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揭祕慈禧是如何毀滅大清帝國的

揭祕慈禧是如何毀滅大清帝國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慈禧太后作爲一個後宮的女人,她是如何毀滅大清帝國的。

慈禧,全名爲葉赫那拉-杏兒,是清王朝歷史上唯一一位凌駕於皇權之上的政治女強人,也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權傾天下的女人。

執掌清帝國最高權力四十多年的她,後半生可以說與清朝晚期的國運密不可分、榮辱與共。作爲一個弱女子,她達到了那個時代一個女人所能企及的巔峯。那麼這個弱女子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權力頂峯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將她苦心維持的清王朝摧毀的呢?

揭祕慈禧是如何毀滅大清帝國的

她出身於滿洲中底層官宦家庭,在17歲時被納入宮中,成爲咸豐帝的妃妾。咸豐帝本人約有18位嬪妃,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慈禧只會是一個寂寂無聞的普通妃子。但似乎得到了上天的眷戀,她竟爲咸豐帝生下了一個兒子,而且是唯一的一個兒子。這便註定了她接下來人生的不平凡。

他的丈夫咸豐也是個悲情皇帝,即位時承繼的便是一個內憂外患爛攤子,到了他這個時候,落第舉人洪秀全在廣西聚衆起義,以至於引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運動。國內紛亂不已,洋人們偏偏也要湊熱鬧。1856年,英法兩國悍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由海路自廣東一路北上京津,清軍一敗再敗,最終連首都北京也淪陷敵手。咸豐帝攜慈禧等人倉皇逃往熱河,心力交瘁的咸豐在承德抑鬱而終。

咸豐臨死前命以肅順爲代表的顧命八大臣和慈禧慈安兩宮太后聯合輔政,慈禧作爲繼任的同治皇帝的生母,正式進入歷史的權利舞臺中央。慈禧是個權利慾極強的人,由於不甘心肅順等人把持朝政,便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一舉剷除顧命八大臣,掌握了最高權力,史稱“辛酉政變”。

這場政變並不是國家未來前途之爭,因爲政變雙方均是王朝的維護者;這也不是理念之爭,慈禧雖是穩健的保守派,顧命八大臣中亦不乏如此之流, 恭親王奕訢雖是明瞭形勢的開明派,肅順此人亦是一個開明的滿洲親貴。這場政變只不過是一場赤裸裸的權力傾軋,以我生敵死的方式來確定誰做帝國未來的“當家人”。

慈禧正值青春燦爛的26歲便早早守了寡,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這無疑是件極爲不幸的事。這一現實導致她不得不把自己過剩的生命熱度投入到政治之中,而權力千百年來本身就是一劑效果極佳的興奮劑,這又反過來彌補了她生活的失落。此時,政治成爲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意義。

當然,她還有自己由衷疼愛的兒子,在其政治生活的前期,其所作所爲無不是爲自己兒子的將來作鋪墊。在同治帝位列至尊時,她的政治慾望還是有所剋制的,畢竟兒子纔是她寄託未來希望之所在。

但命運弄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僅19歲的同治帝病亡,慈禧徹底失去了親情上的依靠。

揭祕慈禧是如何毀滅大清帝國的 第2張

由於同治帝沒有生育子嗣,帝位懸空,接班問題成爲帝國穩定的頭等大事。同治死後僅兩個小時,滿洲親貴便召開了緊急會議。在會議中,軍機大臣乞求慈禧立一位年富力強的宗室,這無疑最爲符合帝國的當前形勢。決意緊握權力的慈禧斷然拒絕,爲了保證手中權力的長久保持,最終竟立了一位年僅四歲的幼兒,這就是光緒帝。

光緒帝一生共做了34年的皇帝,但其一生都匍匐在慈禧的身影之下。也就是說,自同治帝登基,慈禧一生掌握清帝國最高權力長達47年之久!

有心作爲的光緒帝曾主持過對日甲午戰爭,也曾無懼重重阻力奮力變法,但也由於自己的“叛逆”惹怒慈禧而被囚禁於瀛臺,成爲事實上的囚徒。

慈禧也並不是我們刻板印象中的投降派,作爲帝國的最高權力者,她也有強國雪恥的意圖,對洋務派也進行一定的扶持。面對列強,她也有強硬對抗之心。1900年,她便曾出乎意料地向“世界”宣戰,所有的西方列強都被當做敵國。衝突很快引發戰爭,最終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倉皇出逃。這已是帝國的首都第二次淪陷。痛定思痛的慈禧在此後也發佈了預備立憲,準備進行政治改革。

1908年,在光緒帝死後僅一天,慈禧也與世長辭。在臨死前,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她再次重複了三十四年前的選擇,立年僅三歲的溥儀爲帝,完全無視帝國危機已多麼嚴痾。其死後僅僅三年,清帝國便轟然倒塌。

平心而論,清朝滅亡的根本責任不在慈禧,這是時代潮流造成的,而非某個人的責任,但她既然處在這一位置,得與失是相應的,其必然要承擔國勢頹傾的責任。 縱觀慈禧一生,有人評價她“毫不作爲”,這可以說是對她極大的誤會。事實上,她是那個時代最爲“作爲”的人,爲了清帝國的千秋萬代而殫精竭慮。在她的努力下,清朝統治集團凝聚在她這一強勢“核心”周圍,支持洋務派,進行軍事現代化、經濟現代化。但如果我們因爲看到她的作爲而對她產生肯定之心,這也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她儘管維持了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但她的“作爲”也導致後來清王朝的毀滅。

揭祕慈禧是如何毀滅大清帝國的 第3張

清朝專制帝權的消逝是必然的,但清朝是否一定將滅亡卻不是必定的。諸如亞洲日本、泰國,乃至歐洲的英國等君主立憲制國家,權力雖然喪失,但王室卻長久傳承。辛亥革命成功後,清皇室不也受到了相當的優待。這說明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君主立憲制度也是極有可能實現的。

但慈禧卻錯失了這一機會。她如果能以積極的心態主動擁抱現代化改革,而不是固執的追求絕對帝制,順應時勢主動懇切地施行立憲以贏得天下人的認同,也許皇室還能長久保存,但她卻拒絕如此。

慈禧另一個嚴重的錯誤則是皇位繼承的人選上。當時形勢已如此危急,帝國急需一位年富力強、聰明睿智、開明進取的優秀君主,而慈禧爲了守護自己手中的權力,在同治帝死後卻立了一位幼兒,這使得她錯失了第一次機會。光緒帝年長成人後,出於自己的權力私慾,她再次嚴厲打壓積極進取的光緒,進而失去了第二次機會。光緒死後,又立了一位更爲年幼的溥儀,所有的機會都被其拋棄,清帝國的滅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細酌歷史,慈禧可以說是一位悲劇人物,但誰又不是呢?道光帝、咸豐帝、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等歷代君王,林則徐、 奕訢 、肅順、李鴻章、洪秀全,乃至之後的袁世凱、孫中山等,這些哪一個人生中沒有悲情色彩呢?在悲劇的大時代環境裏,所有人都將受到時代環境的責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