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皇帝去世後幾個月後才下葬 古人就不怕屍體腐爛嗎

古代皇帝去世後幾個月後才下葬 古人就不怕屍體腐爛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皇帝死後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爲何古代皇帝去世後,靈柩要停放幾個月才下葬?不怕腐爛嗎?

皇帝停棺

中國人一向講究入土爲安,因此生前不管是地位多崇高的人,在他死後也免不了變成一灘黃土的命運。但是古代的皇帝下葬卻和普通人有着很大的差別,普通人去世後按照我國的傳一統般會停屍7日,以確保死者並沒有處於假死狀態,從而出現埋葬活人的情況。

古代皇帝去世後幾個月後才下葬 古人就不怕屍體腐爛嗎

但是皇帝去世,靈柩卻會停放幾個月再下葬,這就讓很多人相當好奇。畢竟要檢查一個人是否是假死只需要幾天就足夠了,這停幾個月屍體恐怕早已臭不可聞。那麼古代的皇帝去世,靈柩爲什麼要停放幾個月才下葬?難道不怕腐爛嗎?

其實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就是禮制的問題。中國從周王朝開始就特別講究禮制,而皇帝作爲九五之尊,他的去世往往會波及到全國,動員全國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時候皇帝的一場葬禮會花費上百萬兩白銀。

滿清皇帝下葬禮制

當然,中國曆經了數千年,有過24個朝代,各個朝代的皇帝葬禮在時間的演化下也出現了不同。我們就以距離我們最近的清代舉例。在清代時期,皇帝去世時還不能直接裝進棺材,要等到黃道吉日,皇帝的屍身才能入棺。如果等不到合適的日子,皇帝的屍身躺在牀上一個多月都有可能。

在皇帝的屍身入殮之後,就需要進行一種名爲“演槓”的活動。這一風俗的主要內容是:一羣專門去擡棺的人找一塊重量和皇帝棺材相等的大木,然後這羣人擡着這根大木不斷重複從皇帝停棺的地方走進陵寢的過程。

古代皇帝去世後幾個月後才下葬 古人就不怕屍體腐爛嗎 第2張

這一習俗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讓這羣人反覆的練習爲皇帝擡棺,保證皇帝的棺材從停棺到陵寢這一段路萬無一失。而且爲了保證這些人的業務能力夠強,他們在練習的時候大木上會擺一個碗,碗裏會裝滿水。他們要一直練到擡大木時這碗水不會灑出來纔算合格。

在演槓的過程中,皇帝的葬禮上還會發生三件事。一件是法事,畢竟在那個科學還沒有傳播的時代,古人對於死亡是相當重視的,所以各種法事必不可少。第二件事就是弔唁活動。作爲曾經的九五之尊,他的去世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所以各路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國內的重要人物會在他去世後來看他最後一眼。

最後一件事就是修御道了。所謂的御道,指的是皇帝停棺之處到陵寢的這一段路。修御道的目的也很單純,第一是爲了顯示莊重,讓人們有一種皇帝死了後走的路都和普通人不一樣的感覺。

第二就是爲那些擡棺人習慣工步驟。畢竟這些擡棺人“演槓”演了這麼久,要是到了正式擡棺的時候出現什麼路太滑、路面有坑的意外情況,然後讓一個或幾個擡棺人摔了一跤,導致皇帝的棺材被掉在地上,甚至是皇帝的屍身掉了出來,那罪過可就大了。

古代皇帝去世後幾個月後才下葬 古人就不怕屍體腐爛嗎 第3張

在正式出靈那天,會有64個引幡人先從宮門出宮,爲皇帝打幡引魂。緊隨其後的就是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一般來說儀仗隊的人數會超過1600人,這些人會拿着兵器、招魂幡以及各種紙人。在有些時候,這些紙人還會以綢緞製作,奢華非常。

在儀仗隊之後就是擡棺隊,一般來說擡棺隊一組是整整128個擡棺人,而整個擡棺隊會有好幾組人。這128個擡棺人要遵循着演槓時練出來的經驗,穿着白色的孝服爲皇帝擡棺,在擡棺過程中嚴禁棺材落地和晃動。爲皇帝擡棺的人之所以會有這麼多,除了顯示莊重外,還有皇帝的棺木非常重的原因。

皇帝的棺木必須用金絲楠木製作,在清代時期主要用雲南一帶的金絲楠木。在有了原料後還得經過多番加工,保證棺木不會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腐爛。而且我國古代有棺槨的說法,不同的階級棺槨數量也不同。天子遵循的是五棺二槨,也就是說皇帝的棺材有五層,外面還要套兩層槨。

這使得皇帝的棺材非常重,一般都會達到數噸。而且棺槨的間隔中還會填充以金銀器物爲主的陪葬品,這更是增加了棺材的重量。

古代皇帝去世後幾個月後才下葬 古人就不怕屍體腐爛嗎 第4張

在擡棺隊之後就是保護隊伍的大軍、文武百官、皇親國戚等人。此外還會跟着大量做法事的人員,讓皇帝在進入陵寢後得到安息。因爲滿清時期是各種教都信一點,所以這些做法事的人員包含了尼姑、和尚、道士、藏傳佛教的喇嘛以及東北薩滿等等。

因爲皇帝葬禮的隨行人員太多,這些人的隊伍往往會蔓延十幾公里,看上去浩浩蕩蕩、頗爲莊重。

當然,現實中的皇帝葬禮過程步驟比這複雜、詳細很多,我們這裏只是做一個大概的概述。而如此龐大的葬禮規模,只是短短几天是完全無法準備出來的。因此皇帝的棺材纔會一停就是好幾個月。

而在這幾個月中,整個王朝都會被動員起來,以確保皇帝葬禮萬無一失。因爲皇帝葬禮會調用相當多的資源,所以有時候一場葬禮就能掏空國庫。

皇帝陵寢

除了準備葬禮外,有些皇帝還會倒黴的遇到陵寢沒有修繕完成就去世了的情況。皇帝的墳墓和我們普通人的墳墓不一樣,普通人一般修一個幾平方米的墳墓就算大操大辦了,有些底層人民往往拿個草系把屍體一裹,找個坑賣掉立個碑就算一個墳墓。

但皇帝的陵寢講究生前住的什麼樣,死後還住什麼樣。這一制度從周王朝開始,一直延續到滿清結束。因此作爲中國第一個皇帝的秦始皇,他生前修阿房宮住,又修秦始皇陵供自己死後居住成爲了很多人譴責他的理由。但問題是但凡是大一統王朝,皇帝去世時陵寢基本都是按照這個規格來的。而滿清皇室,他們生前可是住在故宮裏的。

古代皇帝去世後幾個月後才下葬 古人就不怕屍體腐爛嗎 第5張

當然,滿清皇帝陵寢不可能再造一個供死人住的故宮出來,因此滿清皇帝陵寢只是復原幾座皇帝生前愛住的宮殿。但饒是如此皇帝的陵寢依舊非常奢華,能從上面看出很多故宮的影子。

如此巨大的陵寢規模往往要花費數年甚至是幾十年的時間來修建。像康熙皇帝的陵寢修建了5年已經算是比較快的了,慈禧太后的葬禮也是按照皇帝規格進行的,她的陵寢原先修過一次,不過後來又重修了一次,重修那次整整修了13年,差點沒趕上她去世。

一般來講,皇帝一旦登基繼位就得着手準備修建自己的陵寢,要是皇帝死了再修陵寢,皇帝就得停棺數年甚至是數十年。此外古代人的壽命都很短,就算是皇帝都不比普通人長多少。因此誰也沒法保證皇帝能在位置上坐多久,要是皇帝繼位後過了幾十年再修建陵寢,在陵寢修建的過程中皇帝突然死了,那場面就很尷尬了。

古代皇帝去世後幾個月後才下葬 古人就不怕屍體腐爛嗎 第6張

不過也有一些皇帝將生前事看的比身後事要重要,就比如說明宣宗朱瞻基,他爲了支持鄭和下西洋,曾經中斷過自己的陵寢修建進程。此外康熙皇帝繼位時滿清的國力也比較衰弱,再加上要應對國內的各路軍事威脅。所以康熙也將修建陵寢的錢拿去辦了生前事,一直等到康熙繼位15年後他的陵寢纔開始修建。

所以一旦皇帝在陵寢修建的過程中去世,那麼他的棺材無疑要停放很久。在去世多年後不下葬都有可能。

特殊原因導致皇帝久不下葬

皇帝去世後幾個月才下葬的原因除了以上這些外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說遇到皇位爭端,在皇帝去世後要是太子離京城比較遠,那麼在太子趕回京城繼位的過程中,其它的皇子就有可能跳出來引發事端。因此有些時候皇帝死了會祕不發喪,一直等到太子回來纔開始皇帝的葬禮。

類似這種情況最知名的一次就是秦始皇。秦始皇在去世時正好在自己第五次巡遊天下的過程中。當時秦始皇死在了邢臺,距離首都咸陽非常遠。因此趙高、李斯等人便祕不發喪,還用大量的海鮮掩蓋秦始皇屍體腐爛的臭味。一直到這羣人趕回咸陽,扶持胡亥上位後纔對外宣佈了秦始皇的死訊,秦始皇的葬禮這時候纔開始。

古代皇帝去世後幾個月後才下葬 古人就不怕屍體腐爛嗎 第7張

古代防腐

在一般情況下,皇帝停屍這麼長時間根本不怕腐爛。我們先前說過,古人有棺槨的說法,天子的葬禮規格則是五棺二槨。這種裏三層外三層的封閉,屍體爛在裏面外面根本就聞不到。反正屍體在下葬後也總是要腐爛的,所以人們自然不擔心皇帝屍體腐爛的原因。

當然,皇帝在入棺前還是會進行一定的防腐處理。在皇帝剛剛去世時,會有專人用一些帶有香味的植物泡出來的水對皇帝的屍體進行清洗。在清洗完成後,會用某種特殊的酒類對皇帝的屍身進行擦拭。這種酒類不能喝,而是專門釀造出來擦拭屍體的。當然,各朝各代習俗不同,有些朝代會用另外的防腐技術。

古代皇帝去世後幾個月後才下葬 古人就不怕屍體腐爛嗎 第8張

但不管防腐技術怎麼變,有一種防腐技術貫穿了中國數千年的時間,這種技術就是玉石防腐。中國古人認爲玉石是能防腐的,所以有錢人在下葬後都會在死者身體上安放玉石。一般來說女性是玉質的手鐲,男性是心口放一塊玉片。至於皇親國戚,他們用的玉石就比一般有錢人規格高多了。

像慈禧下葬除了各種玉質手鐲外,嘴裏還含了一顆玉質的夜明珠。此外我國歷史上還出土過多件金縷玉衣,這是一種漢代的玉質陪葬品,是一件真正意義上的“玉衣”。它用玉片串聯起來,將死者嚴嚴實實包裹在其中,以達到屍體防腐的目的。中國出土的最知名的金縷玉衣當屬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這件金縷玉衣保存非常完好,是中國的國寶之一。

不過不管是酒類防腐還是玉石防腐,其效果都非常有限,不然秦始皇就不會在自己的陵寢中放那麼多水銀了。小編懷疑正是防腐效果不佳的原因,我國天子下葬纔有五棺二槨的規格,不然屍體一停幾個月任其腐爛在那,那場面絕對不是正常人能接受的了的。

古代皇帝去世後幾個月後才下葬 古人就不怕屍體腐爛嗎 第9張

總而言之,皇帝死後停屍幾個月的主要原因是葬禮禮制的原因。皇帝葬禮太過於盛大所以要用幾個月的時間去準備。就算沒有遇到陵寢沒修好的問題,因爲要準備葬禮,所以這幾個月是無論如何都要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