,把各國長城連接起來,形成了一道統一的防禦線。

蒙恬爲什麼不追呢?

一是追不上,秦軍是步兵爲主,要跑贏四條腿的匈奴人實在是有心無力。

二來匈奴人機動性強,尤其是思想上,他們是游擊戰的祖師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

三是追擊成本太高。打敗一個對手很容易,可要殲滅對手就非常困難。漢武帝時候,用三代積蓄,傾全國之力,也沒有真的全部消失匈奴。人家跑到歐洲還是東山再起了。

以後的朝代,中原不乏再次壓倒性的勝利,但都沒辦法一勞永逸消滅對方。比如唐朝打敗了突厥,但突厥完了後,別的草原民族又興起了。

所以,蒙恬就地開始修起了長城,這個也得到了秦始皇的大力支持。因爲這是最經濟的手段。

後面,明朝最喜歡打仗的明武宗曾經算過一個帳,如果要派八萬兵馬出去打韃靼,一年需要費用一千萬兩,還不保證一定贏。而如果修葺一下長城,只需要五萬勞工,兩個月,費用不過百萬兩。

這裏面還有很多細帳,比如調用民工,民工幹完活了回去還是農民,還能種田。而調用大軍,大軍就要長期吃軍糧,不幹活。另外,修好了長城,可以開闢大量的新耕地。這也是一筆不可小視的收入。

此外,不用軍隊還有一個比較隱祕的原因。用軍隊,就會產生握有重兵的大將,怎麼防範大將是一個麻煩事,還是用農民工比較好,畢竟工頭比較好對付。劉邦劉工頭除外。

這就是爲什麼不用軍隊而用長城的原因。

長城攔不住大軍爲什麼從秦到明都在努力修長城? 第2張

當然,這個因果要兩面看,用軍隊費用高。用長城,軍隊就得不到建設,也缺少實戰經驗。長期來看,過於防守的國防政策必定會削弱其軍事力量。這也是美國明明沒有人敢惹它,它還到處找事的原因,就是要保持軍事上的領先地位。

我們再說一下,長城其實不能防大軍,爲什麼還要修。

一是長城雖然不能完全保證攔住大軍,但在一些重要關口上還是能起到一些防禦作用的。那些很容易突破的地方,往往不是經濟或者政治的要點,對方突破了,戰略意義也不大。

最後一點,長城不但是防軍隊的,還有一個重要作用,防走私,搞經控。

中原跟塞外的交往,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貿易。甚至這個貿易最後還影響到了國家的安全。而有時候,中原也會利用貿易來對塞外實施懲罰或者獎勵。

明朝時,就實行比較嚴歷的關防政策,有時候禁止跟外面的人做生意。這有點像現在的經濟制裁。沒有生意就沒有和平,你不讓人家穿綢子,人家的貴族肯定不幹啊,不幹要麼就服軟,要麼就開戰。

那麼,怎麼落實這個經濟制裁呢,這就要靠長城了。長城有的地方防不了軍隊,但防個商隊或者走私者還是很輕鬆的。這就是經濟封鎖。

此外,有了長城,中原就可以在固定的地方開辦集市,然後通過這個邊關集進行抽稅,這又是一個賺錢的好機會。

長城攔不住大軍爲什麼從秦到明都在努力修長城? 第3張

當然,長城除了這些,還有預警的作用,你一進攻,我擋不住你,但我點個火,抽根菸,報個信還是可以的吧。

另外,還有防小股偷襲的作用。要突破長城,大的軍隊可以,但那種大部隊也不是說搞就搞的,兩三年能搞一次就不錯了,搞多了很傷身體的,夜郎國爲什麼早早滅亡了?

而小股的騷擾倒是容易組織,但有了長城,小股的軍隊甚至一些野路子的打劫者就不行了。這樣,長城內的居民就可以安心的種一片地。

最後,這些長城還可以方便中原的主動出擊,長城就是中原的駐兵員,補給站,傳送門……

所以,長城還是很厲害的,也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原文來自腦洞歷史觀的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