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皇帝下令處死大臣時 大臣爲什麼還要謝恩

古代皇帝下令處死大臣時 大臣爲什麼還要謝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皇帝和大臣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爲什麼古代大臣被皇帝賜死還要謝恩?

電視劇中經常看到一個情節,那就是皇帝要處置大臣,賜三尺白綾或者一杯毒酒,大臣跪在地上,極不情願地謝恩了。

這是爲何明明要被皇帝要了小命,非但不反抗,反而領旨謝恩?一句話“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其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一道雷劈下來要了你的小命,或者是一場甘霖救了你的小命,只要是皇帝命令的都是恩典。

古代皇帝下令處死大臣時 大臣爲什麼還要謝恩

其中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思,但是還說明了一點,就是皇帝就是下令賜死大臣,大臣也得覺得這是皇帝的恩賜,死也不能埋怨皇帝,反而還得跪下來領旨謝恩,嘴裏高喊“謝主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當然並不是所有被殺的大臣都要謝恩,被皇帝賜死在獄中的大臣謝恩,在菜市口被當衆斬首的大臣,估計沒有幾個謝恩的。其實在一般人看來都是,沒有啥差別。

不過在古人來看這裏面的差別大了去了。如果大臣被皇帝賜死,不論是一杯毒酒,還是三尺白綾,在家中也好,在獄中也罷,還能留下一具全屍都是體面的。

反而被拉到菜市口斬首,很多老百姓當場觀看,那纔是不體面,他們覺得自己是大臣要比百姓尊貴,卻落得這樣卑微的下場,不適合自己大臣的身份。他們覺得大臣有大臣的死法,至少也應該體面一點,保持“刑不上大夫”的尊嚴。

而且古代在菜市口的方法太多了,凌遲這種刑法,要割上幾千刀,還要分三天割完,在臨死前也是非常折磨人的,明代大太監劉瑾就是被凌遲處死,他就是捱了千刀的,分三天才被割完。

還有腰斬,那更是折磨人,行刑後人還不會當場去世,清代大臣俞鴻圖曾經牽扯進一樁科舉腐敗案中,雍正下令腰斬俞鴻圖,俞鴻圖被腰斬後,並沒有馬上嚥氣,由於疼痛難忍,用鮮血在地上寫下接連寫下七個“慘”字,這件事被雍正聽到,覺得這個方式比較慘,於是下令廢除。

還有很多比如五馬分屍,斬首示衆等,這裏就不一一討論了。臨死前還要受盡非人折磨,經歷非常痛苦的過程,這本身就令人毛骨悚然。

這還不算完,還有吃人血饅頭的事情,導致死無完屍。比如凌遲被割下來的肉,菜市口的人搶着要,明代的大太監劉瑾,還有明末的袁崇煥都經歷過,真是死無全屍。

古人很講究死後入祖墳,或者被全屍安葬。只要有屍體,就可以被葬入土中,後人還可以立個墳頭,逢個祭日清明還可以燒點紙錢,死無全屍就無法安葬了,由於家族被牽連也沒有人來收屍,那是最大的痛苦。

除了方法不同,賜死和菜市口行刑的差別,還在於罪名不同,比如菜市口行刑那都是十惡不赦的大罪,罪名非常重,基本上都是株連九族,整個家族都得陪着遭殃,就算家族不被牽連,也無法翻身了。

可是賜死的罪名就小多了,畢竟不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一般不牽連家族的人,就算是被牽連也有出頭的時候。比如清代大貪官和珅就是被賜死的,可是他的兒子豐紳殷德就沒有被牽連,反而在嘉慶帝時期還加官進爵。

從以上來說,被皇帝賜死在家裏,或者是獄中確實都比菜市口處死好的多。賜死還有餘地,菜市口斬首都是不怎麼體面的。

連包青天的戲中,皇子王孫,公卿大臣,平頭百姓都是有差別的,否則何必要龍虎狗三口鍘刀,一口鍘刀也能除盡人間惡人。

所以,大臣被皇帝賜死當然要領旨謝恩了。不過,這種方式建立在維護皇權的基礎上有點極端。

賜死這種方式最流行的還是漢朝,尤其是西漢。本來西漢建立時也不講究這些。漢文帝時開國功臣周勃由於家裏的家丁穿着鎧甲,就被人告發了。

漢文帝下令將周勃關進大牢,周勃本來是朝廷大臣,可是在獄中卻被獄卒欺負的體無完膚,一點尊嚴都沒有。後來周勃通過兒媳婦的關係,周勃兒媳婦是漢文帝女兒,才被放出監獄。

周勃被放出監獄後,感慨道:我曾經率領百萬軍隊,然而怎麼了解獄吏的尊貴呀!

這件事被賈誼瞭解後,賈誼覺得周勃也是大臣,被獄卒侮辱有失朝廷體面,不應該這樣做。

那麼,應該怎麼做呢?是應該處置獄卒嗎?不是,賈誼認爲還是該保持“刑不上大夫”的慣例,如果大臣有該死的大罪,就應該賜死。

古代皇帝下令處死大臣時 大臣爲什麼還要謝恩 第2張

這樣做才能讓大臣們有廉恥心,而且也適合“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君臣原則。如果大臣有這樣的大罪,也應該自己有個了斷,西漢時期的宰相周亞夫自殺,公孫賀等人都是賜死獄中。

這些都是按照賈誼的那一套來搞得,不過這樣就減輕了皇帝的責任,比如有的大臣本來沒有任何大錯誤,可是皇帝還是要殺他,在菜市口影響不好,對皇帝本人的聲譽也有影響,賜死或者自殺就給皇帝留足了顏面,有挽回的餘地。

《治安策》:廉恥節禮以治君子,故有賜死而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離主上不遠也,禮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芻者有罰;見君之几杖則起,遭君之乘車則下,入正門則趨;君之寵臣雖或有過,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此所以爲主上豫遠不敬也,所以體貌大臣而厲其節也。今自王侯三公之貴,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禮之也,古天子之所謂伯父、伯舅也,而令與衆庶同黥劓髡刖笞傌棄市之法,然則堂不亡陛乎?被戮辱者不泰迫乎?廉恥不行,大臣無乃握重權,大官而有徒隸亡恥之心乎?夫望夷之事,二世見當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習也。

當然之前的大臣自殺還是被殺,絕沒有謝恩的可能,反而會破口大罵。唐代時期武則天執政,她當時清算一些當年阻止她當皇后的官員的後人,郝象賢就因爲爺爺郝處俊被處斬,他就破口大罵,最後被割掉了舌頭,嘴裏塞着木頭,被拉到菜市口斬首的。

還有三國時期的成濟,曾經受了賈充蠱惑,殺了高貴鄉公曹髦,結果逼得司馬昭沒辦法,只好殺了成濟以謝天下。成濟臨死前就破口大罵:司馬老兒要謀朝篡位,可沒有什麼謝主隆恩那一套的。

和珅被處死前,還是心有不甘地,寫了一首絕命詩: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年水泛含龍日,留取香菸是後身。

古代皇帝下令處死大臣時 大臣爲什麼還要謝恩 第3張

當然被皇帝處死還謝恩,是出現明清時期,這一時期君主專制大大加強,君王的權威高於一切。

“雷霆雨露,俱是天恩”這句話就出現在明代後期,是明代大臣楊漣在獄中寫的。後面還有一句,就是“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

後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他自己爲了君王仁義一生,和魏忠賢死拼到底,最後死在獄中,也是死得其所。

《獄中血書》:漣今死杖下矣!癡心報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復掛念。不爲張儉逃亡,亦不爲楊震仰藥,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

打問之時,枉處贓私,殺人獻媚,五日一比,限限嚴旨。家傾路遠,交絕途窮,身非鐵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

惟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以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與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這主要還是明代初期,朱棣對方孝孺誅十族,直接打斷了大臣的脊樑骨,只能跪着了,後來發展到“雷霆雨露。俱是天恩”,被皇帝賜死,也得謝恩,還不能叫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