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陸遜火燒連營 陸遜和孫尚香的故事

陸遜火燒連營 陸遜和孫尚香的故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陸遜(陸議,183年-245年3月19日),字伯言,出生於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爲“社稷之臣”。

 生平

吳郡士族

陸遜出身吳郡陸氏,東漢光和六年(183年)出生,少孤,兒時隨其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後軍閥袁術自九江遣孫策謀攻廬江,陸康與之戰於廬江達兩年,因缺糧致陸氏宗族損耗大半。爲避戰禍,陸康令人攜幼子陸績及從孫陸遜返回吳郡。陸遜長於從父陸績數歲,幫助他綱紀門戶。當時,陸績及其外甥顧邵以博覽書傳齊名,陸遜、張敦、卜靜次之。

陸遜火燒連營 陸遜和孫尚香的故事

  陸遜

仕於孫吳

東漢建安八年(203年),陸遜21歲,投入孫權旗下,歷任東西曹令史,後在海昌擔任屯田都尉,行縣長之職務。當時縣裏連年旱災,陸遜開倉分谷於貧民,並監督縣裏的農業發展,深深得到當地百姓的信賴。當時吳郡、會稽郡、丹楊郡多有山越盜賊潛匿,陸遜上疏陳述平定山越的利益,請求由他去征討。這其中尤其是會稽山賊大帥潘臨,危禍當地多年。陸遜率軍平亂,所到之處皆順服之,此時其部曲已有二千餘人。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鄱陽賊帥尤突作亂,陸遜同賀齊多次討之,拜定威校尉,軍屯於利浦。

 議見兵勢

孫權將孫策之女許配予陸遜,並多次拜訪論天下時務。陸遜建議孫權:“現今羣雄如弈棋,貪殘之人窺望伺探,欲戰勝敵人,平定禍亂(指孫權領地內的山越),大家得要同舟共濟。當今山越賊寇仍然在地方作亂,我們若要拓展更多的領地必進處處受阻、困難重重。如無法安定內部問題,對外開拓難有所作爲。吾建議應擴大兵源,並從中取其精銳。”孫權納其良策,拜陸遜爲其帳下之右部督,統領宿衛兵,又授給陸遜棨戟,讓他都督會稽、鄱陽、丹陽三郡。

當時丹楊賊帥費棧接受曹操的印綬,煽動山越作爲內應,孫權便遣陸遜討伐。陸遜知道費棧部衆多於他所率兵馬,便巧施計謀,佈署其軍旗和鼓於四周,潛軍在黑夜中的山谷中,時機一到便擊鼓而前進攻,敵軍頓時膽怯,以爲四面八方皆是官兵,費棧與其部衆登時分崩離析。陸遜之後揮軍平定揚州東部三郡的賊寇,經此役得到精兵數萬人,將其中健強體擴者補充兵員,羸弱者納入充實戶口,抒解當時吳國人口與兵力不足的問題,後回軍屯兵於蕪湖。

當時會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告陸遜違法徵用民衆。陸遜返回知道此事後,反爲淳于式說好話,孫權爲陸遜的長者風範甚爲佩服。

露鋒芒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討魏將曹仁於樊城,留兵將守備公安、南郡。吳都督呂蒙意欲用計偷襲荊州,便稱病前往建業。時年37歲的陸遜前往見之。謂曰:“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關羽憑藉其驍勇,目中無人。立了大功便驕矜自大,他只專注於北進,未對我國有所戒心,聽聞將軍稱病,必定更削除對我軍的防備,之後出其不意攻之,便可擒拿關羽。)呂蒙爲不泄露軍情,假意稱關羽是無法圖謀的,不過呂蒙回到建業,呂蒙便推薦以“意思深長,才堪負重”、但“未有遠名”的陸遜,權便拜遜爲偏將軍右部督,替代呂蒙的位置。

陸遜於陸口到任後,便寫信向關羽示弱,使其對吳失去戒心。

關羽不疑有它,更削減荊州守軍北上,薄弱了荊州的守備。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219年末),孫權乃潛軍奇襲,使陸遜與呂蒙爲前部,立即攻克了公安、南郡,陸遜領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呂蒙追殺關羽的同時,陸遜由別路進軍,攻破房陵、南鄉等處,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時荊州士人初降服,仕路不通,陸遜便上疏孫權曰:“今荊州始定,人物未達,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載抽拔之恩。令並獲自進,然後四海延頸,思歸大化。”此一舉措成功拉攏部分荊州人士的歸附,攏絡了荊州人心,這也間接造成日後劉備徵吳時難以成功策動荊州各勢力響應蜀軍的原因之一。孫權後封遜爲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官職已位於呂蒙之上。

孫權想要彰顯陸遜的功德,雖然陸遜已經是將軍,獲得封爵,依然想讓他擔任揚州舉人,於是令揚州牧呂範徵辟陸遜爲別駕從事,舉茂才。

彝陵揚名

漢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221年),劉備爲奪回荊州並報關羽被殺之由,親率大軍攻吳。孫權遣使求和不成,一方面向魏國稱臣,願意修好,以避免魏國趁機偷襲。另一方面,命陸遜爲大都督督軍應戰。

次年二月,蜀漢大軍進軍至彝陵、秭歸一帶(今湖北宜昌),連營數百里,並得武陵五谿蠻土著部族的支援,聲勢浩大。蜀軍頻繁挑戰,吳軍手下將領皆亟欲出戰,但陸遜堅守不出,陸遜深知蜀軍銳氣正盛,同時長江三峽地段陸路崎嶇、水路驚險,又是下游作戰,地形對東吳的防禦和後勤供應較爲不利,於是陸遜決心實施戰略後撤,便先令吳軍退至彝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一帶,據守有利地形,堵住三峽河口。吳軍退出三峽後,後勤運輸大爲改善,於平地紮營,吳軍持續堅守不戰,靜觀其變,再尋機決戰。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直至六月氣候正值酷暑,蜀軍疲憊、鬥志鬆懈,又因暑熱,移入密林結營,陸遜纔開始反擊。陸遜利用火攻,火燒連營,並封鎖江面,扼守彝陵道,全線出擊,克營40餘座,漢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馮習、張南、傅彤、馬良、王甫、蠻將沙摩柯等將皆被吳軍斬殺,駐守江北的黃權因退路被斷,便率麾下部隊投降魏國。劉備遭到慘敗後,僅以身免,連夜率餘部退至白帝城。

吳國衆將見機不可失,向陸遜請求繼續追擊,但陸遜認爲“曹丕集結大軍到此。假借幫助吳王征討劉備,實在懷有奸心,我決定回軍江陵。”果然過不了多久,魏帝曹丕便假借合攻漢軍之名,向東吳入侵,但見吳軍早有準備,便自行退兵。劉備當時聽到曹丕兵分三路攻東吳,便寫信給陸遜問到:“如今曹丕已開拔進軍至江陵,若我再次的向孫權用兵,將軍(指陸遜)將如何應付呢?”陸遜回信,曰:“漢軍剛剛纔吃了個大敗仗,元氣大傷,汝應當向遣使求和。且應當休息養兵,切勿窮兵黷武。若不這麼做的話,那麼就會招來另一個滅頂之災,汝若跑這大老遠來送死,這次就不再讓汝逃走。” 戰後孫權加封遜爲輔國將軍,改封江陵侯,鎮守西陵。

言聽計從

劉備不久後去世,蜀漢丞相諸葛亮秉政,再度積極謀合孫劉聯盟,使孫劉消除之間的敵對關係。之後凡吳、蜀關係處理,孫權都先徵求陸遜意見;給蜀的文書,也先給陸遜看,有意見陸遜可代改後再發出。孫權還專門刻了他的大印,交給陸遜,供他日常處理吳、蜀間的事物所用。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黃武五年(226),陸遜因駐守的地方缺糧,上表命令諸將廣開農田。孫權回覆說:“主意很好!即日起我父子親自領受一份農田,用給我駕車的八條牛分拉四犁耕作,雖然比不上古聖賢所作,也可以與大家一樣同等勞動。”陸遜上表勸孫權廣施恩德、減輕刑罰,放寬田賦的徵收,停止戶稅的收稽。孫權表示二人情義特別不同,榮辱與共。於是孫權命令有關主管官員寫好全部的法令條款,派郎中褚逢送給陸遜和諸葛瑾過目,讓他們如果覺得有什麼不妥當之處,就手增削修改。

石亭御魏

吳黃武七年(228年),魏大司馬曹休大舉進攻吳國,鄱陽太守周魴到曹營詐降,曹休中計,以十萬步騎朝向皖城接應。孫權賜給陸遜假黃鉞,親自執鞭扶他上馬,百官朝他下跪,於是派遣陸遜迎擊。胡三省說這就如同古時候的賢王在派遣將軍出戰時,跪在將軍的車前,手扶車輪說:“城內由我來治理,城外就只能靠將軍治理了。”

曹休既知受騙,自恃兵馬精多,遂交戰。陸遜自爲中部,令朱桓、全琮爲左右翼,三路進軍,雙方決戰於石亭,大敗曹休,一舉擊潰魏國十萬兵馬,斬獲萬餘,獲車乘萬輛,魏軍軍資器械略盡。曹休幸得逃脫,然而不久後就憤恨而死。

陸遜回軍,受到孫權極大榮寵,贈送自己的車蓋給他,命左右覆蓋陸遜,脫下鉤絡帶親自給陸遜戴上,贈給陸遜繒彩、丹漆。孫權爲羣僚召開酒宴,酒酣,讓陸遜跳舞,又脫下所穿的白鼯子裘贈給他,並與陸遜對舞。等到陸遜回西陵,又贈給他御船。

教導皇子

吳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在大將軍之上又設置上大將軍,地位高於三公。陸遜被拜爲上大將軍、右都護。同年孫權東巡建業,留太子孫登、皇子及尚書九官等在武昌,讓陸遜輔佐太子,並掌管荊州及揚州豫章等三郡事務,主持吳軍國大事。

孫權令陸遜教育諸位皇子公子。當時孫權次子孫慮喜好鬥鴨。陸遜嚴肅地說:“君侯應當勤讀經典,增加自己的新知,玩弄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孫慮當即就拆毀了鬥鴨欄。射聲校尉孫鬆是孫權弟弟孫翊的兒子,在公子中最親近孫權,他不整軍紀,放縱士兵,陸遜當着他的面將他的手下罰以剃光頭髮。孫鬆曾有小過失,陸遜當面斥責他,孫鬆臉色看起來不服氣,陸遜看到他臉色稍緩和,問:”你不因我粗鄙,多次來訪,以明過失,我便順從你的來意進盡忠言,爲什麼你卻臉變色?“孫鬆笑答:“我只是也爲自己的過失而生氣,哪裏敢有抱怨?“太子孫登的賓客南陽人謝景稱讚劉廙先刑後禮的理論,陸遜呵斥謝景說:“禮治優於刑治,久爲歷史所證明,劉訥以瑣屑的狡辯來歪曲先聖的教誨,完全是錯誤的。您如今在東宮侍奉,應當遵奉仁義以顯揚善言,像劉廙之談不必講了。”

 智變規慮

吳嘉禾五年(236年)孫權北征,派右都督陸遜與中司馬諸葛瑾攻襄陽。陸遜派親戚韓扁懷揣奏疏上報朝廷,返回途中,在途中遇到敵人,敵人抓獲了韓扁。諸葛瑾聽後,十分恐慌,寫信給陸遜說:“大駕已還,敵人得到韓扁,將我們的虛實全部打聽清楚了。而且河水快乾了,最好是趕快離去。”陸遜接報後並未作答覆,卻催促人種葑豆,與衆將領下棋射箭遊戲,一如平常。諸葛瑾知道後說:“陸伯言足智多謀,他這樣做一定自有考慮。” 於是親自來見陸遜。陸遜說:“敵人知道大駕已還,再不用爲此籌謀,便專心對付我們。如今敵人已經守衛了要害之處,兵將已經出動,我們自己應當首先鎮定自如以穩住部隊,然後再巧施計謀,退出此地。如果今天就向敵人表明我們要走,敵人會以爲我們害怕了,必然會來威逼我們,那就是必敗之勢了。”於是二人祕密定計,令諸葛瑾坐鎮舟船,陸遜率領全部兵馬向襄陽進發。敵人素來懼怕陸遜,見陸遜要攻襄陽,立即退回城中。諸葛瑾便引船而出,陸遜慢慢整頓好隊伍,大張旗鼓地走上船。敵人不知究竟,反而不敢追擊,於是陸遜全軍安然退出。

 出將入相

吳赤烏七年(244年),顧雍死後,陸遜被委任爲丞相,主持三公的事務,並繼續擔任荊州牧右都護等職務領武昌事。但不久陸遜參與到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間的皇儲派系爭奪。全琮子全寄與魯王交好,陸遜因而寫信給全琮,勸全琮學習金日磾殺掉全寄以免爲家門招禍,全琮不聽,引發兩人間的間隙。據《吳錄》記載,孫權私下召見楊竺,楊竺支持魯王,認爲魯王有文武英才,應爲嫡嗣。於是孫權打算立魯王,廢太子。當時有給使藏於孫權的牀下偷聽,將此時告知了孫和。孫和害怕被廢,與正要去武昌的御使陸胤(陸遜族子)密議,欲請陸遜上疏表諫。不久陸遜上疏陳述:“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陸遜上表了三四次,孫權很憤怒,因爲陸遜是重臣的緣故沒有處置他,多次遣中使批評陸遜。 陸遜又請求至建業面見皇帝,欲口述嫡庶之分,但不被允許。孫權追查密議泄露一事,先後將楊竺、陸胤收押審問。

陸遜於吳赤烏八年(245年)去世,享年63歲。據《三國志》記載,陸遜因爲孫權的責備,外甥姚信、顧譚被全琮父子陷害而不勝憂憤而卒死。陸遜之子陸抗被孫權任命爲建武校尉,領父兵五千人。陸抗葬父後,還都謝恩,孫權令中使以楊竺告陸遜的二十條罪狀責問陸抗,陸抗一一回答,孫權漸漸消除對陸遜的憤怒。

太元元年(251年),孫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陸抗去建業治病時,流着淚對他認錯。

歷任軍銜

東曹令史→西曹令史→海昌県令→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偏將軍右都督→宜都太守・撫辺將軍・華亭侯→右護軍・鎮西將軍・婁侯→(上將軍・列侯→別駕従事・茂才)→大都督→輔國將軍・荊州牧・江陵郡侯→上大將軍・右都護→丞相

 軼事典故

忍辱負重

陸遜是孫權親自拔擢的新晉人才,被任命爲大都督在夷陵防禦劉備。當時諸位將領,或是孫策時期的舊將,或是宗室貴戚,自負看不起陸遜,不聽從他的管教約束。陸遜說:“ 我雖然是個書生,但也接受了主上的委命。國家之所以委屈各位來聽從我的指揮,是因爲認爲我還有一些長處,能夠忍受這樣屈辱承擔重任的緣故。”責令諸將不可再犯。等到劉備被打敗,計謀大多出自陸遜本人,衆將這才心悅誠服。

解衣共舞

據《吳書》記載,石亭之戰後,陸遜回鎮荊州。孫權對他榮寵萬分。孫權贈送自己的車蓋給他,又命左右覆蓋陸遜出入宮殿的大門。孫權脫下裙帽和帶金環的腰帶贈送他,親自給陸遜戴上 。贈給陸遜繒彩、丹漆。孫權爲羣僚召開酒宴,喝醉時,命陸遜跳舞,並脫下所穿的白鼯子裘贈給他 ,又與陸遜對舞。等到陸遜回西陵,公卿一起爲他送行,孫權又贈給他彩色繒帛的御船。當時凡是賞賜給陸遜的,都是御用珍品,沒有哪個人能與陸遜相比。

相關遺蹟

陸城

陸城街道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是宜都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國時吳軍都督陸遜在此築城拒蜀,故名陸城。在陸城尋蹤,有當年吳軍掘井取水的四十八井、練兵的陸遜洲。公元222年,陸遜在此指揮了著名的“夷陵之戰”,火燒蜀軍連營,以少勝多,使劉備敗退白帝城。明朝的錢塘名士彭穎來宜都一遊,曾留《陸遜城》的詩一首,詩云:“天意亡劉不可爭,故叫孺子獲功名。大星未隕原頭夜,安得而今喚陸城”。

 家族

祖父

陸紆,字叔盤,東漢城門校尉,敏淑有思學。

陸駿,字季才,官至九江都尉。淳懿信厚,爲邦族所懷。

孫策之女,陸遜繼室,生陸抗。和顧邵繼室應爲同一人。

兄弟

陸瑁,陸遜之弟,東吳大臣。

姐妹

陸氏,嫁顧邵,生顧譚、顧承。

陸氏,生姚信。

陸延,長子,早卒。

陸抗,次子,大司馬、荊州牧。在父親死後繼承其爵位。陸抗也是著名的吳國大臣和將領,亦是東吳最後一位名將。

陸晏,抗長子,裨將軍。

陸景,抗次子,偏將軍。

陸玄,抗三子。

陸機,抗四子,西晉大將軍司馬穎右司馬。

陸雲,抗五子,西晉清河內史。

陸耽,抗六子,西晉平東祭酒。

親戚

陸凱,族子,東吳左丞相。

陸胤,凱弟。

陸康,陸遜從祖,東漢盧江太守。

評價

孫權:“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爲耳。”(《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 》)“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昔伊尹隆湯,呂尚翼周,內外之任,君實兼之。”“孤與君分義特異,榮戚實同,來表雲不敢隨衆容身苟免,此實甘心所望於君也。”(《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伯言常長於計校,恐此一事小短也。”

呂蒙:“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 》)

陳壽:“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及遜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抗貞亮籌幹,鹹有父風,奕世載美,具體而微,可謂克構者哉!”(《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 》)“遜雖身在外,乃心於國。”(《三國志·吳書·陸遜傳》)“邵字孝則,博覽書傳,好樂人倫。少與舅陸績齊名,而陸遜、張敦、卜靜等皆亞焉。”(《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權嘉遜功德,欲殊顯之,雖爲上將軍列侯,猶欲令曆本州舉命,乃使揚州牧呂範就闢別駕從事,舉茂才。”(《三國志·吳書》)

劉備:“吾乃爲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賈詡:“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孫桓:“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乃知調度自有方耳。”(《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諸葛瑾:“伯言多智略,其當有以。”(《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孫登:“陸遜忠勤於時,出身憂國,謇謇在公,有匪躬之節。”(《三國志·吳書·吳書五子傳》)

曹丕:“彼有人焉,未可圖也。”(《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步騭:“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憂深責重,志在謁誠,夙夜兢兢,寢食不寧,念欲安國利民,建久長之計,可謂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

傅玄:“及權繼其業,有張子布以爲腹心,有陸議、諸葛瑾、步騭以爲股肱,有呂範、朱然以爲爪牙,分任授職,乘間伺隙,兵不妄動,故戰少敗而江南安。”

徐衆評:“雍不以呂壹見毀之故,而和顏悅色,誠長者矣。然開引其意,問所欲道,此非也。壹奸險亂法,毀傷忠賢,吳國寒心,自太子登、陸遜已下,切諫不能得,是以潘濬欲因會手劍之,以除國患,疾惡忠主,義形於色,而今乃發起令言。若壹稱枉邪,不申理,則非錄獄本旨;若承辭而奏之,吳主儻以敬丞相所言,而復原宥,伯言、承明不當悲慨哉!”(《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

陸機:“我大皇帝,以奇蹤襲於逸軌,叡心發乎令圖,從政諮於故實,播憲稽乎遺風,而加之以篤固,申之以節儉,疇諮俊茂,好謀善斷,東帛旅於丘園,旌命交於塗巷。故豪彥尋聲而響臻,志士希光而影騖,異人輻輳,猛士如林。於是張昭爲師傅,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疇入爲腹心,出作股肱。”;“漢王亦馮帝王之號,率巴、漢之民,乘危騁變,結壘千里,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而我陸公亦挫之西陵,覆師敗績,困而後濟,絕命永安。續以灞須之寇,臨川摧銳,蓬籠之戰,孑輪不反。由是二邦之將,喪氣摧鋒,勢衄財匱,而吳藐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請好,漢氏乞盟,遂躋天號,鼎峙而立。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漢之涘,東苞百越之地,南括羣蠻之表。於是講八代之禮,蒐三王之樂,告類上帝,拱揖羣后。虎臣毅卒,循江而守,長戟勁鎩,望飆而奮。庶尹盡規於上,四民展業於下,化協殊裔,風衍遐圻。乃俾一介行人,撫巡外域,臣象逸駿,擾於外閒,明珠瑋寶,輝於內府,珍瑰重跡而至,奇玩應響而赴,輶軒騁於南荒,衝輣息於朔野,齊民免干戈之患,戎馬無晨服之虞,而帝業固矣。”;“吳蜀脣齒之國,蜀滅則吳亡,理則然矣,夫蜀蓋籓援之與國,而非吳人之存亡也。何則?其郊境之接,重山積險,陸無長轂之徑;川厄流迅,水有驚波之艱。雖有銳師百萬,啓行不過千夫;軸艫千里,前驅不過百艦。故劉氏之伐,陸公喻之長蛇,其勢然也。”(《辯亡論》)

桓溫:“東都郊廟日將曛,江左英風最出羣。吳將雄韜重運火,漢皇驍騎枉屯雲。兩州似共龍盤國,一世原尊鳥喙君。家德幸傳羊陸話,厥孫華彩續氤氳。”(《王臣八章》之三)

裴松之:“遜慮孫權以退,魏得專力於己,既能張拓形勢,使敵不敢犯,方舟順流,無復怵惕矣,何爲復潛遣諸將,奄襲小縣,致令市人駭奔,自相傷害?俘馘千人,未足損魏,徒使無辜之民橫罹荼酷,與諸葛渭濱之師,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違,失律之兇宜應,其祚無三世,及孫而滅,豈此之餘殃哉!”

袁宏:“伯言蹇蹇,以道佐世,出能勤功,入能獻替。謀寧社稷,解紛挫銳,正以招疑,忠而獲戾。”(《三國名臣序贊》)

蕭子顯:“柳世隆勢居中夏,年淺位輕,首抗全師,孤城挑攻,臨埤授策,曾無汗馬,勍寇乖沮,力屈於高墉,亂轍爭先,降奔郢路,陸遜之破玄德,不是過也。”

許嵩:“性忠梗,出言無私,立朝肅如也。”“爲人素儉知足。”(《建康實錄·卷二》)

王維:“夜火人歸富春郭,秋風鶴唳石頭城。周郎陸弟爲儔侶,對舞前溪歌白紵。”

高適:“隱隱摧鋒勢,光光弄印榮。魯連真義士,陸遜豈書生。”

劉禹錫:“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月夜歌謠有漁父,風天氣色屬商人。沙村好處多逢寺,山葉紅時覺勝春。行到南朝征戰地,古來名將盡爲神。”

項安世:“周瑜方奏凱,陸遜遂成名。一覺華胥夢,千年戰國情。”

蘇軾:“陸遜之於孫權,高熲之於隋文,言聽計從,致君於五伯矣。”(《苕溪漁隱叢話·東坡五》)

蘇轍:“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蹟,亦足以稱快世俗。”(《黃州快哉亭記》)

張耒:“周瑜陸遜久寂寞,千年北客嘲吳語。莫徒彩筆雲錦張,要是寶劍蛟龍舞。”(次韻答天啓)

洪邁:“孫吳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於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社稷心膂,與國爲存亡之臣也。”

陳亮:“又二百餘年,遂爲三國交據之地,諸葛亮由此起輔先主,荊楚之士從之如雲,而漢氏賴以復存於蜀;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鄧艾、羊祜皆以其地顯名。”

林光朝:“當時稱之爲長才無或異辭者,吳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蜀有諸葛孔明,是皆一方雋才也。”(《艾軒集·卷四》)

蕭常:“遜工於制勝,而謬於謀國;知襲關羽以取荊州,而不知佐漢以定中原,纔有餘而知不足故也。”(《蕭氏續後漢書》)

郝經:“雲長萬人之敵而呂蒙襲取,昭烈一世之雄而陸遜摧破,漢之義師不復東征,祗保樑益,吳遂蹈跨荊揚。操不可圖,丕乃禪代,曹氏遂有中國,而天下三分,殆非人謀,亦天意也。蒙好謀能斷,軍旅之間,折節問學,終於文武備足,有國士之風。遜一旦爲大帥,能昭果毅,使諸將聽服,獨當一面,遂成雋功。非有過人之材能若是乎?至於忠誠懇至,憂國忘身,庶幾社稷之臣。遜死而蒙嗣遂廢,貽禍於後,防責齎恨,不瞑九泉,權真負遜也哉!”“子明識斷,駸駸遒敏,學問略奇,足繼公瑾。伯言靜鷙,卻敵安疆,虎臥國門,威深大江。”(《續後漢書》)

陳元靚:“伯言佐吳,功名光代。作相江東,護軍關外。 出入殿門,曾張御蓋。今遇聖朝,圖形斯在。”(《事林廣記·後集·卷四》)

任昂:“蜀祀秦守李冰,附以漢守文翁、宋守張詠。密縣祀太傅卓茂。鈞州祀丞相黃霸。彭澤祀丞相狄仁傑,皆遺愛在民。李龍遷祀於隆州,謝夷甫祀於福州,皆爲民捍患。吳丞相陸遜以勞定國,宜祀於吳,以子抗、從子凱配。元總管李黼立祀江州,元帥餘闕立廟安慶,皆以死勤事。從闕守皖,僉家殉義者,有萬戶李宗可,宜配享闕廟。”

馮夢龍:“陸遜多沉慮,籌無不中。”“長者之言。”

王義山:“某仰惟某官學通六藝,忠貫三精,其謀略則荀攸、賈詡之密,其經濟則周瑜、魯肅之英,其吟嘯則謝安、庾亮之雅,其牧御則羊祜、陸遜之仁。”(《稼村類稿》)

羅貫中:“坐帳談兵按六韜,安排香餌釣鯨鰲。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陸遜運良籌,能分吳國憂。揮毫關將墮,焚鎧蜀王羞。功業昭千載,聲名播九州。至今巫峽地,草木尚添愁。”“持矛舉火破連營,玄德窮奔白帝城。一旦威名驚蜀魏,吳王寧不敬書生。”(《三國演義》)

王世貞:“陸伯言一少年書生,受脤而據諸將之上,揮麈揚策,破天下之所憚服以爲英雄。如昭烈者,若拉枯朽。然後勝北兵、奠南服、國無亡鏃、算不遺籌、其孔明之流亞歟。”(《王弇州崇論卷之四》)

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爲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安雅堂稿·卷四》)

《通鑑輯覽》:“孫吳人才,周瑜而後,當推陸遜。白圍之戰,持以鎮靜,實不可及。若瑾之舉措驚皇,適足僨事耳。”(《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總評

陸遜是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又一個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他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並且品質高尚。孫權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他足智多謀善於用兵。在討伐山越暴亂時,他巧設疑兵,多建部隊番號,乘夜進入山谷,到處鳴起軍號鼓角之聲,造成有幹軍萬馬的聲勢,從心理上瓦解了叛軍。然後一鼓作氣勇猛進擊,終於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幾萬人的山越暴亂。

巧奪荊州一戰,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使關羽完全喪失警惕,全力對付曹操。這樣,呂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輕取荊州。

夷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後發制人、疲敵制勝的著名戰例。作爲吳軍主帥的陸遜統觀兩軍主客觀態勢,確定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後發制人,相機破敵的戰略。並充分利用地勢及天候等有利條件,巧施火攻,一舉擊敗蜀軍。大獲全勝後,又適時停止追擊,使曹魏無隙可乘,戰略全局運籌周密,堪稱用兵奇略。又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採取了誘敵深入、疲敵師志的戰略方針。劉備十萬之衆來勢兇猛。陸遜則主動放棄大片土地和戰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區讓給蜀軍。待蜀軍銳氣頓減之時,陸遜巧用火攻大獲勝利。從指揮藝術上說,作爲一軍之帥,陸遜的確是善於審時度勢,做到了知己知彼,能準確捕捉戰機,出奇制勝。

雖置身行伍,卻還有一套治國安民的謀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時,政績明顯,深受百姓擁戴。他從當地土地貧瘠且連年乾旱的實際出發,一方面開倉賑濟貧民,一方面“勸課農桑,鼓勵生產”,“百姓蒙賴”,稱他爲“神君”。他還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指出:“峻法嚴刑,非常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他建議孫權要像西漢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要儘量少動干戈,務以養本保民爲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這些主張說明陸遜並非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