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張昭被孫策寄予重託,爲何在曹操來信威脅時勸孫權投降?

張昭被孫策寄予重託,爲何在曹操來信威脅時勸孫權投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孫策的託孤大臣張昭,爲何在赤壁之戰前,要力主孫權向曹操投降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看《三國演義》中,對那個在赤壁之戰前力主投降的張昭都有印象。這個人作爲東吳的重臣,在曹操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居然帶領大部分文官要求孫權迎降曹操。這讓我們感覺這個人性格軟弱,經不起外界的壓力。

張昭被孫策寄予重託,爲何在曹操來信威脅時勸孫權投降?

幸虧吳國太說起孫策遺言,說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在召回周瑜後,在周瑜的支持下,才下定了聯劉抗曹的決心,發動了赤壁之戰。在赤壁之戰後,在慶功宴上,張昭向孫權祝賀的時候,孫權諷刺地對他說,幸虧沒有聽你的投降的建議,要不然現在我就去要飯了。這話引起大家鬨堂大笑,也讓張昭感到無地自容。

但是,在現實中,張昭並不是《三國演義》中所說的那樣懦弱無能,他其實是孫策的託孤大臣,是孫權的老師。他這個人文武雙全,在孫策手下擔任長史、撫軍中郎將的時候,孫策將他看作自己的老師兼朋友對待,孫策軍中的文武之事都交給張昭處理。

孫策在被刺客謀殺將死的時候,將孫權託付給了張昭。孫策對張昭說出的話,與後來劉備對諸葛亮說出的話如出一轍。那就是孫權如果不足以擔負起東吳之主的擔子,你就自己取代他。張昭也不負孫策的囑託,他將年輕的孫權培養成一代英主。可是,這樣一個文武雙全,被孫策寄予重託的人物,爲何在曹操來信威脅的時候,就馬上屈服,還勸孫權投降呢?

一、張昭勸降是由於對當時形勢的誤判。

我們在後世看赤壁之戰,都能夠指出曹操在當時的用兵錯誤。可是,這是建立在我們所知的結果上的。在當時,曹操的形勢可謂一片大好,沒有人能夠預測到他一定會失敗。

首先,曹操一直打着漢獻帝的名義,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對外的討伐中,曹操佔據了大義的名分。這樣,曹操在政治上先聲奪人,讓很多搖擺不定的勢力很快投入他的懷抱。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就用這種手段,招降了張繡,保證了自己南線的安全。這種政治攻勢,也造成了東吳內部的思想混亂,讓東吳的羣臣意志不堅。

在軍事上,曹操更是佔有絕對優勢。曹操在南下荊州的時候,正值劉表病逝,繼位的劉琮在部下的勸說下不戰而降了。唯一敢於抵抗的劉備,也在當陽長阪被曹操的精銳追上,被打得大敗。劉備只得轉投江夏的劉琦,暫時苟延殘喘。

張昭被孫策寄予重託,爲何在曹操來信威脅時勸孫權投降? 第2張

曹操在佔領荊州之後,他的實力得到了更大的發展。荊州在北方戰亂期間,由於比較安定,有大批的外來人口流入,這使得荊州成爲人口密集,經濟富庶的地區。而且劉表多年經營的軍隊,也大部分落入了曹操的手中。荊州的幾千艘大小戰船組成的水軍也被曹操收編,補上了曹操軍中的短板。這一切都讓曹操對劉備和東吳形成了數量上的絕對優勢。

最讓張昭這些人感到更爲困難的是,曹操軍隊在地理形勢上的優勢。曹操佔領荊州後,就佔據了長江上游的有利位置。自古以來,想要平定江南,必定要先佔據上游。孫權集團在建立之後,對荊州念念不忘,就是出於自身的安全原因。現在,上游的要地被曹操佔據,曹操的軍隊分據長江南北,又有優勢的水軍。如果曹操率領優勢的水陸軍,沿長江夾江順流而下,東吳在軍事上是難以抵抗的。

由於以上的這些原因,久經戰陣的張昭認爲,如果和曹操對抗,孫權根本就沒有勝利的希望。不過,這只是張昭個人的看法,諸葛亮、周瑜、魯肅的判斷和張昭的是不同的。諸葛亮和周瑜都對孫權指出了曹操貌似強大的形勢下,實際存在的困難,並指出了能夠打敗曹操的可能。但是,由於張昭也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傑出人物,所以只相信自己的判斷。他不承認周瑜、諸葛亮的判斷。他認爲周瑜的判斷是一種好大喜功的賭博,而諸葛亮則是爲了將東吳拖下水的詭辯。這樣一來,主觀臆斷就造成了張昭對形勢的誤判。在這個誤判的基礎上,張昭還一意孤行,對孫權提議投降。

二、張昭勸降是出於對孫權家族的忠心。

魯肅在勸孫權不要投降的時候,說了一個理由,讓孫權十分認可。那就是這些勸降的人都是爲自己打算的,沒有人爲孫權來打算。這是因爲這些人到了曹操的手下,依然還做他們的官。如果再假以時日,這些人還能夠得到不錯的前程。可是孫權這樣的獨立集團的首領,投降曹操之後,不管曹操再怎麼樣優待他,他也不會享有現在的權勢了。這一席話,讓孫權定下了抵抗的決心。

如果說張昭是魯肅所說的那種賣主求榮的人,那就冤枉了他。恰恰相反,張昭正是出於對孫權的忠心,替孫權考慮出路,才勸說孫權投降的。由於張昭對戰爭的形勢產生了誤判,才使得他認爲,孫權如果採取抵抗曹操的決策,那麼會必敗無疑。如果那樣的話,東吳就會玉石俱焚,孫權和他的家族會陷入毀滅。

與其那樣,孫權還不如向曹操投降,還可以保全自己和家族。在曹操對外的戰爭中,一直都是採取恩威並用的手段。一方面曹操對那些敢於反抗他的勢力,就採取大屠殺的政策。在曹操的征戰中,殺戮、屠城是家常便飯。而在另一方面,他對於那些主動投降他的勢力也網開一面,予以優待。

比如在和張繡的交戰中,曹操失去了自己的長子曹昂和愛將典韋。可當張繡來投降的時候,曹操依然不計前嫌,對張繡委以重任。在奪取荊州的時候,曹操對荊州那些投降的人員,都予以優待。對劉琮和他的部下,都大肆進行封賞。這一切自然給張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麼,如果孫權聽從張昭的勸說,向曹操投降的話,他也自然會受到曹操的優待。最起碼孫權的家族能夠得到保全。如果那樣的話,張昭也算是不負孫策的重託了。可是,張昭不但錯誤了估計了當時的軍事形勢,也對孫權的志向估計錯誤。不甘屈居人下的孫權,終究沒有采納他的投降建議。不過,雖然孫權對張昭的投降建議有意見,他還是認可張昭的忠心的。孫權在日後的日子裏,對張昭依然很敬重。

張昭被孫策寄予重託,爲何在曹操來信威脅時勸孫權投降? 第3張

三、張昭勸降是爲東吳存續採取的權宜之計。

其實,張昭向孫權提議投降,還有着另外的一層意思。那就是以投降爲名,和曹操虛與委蛇,爲自己的獨立創造條件。這是因爲,當時曹操的主要對手並不是孫權,而是劉備。與自己最大的對手,號稱梟雄的劉備相比,曹操對孫權並沒有多大的看重。他只是把孫權當成繼承父兄基業的年輕人,想用政治手段來降服他。

在曹操南下荊州之前,就和孫權雙方互相聯姻,建立了外交關係。在奪取荊州後,在曹操軍隊當面的敵人,是江夏郡的劉琦和劉備的軍隊。至於說孫權的軍隊,曹操和他的手下都把它當成未來的盟軍看待的。在當時,曹操的手下甚至預測說,孫權會主動出兵攻打劉備,來向曹操效忠,只有程昱抱有反對意見。正是對孫權動向的誤判,埋下了曹操赤壁之戰失敗的禍根。

如果孫權在這個時候聽從了張昭的勸告,投降曹操,並討伐劉備的話,他的待遇不會比張繡的待遇差。而且曹操在解決劉備之後,暫時也沒有能力解決孫權的勢力。這樣,孫權還是能夠保持半獨立的態勢。在夷陵之戰的時候,孫權也是投降了曹丕,但他依然保有自己的地盤、軍隊。

如果孫權這次投降,能夠保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使自己的勢力維持原狀,張昭的策略就完全成功了。其實,孫權就算是接受張昭的投降建議,他的投降也會跟多年後投降曹丕的情形一樣。在那次投降中,曹魏的使者邢貞到東吳時,稍微想擺擺架子,就被張昭大怒,要以武力威脅他。我們可以想見,孫權就算投降曹操,他和張昭也會想盡辦法保有自己的獨立。一旦曹操的軍事壓力減弱,他們還是要繼續反叛的。

四、張昭勸降失敗的原因。

無論張昭出於何種目的,他勸降孫權的舉動還是失敗了。孫權不但沒有采納張昭的建議,反而認爲張昭是出於自己眷顧家屬的目的,來勸說字的。這讓孫權和張昭之間產成了隔閡,也爲兩人日後的關係惡化埋下了伏筆。

張昭勸降孫權的失敗,主要的原因,是他對當時的形勢、孫權的性格都做了錯誤的判斷。在政治形勢上,他認爲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政治上大義的名分。自己作爲一個名義上尊奉漢室的割據勢力,沒有對抗的藉口。在軍事形勢上,他認爲曹操收編了荊州的水陸軍,並打敗了劉備,佔據了長江上游的有利地位。如果曹操以優勢兵力,沿長江順流而下,水陸並進,東吳根本就無法抵抗。

在外交上,張昭迷信和曹操的聯姻關係,認爲孫權能夠利用這層關係,投靠曹操。從曹操優待張繡、劉琮的先例來看,孫權也會得到和他們相當的待遇。這樣,最起碼能夠保住孫權家族的安全。如果曹操無法立刻在解決劉備後再解決孫權,那麼孫權還可以保持半獨立的狀態。得到喘息之機的孫權,還有可能東山再起。基於以上的判斷,張昭才勸說孫權投降。

可是,張昭以上的所有判斷都是錯誤的,這也決定了他的決策也是錯誤的。曹操雖然有着朝廷大義的名義,可是這種大義的名義如果沒有實力做後盾是根本沒有作用的。只有曹操能夠在戰場上打敗對手,這種大義才能發揮作用。至於說軍事上的缺陷,周瑜和諸葛亮都一針見血地指了出來,並在後來的赤壁之戰中得到了驗證。

而張昭想要保存孫權家族的心理,孫權並不領情。這是因爲張昭根本就沒有發現,孫權也有着一顆爭奪天下的雄心。與其委曲求全的在曹操手下生活,不如拼死一搏,創建自己的雄圖霸業。至於說想要僞裝投降,與曹操虛與委蛇,保持獨立狀態,那更是不可能的。劉備一旦被曹操擊破,勢單力孤的孫權就成了曹操砧板上的肉,早晚要被曹操宰割。

正是因爲張昭對整個赤壁之戰前,所有形勢的誤判,才使得他向孫權提出了投降的建議。自然的,他的建議被孫權否定了。在接下來的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並肩作戰,大敗曹操,爲三國鼎立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