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國領導層的魏國幫:若真心人才未必秦國一統

秦國領導層的魏國幫:若真心人才未必秦國一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歷史能夠重來,說不定統一中國的是魏王而不是秦始皇。就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聊聊吧!

讀史時,讀到特別有遺憾的地方,總會有很多假設如果,希望歷史能夠重來,能夠沒有遺憾,圓滿的展示在自己面前。

比如說讀戰國史,讀者們總會問,爲何看上去如此強大的晉國,最終會毀在幾個老紳士的手裏,假如三晉不分家,是不是晉國會統一中國呢?以晉國當時的實力,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啊!

再比如說,名義上是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實現了華夏的統一,假如沒有魏國人才的輔助,十個秦始皇都未必能把中國統一。這聽上去也說得過去啊!

按這樣的分析,如果歷史可以重來,最終統一中國的就很有可能是魏王而非秦王,這種概率最起碼也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吧!

統一中國,靠的是實力,實力是什麼?當然是人才,思路決定出路,沒有人才,什麼事情都辦不成,辦什麼事情都會辦砸。

秦國領導層的魏國幫:若真心人才未必秦國一統

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葛優在《天下無賊》如是說。其實,無論什麼時候,人才都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亂世之中,比如戰國。

大家都知道三晉分家的事。要不然也不會有魏國。魏國初期,在魏文侯的帶領下,魏國上下尚有尊賢重才的風氣,先後任用魏成子、翟黃、李悝爲相,樂羊、吳起爲將,西門豹爲鄴令。

這些人才的任用,在魏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魏國國力大增,成爲七兄弟中的帶頭大哥。其它六國都明裏暗裏學習魏國,也希望把國家建設搞起來。

記得《大秦帝國》電視劇裏,有一個很逗逼的鏡頭,魏惠王有一句臺詞很搞笑,他面對他國使者半傲嬌半認真地說:“不服麼?不服等你先強大了再說。你弱,就沒有資格說話,就只能等着做別人砧板上的魚肉!”。

魏惠王只所以口氣酸溜溜的,倒不是自己素質不高,人家家底真的不薄,有着祖上雄厚的基業,他纔有有這種酸不溜秋嘲弄他人的底氣和實力。要是沒有這個家底,估計多半也是夾着尾巴做人,高傲不起來。

魏國的好日子並不長久,歷史並沒有讓魏王一直傲嬌的走下去。爲什麼呢?就因爲魏王有點自大,以帶頭大哥自居而不思進取,丟失了很多讓魏國能夠統一中國的人才。

讀歷史的人知道,整個戰國時期,魏國最不缺少的就是人才,然而,魏文侯之後,吳起、孫臏、商鞅、張儀、範睢等不世大才,全與魏國失之交臂。

魏國成爲人才培養基地,人才輸出大國。原本有着一統六國實力的魏國逐漸淪爲二流國家,直至滅亡。

那麼?魏國的人才都幹什麼去了?爲什麼不呆在祖國母親的懷抱,非要拋棄妻子遠走異國他鄉?是外國的月亮比祖國亮?還是外國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啊?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吳起,這個人很不簡單,是中國有歷史記錄以來的軍事天才,能打仗,會打仗,而且百戰百勝。吳起出走楚國,很快讓楚國成爲春秋大國。

吳起是衛國人,善於用兵。曾爲成名,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犯了死罪,爲了逃避法律制裁,他準備出逃出國。去哪個國家好呢?

他聽說魏文侯賢明,於是輾轉來到魏國。李克給魏文侯這樣說:"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

也就是說,吳起這個人人品不怎麼樣,但確實能打仗。人品不好無所謂,既然能打,就好鋼用在刀刃上。雖然當時他的名聲不怎麼好,但軍事才能大家都很欣賞,再說,自古英雄那個不好色啊!

秦國領導層的魏國幫:若真心人才未必秦國一統 第2張

於是,魏文侯就任吳起爲將,攻打秦國,拔五城。設立西河郡,吳起任西河守,使“秦兵不敢東向”。

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國王位傳到魏武侯手裏,吳起開始受到排擠質疑,甚至隨時隨地都有掉腦袋的危險,要想生存,唯有逃亡。

被逼無奈的吳起又一次逃亡至楚國,爲了報答楚王的收留之恩,吳起在楚國實行變法,沒幾年功夫,使楚國迅速強大。

如果說吳起的出逃是因爲魏王不能知人善用引起的,那麼孫臏出逃又是什麼原因所致呢?

孫臏是鬼谷子的高徒,他當時大學畢業找工作,兩眼一抹黑,不知道去哪家公司纔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一打聽,自己的同學龐涓在魏國,而且混的不錯,級別很高,於是他一路找來,來到魏國,希望與同窗好友龐涓一起攜手走上人生最高峯,書寫輝煌人生篇章。

但他過於相信同學情誼,而沒有想到人性也有惡毒的一面。忘記了害你的人,就是離你最近的那個人。

孫臏到了魏國,是他人生噩夢的開始。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從開始就設了一個局,將孫臏引到魏國進行迫害,處以臏刑。

孫臏知道真相後,纔開始裝瘋賣傻,找機會逃出魏國,來到齊國,並開始在齊國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能。

雖然身已殘疾,但並不影響他開掛的人生,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使魏國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齊國聲威大震,取代魏國,成爲中原最強大的國家。

孫臏入齊,魏國受致命打擊,看來除了魏王不能善待能臣之外,魏國其它國家領導人也心眼很小,氣度不大,喜歡窩裏鬥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說秦國人才接盤俠,人才的發揚地,這話一點也不爲過。

相比於魏國的用人政策,秦國可就開明得多,從秦穆公起,就用五張羊皮換來換來百里奚,孝公開始,更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商鞅、張儀、範睢這幾位王佐之才也都來自魏國。

在《大秦帝國》小說裏,公叔痤臨死對魏惠王諫言 :“痤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又說:“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可魏王偏是不聽,根本不相信公孫鞅是個人才,也不相信公叔痤這個老糊塗的臨終之言,讓這位不世之材硬生生地從眼皮子底下溜走。

公孫鞅在秦孝公《求賢令》的感召下,一路向西,來到秦國,被秦孝公任用爲大良造,變法圖強。

秦孝公和商鞅“青山松柏”走上了20年的變法強秦之路,奠定了秦國崛起的基礎。 同時,也對魏國造成威脅,河西大戰,檢驗了秦國變法的成果,也宣告了魏國噩夢的到來。

商鞅的出逃,直接導致了變法強秦這一歷史結果,等到魏王認識到商鞅是個人才的時候,他在知道自己的老臣公孫痤臨死時說的話多麼正確。

如果說商鞅的事情能讓魏國驚醒,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那也爲時不晚啊!很可惜,魏國並未從骨子裏認識到魏國的強大必須依靠人才。

秦國領導層的魏國幫:若真心人才未必秦國一統 第3張

張儀就是一個例子,張儀是土生土長的魏國人,效忠母國也是最初的想法,雖然巧舌如簧,可是依然沒有打動魏王。

張儀離魏入楚再到秦,發揮特長,縱橫捭闔,搗鼓出了相當不俗的業績。他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使魏國既割地於秦,又失信於諸侯,朝秦暮楚,依附大國度日。

張儀的出走,用連橫之法打破了六國的合縱策略,從根本上解除了六國對秦國的危害。魏國留不住人才也成爲一種慣例。

有了商鞅和張儀的教訓,魏國還是不清醒,接着又放走了範睢。和張儀一樣,範睢也是魏國人。

範睢最早是魏大夫須賈的舍人,因觸怒須賈和丞相魏齊,幾乎被打死,扔至茅廁。和孫臏的處境有點相似。

範睢死裏逃生,輾轉入秦,成爲大秦國的丞相。提出對內除三貴、強王權,對外遠交近攻,大大加快了秦兼併戰爭的進程。

範睢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被秦昭王奉爲國策,是秦過更加強大起來,不久,魏國便成了秦的屬國。

戰國時期,魏國國君一代不如一代,導致大量人才的流失, 一手好牌,被魏國打得稀巴爛,爲他人做嫁衣裳。

這些頂級的軍事家、戰略家、外交家、改革家倘若能留在魏國,估計歷史也將重寫了。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魏國也一次次飽嘗了錯失人才的惡果,公元前225年,“秦灌大梁,擄王假,遂滅魏以爲郡”。

魏國人才去了他國,反過來攻打魏國,大魏王也挺鬱悶和無奈的,要不怎麼會朝堂上暴打張儀。

但,打來打去,又能解決什麼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