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陸遜一介書生,卻甘願做武將,陸遜到底有多優秀?陸遜一代英傑,晚年爲何被孫權幾乎迫害致死?

陸遜一介書生,卻甘願做武將,陸遜到底有多優秀?陸遜一代英傑,晚年爲何被孫權幾乎迫害致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陸遜一介書生,卻甘願做武將,陸遜到底有多優秀?陸遜一代英傑,晚年爲何被孫權幾乎迫害致死?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陸遜是吳國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一個著名將領,智勇雙全,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爲”社稷之臣“。孫權把他比做成湯時的伊尹和周初的姜尚,然而晚年的陸遜卻被孫權幾乎迫害致死。

陸遜一介書生,卻甘願做武將,陸遜到底有多優秀?陸遜一代英傑,晚年爲何被孫權幾乎迫害致死?

陸遜,原名陸議,出身吳郡四大家族“陸氏”。少年喪父的他,自小跟隨從祖父陸康讀書,因而年少時就博覽羣書,小有名氣。後因與時任廬州太守的陸康不和,袁術派孫策攻打廬江。陸康雖苦苦堅守,但終究難敵驍勇善戰的“小霸王”。兩年後,廬江陷落,陸康不久後病逝。這場戰爭,讓陸家與孫家結下樑子。和素來與士族不睦的孫策不同,孫權一掌權,就清楚認識到拉攏世族大家的重要性,而江東陸氏就是目標之一。爲了廣納賢良,同時籠絡士族人心,孫權決定把孫策女兒許配給陸遜。

雖然孫堅、孫策兩代在江東一帶戰績顯赫,手下也有程普、周瑜等大將效犬馬之勞,但偏安江東一隅的孫家,當時最多算是地方軍閥。沒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也沒有劉備“劉皇叔”的政治名片,時任驃騎將軍的孫權,並沒有足以服衆的政治影響力。只比孫權小一兩歲的陸遜,若接受這門親事,不能報仇不說,還成了世仇之後的侄女婿。但陸遜卻接受婚約,加入孫權幕府。之後陸遜改名“遜”,以示謙卑。

孫陸兩家的仇怨,陸遜心知肚明。但相比之下,陸遜爲孫權的雄才大略所折服,也更願意出仕一展才華,所以向孫權示好,從而獲得孫權的信任就更爲重要。和同爲讀書人的陸遜相比,才華橫溢卻不知變通不懂低調的孔融,和曾助曹操拿下官渡後屢出狂言得罪曹操而不自知的許攸,就因負才傲物,矜功恃寵,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白白送命。

真英雄只認明主而不計較一時之得失。孔融和許攸始終高昂着頭,最終反被殺之而後快;陸遜選擇一時低頭,讓本來心懷芥蒂的孫權打消疑慮,從而鳴響了孫權和陸遜日後攜手開創大業的號角。

展開一卷浩浩蕩蕩的三國史,若論錚錚傲骨,絕不彎腰,第一人當屬關雲長。關羽武藝過人,義薄雲天,曾有水淹七軍的赫赫戰功,但也因“剛而自矜”,釀下“大意失荊州”的惡果。而成功抓住關羽這一弱點的,正是江東統領軍權的呂蒙和剛過而立的陸遜。當時爲麻痹關羽,呂蒙裝病,陸遜臨危受命。甫一上任,他即刻向關羽遞上一封用詞卑下的書信,大肆稱頌關羽的戰績,並稱自己絕不會與關羽爲敵。

關羽本就對彼時還只是一介無名書生的陸遜不以爲然,收到這封信後越發自滿,更爲輕敵。最後陸遜與呂蒙共率雙部,白衣渡江,佔得荊州。無戰功無聲名,本是陸遜的一大劣勢,卻因被巧妙利用,反化爲襲擊關羽的攻心計,轉劣勢爲優勢。

蘇軾曾稱“天下有大勇者”,應當“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一輩子彎不下腰,卸不下一身驕傲的關羽,成也傲骨,敗也傲氣,最終丟了城池送了命。反觀陸遜,不以無名而妄自菲薄,不以無功而急功冒進。也難怪呂蒙向孫權舉薦陸遜時贊其“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

陸遜一介書生,卻甘願做武將,陸遜到底有多優秀?陸遜一代英傑,晚年爲何被孫權幾乎迫害致死? 第2張

籍籍無名的書生拜將,可以迷惑對手,也會讓隊友不服。面對傾巢而出的劉備大軍,孫權封陸遜爲大都督,率軍禦敵。而陸遜不但一路退守,連孫權侄子孫桓被劉備軍隊包圍時,陸遜認爲孫桓素得民心,下屬必將死戰及城中糧草充足,爲牽制蜀軍,拒絕發兵救援。眼看着劉備一路不費吹灰之力就已兵臨城下,一干老將只以爲陸遜終是書生,看到劉備大軍不敢應戰,甚至開始出言不遜,違背軍紀。而此時的陸遜卻不爲所動。

戰局相持不下之際,長途跋涉的蜀軍,面對江東悶熱潮溼的天氣,漸漸精疲力竭,心煩氣躁。劉備更是犯下軍事大錯,連營百里。此時以逸待勞的陸遜見時機成熟,乘夜突襲,一把火逼退蜀軍,加之陸遜完善全面的戰略部署,劉備大軍全面崩潰。與衝動出兵,草率佈陣的劉備相比,在彝陵之戰成功退敵的陸遜,勝在更能沉住氣,以退爲進。面對當時蜀軍節節勝利後的叫囂與宣戰,陸遜要求衆將士忍氣吞聲,嚴守不出,而這也是忍辱負重這一成語的出處。

如果說彝陵一役奠定了孫劉聯盟的基礎,那石亭之戰則徹底確立了三國分立的天下大勢。石亭一戰,吳軍設計大敗曹休,而此時朱桓提出乘勝追擊,一舉殺曹休、奪壽春,被時任大都督的陸遜果斷拒絕。當時曹休雖然丟盔卸甲,但曹魏在後方卻兵強馬壯,一旦反撲,吳軍未必真抵擋得住。曹魏大將張頜就曾攜大勝之餘威,在追擊諸葛亮餘部時不慎中伏,本該凱旋而歸,卻命喪黃泉。此役身爲三軍統帥,向來謹慎的陸遜不敢拖大,並未貿然追擊。

事後果如陸遜所料,曹魏大將賈逵率兵救援,陸遜表面上的一時保守,卻最終爲東吳留存了兵力,避免了一場無意義的損耗。是役之後,孫權稱帝,天下三分。相較兵馬充足、人才輩出的曹魏,和仗居天險地勢、倚賴孔明韜略的蜀漢,孫吳政權看似實力平平,卻憑藉收放自如的外交政策和張弛有度的軍事戰略,與魏、蜀終成三足鼎立之勢。

陸遜一介書生,卻甘願做武將,陸遜到底有多優秀?陸遜一代英傑,晚年爲何被孫權幾乎迫害致死? 第3張

對於東吳來說,陸遜可以用中流砥柱來形容,白衣渡江、夷陵之戰、石亭之戰都是陸遜的傑作,然而晚年的陸遜卻被孫權幾乎迫害致死,確卻是爲何?

一、陸遜之死

陸遜的結局並不簡單,我們來看看陸遜的身份就知道了:陸遜出身於江東四大世族朱張顧陸的陸家,他的叔父是被孫策殺死的廬江太守陸康;後來長大了他娶了孫策之女孫氏,是孫策的女婿;他官拜東吳丞相、荊州牧、武昌留守,身兼軍政大權;同時,陸遜還曾是諸皇子的老師。實際上,陸遜之死,是東吳幾方勢力博弈的集中提現。我們先來看,陸遜之死的過程。

孫權太子孫和與父親失和,派人躲在孫權宮中偷聽到孫權有意立孫霸爲太子,十分惶恐。朝臣們分爲兩派,互相攻擊。孫和爲了保住太子之位,讓陸遜的族子陸胤多次前往武昌,請陸遜代爲申辯;同時,孫和的太子太傅吳粲多次與陸遜書信密談太子之事。陸遜因此多次上書孫權,陳述嫡庶之分,然而孫權不聽。

這些給了孫霸徹底扳倒孫和的機會。在孫霸和全公主的引導下,孫權發現中宮密談居然有所泄露。孫權震怒,陸胤、吳粲先後落網,而陸遜之事也盡爲孫權所知。孫權屢次派遣中官譴責陸遜探聽中宮祕密,雖未降罪,但陸遜不久還是憂憤而死。

陸遜一介書生,卻甘願做武將,陸遜到底有多優秀?陸遜一代英傑,晚年爲何被孫權幾乎迫害致死? 第4張

表面上,陸遜是死於孫和和孫霸奪嫡之爭。但有一點很讓人不解,孫和本身並沒有什麼過失,而孫霸並沒有什麼突出的事蹟,陸遜爲之辯白也無可厚非何至於此?而且在孫和失寵、孫霸得勢的過程中,孫權明顯偏向孫霸,這又是爲何呢?我們看一下,隨着孫和失寵而遭受貶黜的一份不完整的名單,或許會有所發現:陸遜、陸胤、顧譚、張休、朱據、吳粲等等。

衆所周知,漢末三國,東吳世族的代表是“朱張顧陸”四姓,而這份名單中,幾乎涵蓋了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這樣的一個太子怎麼能不引起孫權的忌憚?孫家根源本不在江東,對於江東世族來說,孫家是一個外來戶,孫策時期採取了壓制本地世族,重用北來世族和寒族的政策,陸康之死也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孫氏一度跟東吳世族難以合作。

孫權繼承的東吳政權也是這樣一個框架,東吳前三任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皆是北來世族。孫權爲了緩和關係,鞏固統治,通過相互舉薦的辦法,主動接納東吳世族。東吳世族也逐漸轉變了態度,與東吳政權合作,這樣,在孫權的朝堂上,東吳世族的份量逐漸加重了。東吳兩任丞相顧雍、陸遜、驃騎將軍朱據、太常顧譚都是世族的代表。

而朱張顧陸四家本有聯姻,顧譚是陸遜外甥,張休與顧譚少時交友,他們逐漸成爲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力量變得十分強大。在孫和和孫霸爭寵過程中,他們又大多陳述嫡庶之分,反對孫霸支持孫和。這讓本來就是一個外來戶的孫權感覺自身權利受到了威脅。

因此,這就能夠解釋爲何孫權不聽陸遜們的勸諫,執意偏袒孫霸,疏遠孫和了:孫權本意是要打擊江東世族的勢力,保證皇權的絕對權威;同時,孫和不能繼承皇位被孫權疏遠,是因爲如果朱張顧陸利益相同,難保孫和即位後不會被架空,而和孫和本身的素質沒有太大關係了。

而且,孫和的支持者中還有一批人,大將軍諸葛恪、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他們並沒收到嚴厲懲罰,而諸葛恪還成爲了孫權託孤重臣。可見,孫權本身並不是要針對孫和,而是要針對日益崛起的江東世族勢力。同樣,陸遜在兩宮之爭中並沒有明顯的站隊,還曾勸說依附孫霸的全琮不要輕易站隊,但卻有如此結果,也說明孫權是要針對江東世族。

陸遜一介書生,卻甘願做武將,陸遜到底有多優秀?陸遜一代英傑,晚年爲何被孫權幾乎迫害致死? 第5張

瞭解了這些,再回看孫權的態度,也就不足爲奇了。作爲世族朱張顧陸的代表,陸遜還有另一個十分尷尬的身份,孫策的女婿。孫權地位繼承自孫策,而自身在開疆拓土功業上並沒有絕對的聲威,而孫策之子還活着。對於這個一個重臣,晚年猜忌的孫權打心底沒法絕對信任,然而陸遜於國有大功,二宮之爭中站隊又十分謹慎,又沒有明顯的過錯。於是,孫權屢次遣使斥責,卻沒有明顯的處罰。

與其說殘忍,不如說晚年的孫權對陸遜的態度是深深地忌憚。陸遜對這件事應當也不是一點都沒有認識,尷尬的身份讓陸遜十分苦惱,雖一心爲國,卻無法自清,最終導致了陸遜的鬱鬱而終。而殘忍的孫權,自以爲嚴重打擊了以陸遜爲首的世族勢力,可以保證孫氏皇族的絕對權威,結果也是一場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