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東吳名將 東吳大都督

東吳名將 東吳大都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也稱東吳、孫吳,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爲“吳”,史學界稱之爲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歷史

東漢末年,吳郡富春人孫堅任長沙太守,曾帶兵參與討伐董卓。

191年(初平三年),孫堅徵荊州劉表、黃祖時戰死,年僅37歲。

孫堅子孫策在孫堅死後繼承領導之位,而由於孫堅生前屬袁術派系,因而投靠袁術,向袁術借兵馬,率兵攻佔揚州。在袁術自行稱帝后,與其決裂,自立門戶。先後擊敗劉繇、許貢、嚴白虎、王朗等揚州割據勢力,奠定孫吳開國基礎。曹操控制的許昌朝廷拜其爲討逆將軍,封吳侯。建安五年(200年)夏,孫策被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暗殺,時年二十六歲。

東吳名將 東吳大都督

孫策死後,因長子孫紹年幼,而讓其弟孫權繼位,繼承其兄遺志,在短時間內穩住了江東形勢。其後孫權一方面鎮壓揚州境內的山越反叛,同時三徵黃祖,謀求據有荊州和江夏。建安十三年(208年),荊州牧劉表死。曹操軍也在這時南下徵荊州。繼任荊州牧的劉琮投降曹操。曹操在獲得荊州之後,進一步謀劃攻打孫權佔據的江東。後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此後曹操退守北方,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江夏郡局部及南郡局部地區。孫權派周瑜和韓當等將領攻佔江陵。

這一時期,劉備則攻下了荊州南部的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四郡。後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同時在建安十五年,孫權取得了交州。在劉備取蜀之後,孫權謀求奪取荊州,最後雙方同意以湘江爲界,長沙、桂陽、江夏屬孫權;零陵、武陵、南郡屬劉備。建安二十四年,孫權向曹操稱藩,派呂蒙趁關羽攻襄陽時襲奪荊州,至此劉備勢力退出荊州。

220年曹操死,曹丕篡位,東漢滅亡,次年劉備稱帝,分別建立魏、蜀漢。劉備稱帝后,即以復仇之名向孫權發動夷陵之戰。孫權先向曹丕稱臣,被封爲吳王,都武昌(今鄂州市),以避免兩線作戰。222年,劉備在猇亭被吳鎮西將軍陸遜擊敗,幾乎全軍覆沒,劉備不久就駕崩於白帝城。戰爭結束後,蜀相諸葛亮遣鄧芝出使吳國,吳蜀恢復同盟。

孫權斷絕了與曹魏的短暫同盟,導致魏文帝曹丕先後三次對吳用兵,均無功而還。後曹休又在228年在石亭之戰對吳用兵,亦遭陸遜、全琮和朱桓等人迎擊而失敗。黃龍元年(229年,魏太和三年,蜀漢建興七年)四月丙申,孫權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是爲吳大帝。

嘉禾二年(233年),孫權封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爲燕王,吳帝孫權派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領兵一萬多人以及送去金銀財寶,欲立淵爲燕王,然淵亦恐吳國無法及時支援又覬覦財物,便斬殺使者。同時數次攻打魏國,但皆無功。

嘉禾六年(237年)公孫淵自立燕王,改元紹漢,建立燕國。次年正月向東吳稱臣,然隨即於八月爲司馬懿率兵平定,公孫淵被殺,燕國政權滅亡。

赤烏四年(241年),孫權的長子孫登死亡。次年孫權立孫和爲太子,不久又封孫霸爲魯王,引發“二宮之爭”,又稱“南魯黨爭”,朝中大臣亦分爲兩派。最終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名臣陸遜等十多名大臣亦在二宮之爭中被逼死,最後幼子孫亮反而被立爲太子。吳經此事件,非但皇室遭刑,而且舉國分歧,埋下內部鬥爭的禍根,逐漸開始衰敗。

252年,執掌江東五十二年的孫權駕崩,享年七十一歲。孫亮即位,改元建興。由諸葛恪、孫弘、孫峻等輔政。253年春,諸葛恪徵淮南,慘敗。諸葛恪被孫峻所殺,大權落入孫峻之手。

256年孫峻病死後,事付從弟偏將軍孫綝。後孫綝廢孫亮爲會稽王,改立孫休爲帝。不久孫綝又爲孫休所殺。

元興元年(264年),孫休病死。這時蜀漢剛滅亡,交趾又叛吳降魏,東吳國內形勢不穩,欲立一個較年長的君主。左典軍萬彧向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推薦孫和的長子孫皓即位。孫皓即位之初曾一度施行仁政,下令撫卹國內人民,又開倉振貧、減省後宮宮女、放生宮內多餘珍禽異獸,一時被譽爲令主。然而其殘暴一面逐漸開始顯露,以致民怨不絕,幸賴陸抗、陸凱等大臣全力支撐國局。

274年,陸抗病死。咸寧五年,晉武帝下令分六路大舉伐吳。晉軍勢如破竹,晉將王渾、杜預、王濬和賈充等人相繼擊破吳將張悌、沈瑩、孫震、張象、伍延、薛瑩、胡沖和孫歆等人,吳國防線快速崩潰。

280年(太康元年),晉將杜預率領十萬大軍繼續前次的攻勢,孫皓緊急下令張悌率領七八千人抵禦,杜預破了張悌大軍,直逼建業,孫皓手下已無人爲他賣命,自知大勢已去,便等西晉大軍攻來時,在石頭城上宣佈投降,至此,280年東吳滅亡,三國歸西晉。

吳國滅亡時,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宮五千餘人。

人口

孫權在早期即擊敗江夏太守黃祖,虜掠男女數萬口。他建國後爲了提升人口數,平定山越並以其“羸者充戶,強者補兵”,並且騷擾淮南來獲得人口。

依據三國志吳書有傳,孫吳於222年改元黃武年間時,人口大概約二百八十餘萬,士兵二十四萬人,在吳國強盛時期(252年)人口將近三百萬,士兵約三十六萬。

軍事制度

吳軍以舟師爲主,步兵次之。孫吳水軍發達,在濡須口和西陵設有水軍基地,在侯官(今福建閩侯)設有造船廠。其所造名爲“長安”的戰船,可載士兵千餘人。其精銳軍隊有車下虎士、丹陽青巾軍與交州義士等。孫吳還有設有山越兵、蠻兵、夷兵等少數民族部隊。由於比較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孫吳除了有世兵制外,還有世襲領兵制。各將領所領軍隊算是其部曲,軍隊除了服從中央指揮參與戰役,但還要爲其將領提供其它耕種雜役等。在將領死後軍隊須繼續聽令將領之子或其弟等繼承者。

經濟

東吳名將 東吳大都督 第2張

  塑像罐,出自孫吳。

由於吳據處江南,而這一帶在三國時還是人煙不稠密之地,孫權一登位後已設置農官,實行屯田。由於地處海邊,吳國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甚至遠超曹魏,同時海上貿易亦有所興起。單是所生產的船隻,高度已達五層,動輒可載數千人。

孫吳所處的江南,社會經濟起步較晚,在三國時還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於這裏戰亂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遷居,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力。孫權登位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制,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紡織業方面,江南以產麻布出名,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的雞鳴布名傳千里。三吳出產“八蠶之綿”,諸暨、永安一帶所產絲的質量很高。冶鑄業以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爲最發達,孫權曾在此地開採銅礦,打造兵器。孫吳在海鹽(今浙江嘉興海鹽)、沙中(今江蘇蘇州常熟)設官員,來管理這兩地的鹽業生產;在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設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達遼東。海上貿易亦有所興起,孫吳的商業都市以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爲主,其中番禺以國外貿易爲主。

政治

東吳在政治上大體跟東漢相近,地方上仍實行州郡制,中央方面也是同樣。唯一不同者,則是東吳主要受江南本地豪族影響,單是在朝朝臣,有不少顧姓人士(如顧雍)、朱姓人士(如朱然)、陸姓人士(如陸遜)和張姓人士(如張溫),就是後世稱爲吳四姓,這些世族都是漢朝時長居江南的望族。

 行政區劃

首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據《晉陽秋》記載,孫吳在公元280年(天紀四年),設4州,43個郡,313個縣。

而據陳健梅的統計,孫吳在公元280年滅亡時共領有4州、45郡、2都尉、1典農校尉、2屬國及328縣。

 文化

 文學

孫吳作家有張紘、薛綜、華覈、韋昭等。張紘爲孫權長史,與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陳琳等友善。薛綜爲江東名儒,居孫權太子師傅之位。華覈則是孫吳末年作家。

韋昭善寫史,著有《吳鼓吹曲十二曲》,內容爲整部孫吳發展史,與繆襲的《魏鼓吹曲十二曲》南北相對。他又著有《吳書》55卷等。

近年長沙也出土一批以紀錄東吳史料爲主的《三國吳簡》,對於深入研究東吳的土地制度、賦稅制度、司法制度及有關的典章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宗教

三國時期的佛教重鎮,北方以洛陽爲主,南方則爲建業。孫吳方面,當支謙、康僧會先後入吳,受孫權推崇並支持發展。孫皓稱帝時,本要毀壞佛寺,因康僧會說法感化,終而放棄。在蜀漢,佛教不是很興盛,規模不大。

藝術

東吳名將 東吳大都督 第3張

  皇象的作品《急就章》

孫吳有很多擅長各種藝術的名士,時人稱爲吳國八絕。有吳範、劉惇、趙達、嚴武、皇象、曹不興、宋壽和鄭嫗等人。例如嚴武擅下圍棋,同輩中無人能勝,有“棋聖”之稱。至於曹不興則擅繪畫、皇象則擅書法。

孫吳曹不興,擅長寫生與繪佛畫,被譽爲“佛畫之祖”,作品有《維摩詰圖》、《釋迦牟尼說法圖》等等。他曾把五十尺絹連在一起,畫一人像,心明手快,運筆而成。其作品富有立體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稱,號“曹家樣”。孫吳吳王趙夫人,吳丞相趙遠之妹,善於書法山水繪畫,時人譽爲“針絕”。她爲孫權繪各國山川地形圖,實開山水畫之首。

孫吳的著名碑刻有《天發神讖碑》、《禪國山碑》、《谷朗碑》等。其中《天發神讖碑》以圓馭方,勢險局寬,氣勢雄偉奇恣。皇象擅小篆、隸書,尤精章草。流傳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將隊帖》及《天發神讖碑》等。

 科技

孫吳位於江南地區,水路發達,造船技術發達。其戰船有的上下五層,有的還能容納士兵三千人。

外族

孫吳內部還有山越,其爲據守江南山地各族人的總稱。他們自給自足,且與曹魏聯繫,孫吳屢次征討皆難以根除。234年諸葛恪使用堅壁清野的戰術圍山三年,降伏山越,並收編其精壯爲軍隊。在嶺南地區還有俚人,範圍涵蓋孫吳廣州、交州及蜀漢益州南部。孫權也展開海上的發展,他派使臣朱應、康泰泛海到夷洲(疑爲現在的臺灣,一說爲琉球)、亶洲補充人口、到遼東、朝鮮半島、林邑(今越南南部)、扶南(今柬埔寨)和南洋羣島等地溝通聯繫,這些都擴大孫吳在海外的影響力。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吳都建業。

封爵的大臣

受封者:10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