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解密:五代亂世的時候哪位國君嚴懲貪官不手軟?

解密:五代亂世的時候哪位國君嚴懲貪官不手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代十國時期雖是亂世,但仍出現了一位寬仁愛人的明君李嗣源。然而,後唐明宗李嗣源開明是開明,但懲治貪官污吏污卻毫不留情。譬如汴州的管倉官吏由於犯貪贓罪被查處時,李嗣源的舊將王建立因與其有親戚關係,便爲其求情,請求減輕處罰。在古代,特別是唐朝的法律中有一些條文就是規定了官吏和貴族享有的特權,他們如果犯罪,可以先請求皇帝裁決,如果皇帝認爲可以減免處罰,就依照皇帝的意思辦。李嗣源繼位後對這些特權不再照顧,他對王建立說:“王法無私,怎麼能因爲是你的親戚而照顧呢!”於是,下令將管倉官吏拉出去處斬。

還有一次,供奉官丁延徽監倉自盜,犯下貪污罪。但由於他平時巴結權貴,行賄攀附,所以犯法時侍衛使張從賓便向李嗣源求情寬恕。李嗣源怒斥道:“食我優厚的俸祿,不知爲國做事,反而偷我倉儲財物,論罪當死!現在就是蘇秦再世,也不能說服我給他減刑,你說也沒有用!”然後命令處死,毫不姑息。

對於李存勖曾經重用聚斂民財的租庸使孔謙,李嗣源也是順應了民意果斷誅殺。並在所發誅殺孔謙的敕書中寫道:“其使生靈塗炭,軍士飢寒,成天下之瘡痍,極人間之疲弊。”但是,李嗣源還是明智地寬恕了他的家屬,只沒收了他的家產,沒有株連九族。

爲警示他人,李嗣源還下了詔書,禁絕一切腐敗事項,並實施“追責制”。詔書中說,百官中有人任人唯親,干涉朝政,勾結犯法,擾亂正常秩序,從此以後,一律禁止。再有營私舞弊的犯法徇私者,原來舉薦的官員也要貶官或者發配流放。

解密:五代亂世的時候哪位國君嚴懲貪官不手軟?

雖然對貪官污吏李嗣源處罰起來毫不手軟,但是對清官廉吏李嗣源則是褒獎有加。宰相李愚得病時,李嗣源派近臣翟光鄴前去探視問候,翟光鄴看見李愚家徒四壁,病牀之上也僅僅是一條破毯子,與官宦之家常見的雕樑畫棟、錦衣綢緞、山珍海味不可同日而語。翟光鄴回去後向李嗣源如實彙報了所見的情況,李嗣源聽了很受感動,下詔賜李愚絹一百匹,錢十萬,牀上的鋪陳之物共十三件。

對於敢於直言上書言政事的忠臣,李嗣源也是很高興地給予賞賜。大理寺少卿康澄給李嗣源上書,提出了國家不足懼之事有五種,深可畏之事有六種。不足懼的事包括天上神靈發怒的自然現象,如星象有了異常、莊稼受災等,還包括小人的讒言,康澄認爲不必爲這些人力無法影響的事情而影響了正常的施政行爲。他又列舉的六種可畏之事:即賢人藏匿、四民遷業、上下相徇、廉恥道消、譭譽亂真、直言蔑聞。他建議李嗣源對於不足懼的,“存而勿論”;對於深可畏的,要用心採取措施,避免可畏之事出現。李嗣源看後,非常高興,下詔對他進行獎賞。

李嗣源在打擊貪污浪費的同時,自己卻非常節儉。在修廣壽殿時,負責工程的官員請求用丹漆塗飾,再修得華麗一些。李嗣源卻說:“這個宮殿因爲被燒過,所以不得不修,只求宏偉壯觀即可,不求華麗。”和李存勖比起來,李嗣源顯得非常簡樸,也非常明智。

爲節省國家開支,李嗣源下詔在邊疆設置馬匹買賣場所,不許少數民族再直接進京獻馬。早先,党項族人和其他部落總是以獻良馬爲名,將良莠不齊的馬匹送到京城來,朝廷就照價給他們錢,但再加上他們住宿吃喝以及得到的賞賜,要花費不少錢物,造成極爲嚴重的浪費,給國家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李嗣源瞭解情況後,當即下詔,禁止党項和其他部落再到京城來獻馬,只在邊疆一帶設馬場交易,因此大大節省了開支。

李嗣源是一個很謙虛的有道明君,他時常教育兒子說:“我少年時遇上亂世,在馬上取得功名,沒有時間讀書。你要用心讀書,不要像我這樣目不識丁,成了文盲。我已經老了,也沒法再讀書了,只是聽別人講,才明白一些道理罷了。”李嗣源雖然書讀得很少,但安邦治國卻做得很好。

李嗣源爲了減輕百姓的負擔,他下詔廢除了一些地方巧立名目加收的捐稅。譬如“省耗”,“耗”,指的是糧食和銀子的損耗。糧食在儲存和晾曬的過程中可能會被老鼠和鳥類吃掉一些,而百姓的散碎崐銀子在重新熔鑄成銀錠的過程中也會有一點損失。所以在徵稅的時候,官府就將這些損耗預先加收,一些貪官污吏則藉機加大徵收比例,中飽私囊。李嗣源就將這些不合理的稅收廢除了。

當時一些富戶和官宦人家相勾結,訂立虛假的賣地契約,以此來逃避賦稅和徭役。地方官吏爲了徵夠賦稅,就將這一部分逃掉的賦稅平攤,加到百姓身上。爲防止地方官吏從中牟利,李嗣源下令將帳簿直接送到中央政府,由中央部門來徵收賦稅和徭役。假如有人隱瞞田地畝數,被人舉報,舉報人將獲得獎勵,然後加倍徵收該戶的賦稅。

另外,又免去了原來徵收的每畝五文的道橋錢,將五文酒麴錢減少到三文。對百姓生活影響很大的債務利息也明文限制:債主得到的利息如果已經達到本錢的數額,就禁止再收利息,只准收回本錢;如果利息累計數是本錢的兩倍,本利都不準再收;這些限制對百姓來說,確實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將一些被債務壓得無法生活的人解脫出來。由此可見,說李嗣源是五代時期的明君不是妄言。

後世這樣評價李嗣源:後唐明宗爲人純質,寬仁愛人,在位時,力除後唐莊宗時的弊病,廣納建言、關心民生、嚴懲貪官、不邇聲色、不樂遊畋,鮮少發生戰事,百姓得以喘息,可稱之爲明君。其晚年的重大失誤:無法解決任圜與安重誨的矛盾,使任圜被冤殺;無法解決兩川問題,使後蜀其後獨立;聽信讒言,使安重誨夫婦於自宅被處死;久不立太子,使次子秦王李從榮從懷疑,致政變,到被殺,動搖了國本;其後續位的後唐閔帝昏庸無能,周遭又是一些無用之輩,因此,後唐很快也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