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赫爾曼·戈林胖子 赫爾曼·戈林大道

赫爾曼·戈林胖子 赫爾曼·戈林大道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赫爾曼·戈林,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一位政軍領袖,空軍總司令,衝鋒隊總指揮,又叫做鐵人,生卒時間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主要成就締造納粹德國空軍,創建蓋世太保,二戰中唯一的大鐵十字勳章獲得者,唯一的帝國元帥。

簡介

赫爾曼·威廉·戈林,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一位政軍領袖,在納粹黨內有相當巨大的影響力。

他擔任過德國空軍總司令、蓋世太保首長、“四年計劃”負責人、國會議長、衝鋒隊總指揮、經濟部長、普魯士邦總理等跨及黨政軍三部門的諸多重要職務,並曾被元首希特勒指定爲接班人,與元首關係較爲親密。

戈林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爲著名的“王牌飛行員”,有着擊落22架敵機的紀錄,並獲得了德國最高級別的軍事勳章——“大鐵十字勳章”,戰爭後期還擔任曾爲“紅男爵”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所領導的第1戰鬥機聯隊最後一任指揮官。

二戰結束後,戈林被盟軍抓獲。在審判德國黨政軍領袖的“紐倫堡審判”中,他被判犯“密謀罪”、“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反人道罪”,並判處絞刑。1946年10月15日,在行刑前一天夜晚,戈林服毒自殺身亡。

人物生平

家族背景

戈林於1893年1月13日在德意志帝國邦國——巴伐利亞王國南部羅森海姆的馬林巴德療養院(Marienbad)中出生,父親爲海因裏希·恩斯特·戈林(英語:Heinrich Ernst Göring),母親爲海因裏希的第二任妻子芙蘭西絲卡·泰芬布勞恩(Franziska Tiefenbrunn)。海因裏希原爲一名騎兵軍官,後改作外交人員,曾於德國西非殖民地(現在的納米比亞)擔任行政首長,後被派至海地擔任總領事。

芙蘭西絲卡懷着戈林時,海因裏希即正擔任海地總領事,爲了專心生產而返回德國,於附有“騎士”頭銜的赫爾曼·馮·愛普斯坦(德語:Hermann Epenstein)醫師經營的療養院中生活,後於該地產下戈林。海因裏希與芙蘭西絲卡之間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共五個孩子,其中戈林爲家中的第四個孩子,三兄弟中排名第二,戈林有一兄長卡爾·恩斯特(Karl Ernst)、兩位姐姐奧爾佳(Olga)、波拉(Paula)和一個弟弟阿爾伯特。海因裏希在與前妻卡羅琳·瑪利亞·迪·涅雷(Caroline Maria de Neree)的婚姻中也有五個孩子,他們相當於戈林的同父異母兄弟,在其家族中,赫爾曼實際上排名第九。

愛普斯坦擔任了戈林的教父,並賜予後者自己的名字“赫爾曼”,而中間名的“威廉”則取自德皇威廉二世。愛普斯坦是出身於柏林地主貴族的醫生,由於擔任普魯士皇室的御醫,在其圈內亦頗有影響力。愛普斯坦本身信仰天主教,但因爲父親是猶太人,所以愛普斯坦算是半個猶太人。愛普斯坦在擔任軍醫遠赴非洲後與擔任當地總督的海因裏希結識,後深交成爲知己好友。戈林的母親芙蘭西絲卡是愛普斯坦常掛念的病人,之後又與後者偷情,這段關係約自亞伯特出生前九個月至一年前開始,故有傳聞指出亞伯特實際上是愛普斯坦的私生子。芙蘭西絲卡生下戈林後,海因裏希也自海地回國。不久後,芙蘭西絲卡將僅六個月大的戈林託付給菲爾特的友人照顧,時間長達三年。1896年,海因裏希與芙蘭西絲卡皆已返回德國。1900年,戈林同父母舉家搬到普魯士柏林的弗列德瑙(英語:Friedenau)居住,父親雖然是高級外交官,但子嗣衆多的他不怎麼富裕,生活也過得相當嚴謹。海因裏希在德意志帝國高級官員中算是少見的自由派人物,時常爲受德國殖民的有色人種發言,令當地政府立場頗爲難,因而在其返國後被貼上了社會主義者的標籤,不得不提早退休。

早年

赫爾曼·戈林胖子 赫爾曼·戈林大道

  1907年,於卡爾斯魯厄軍校就讀時的少年戈林照片

愛普斯坦擁有兩座城堡,分別爲位於薩爾茨堡郊外的毛特恩多夫和紐倫堡北部潘尼茲新城(德語:Neuhaus an der Pegnitz)的法丁斯坦堡(德語:Burg Veldenstein),愛普斯坦提供了後者供僅靠海因裏希養老金維生的戈林一家生活。愛普斯坦本人憧憬著中世紀貴族的奢華生活,故將城堡裝飾的非常豪華,侍從人員也被要求穿着宮廷風格的服裝工作,愛普斯坦也以城堡統治者的態度來接觸城中的人們。一般認爲,日後戈林對於奢華飾品的嗜好即是在這時期受教父的影響而來的。相較之下,戈林的父親辭去外交官職務後,每天過着飲酒度日的生活,使得在年幼的戈林眼中,父親不再是個可依靠的人物,因此對於教父愛普斯坦的尊敬多於生父。愛普斯坦對於戈林一家的孩子們也十分疼愛,一般認爲尤其偏愛自己的兒子亞伯特,不過後者懦弱內向的氣質與其不同,遽聞之後愛普斯坦轉而最爲疼愛善於社交、具有冒險精神的戈林。愛普斯坦常與芙蘭西絲卡共度夜晚,作爲寄居者的海因裏希即便有所不滿也予以默認了。愛普斯坦的城堡內就這樣維持着戈林父母和愛普斯坦這樣奇妙的三角關係 ,一直到1913年因爲愛普斯坦與一位年輕的女人——莉莉再婚,在後者要求下戈林全家搬離了法丁斯坦堡,前往憧憬已久的慕尼黑生活。

戈林自10歲起就對登山運動極爲熱衷,在13歲時就登上了標高3600米的大格洛克納山山頂。戈林還受到愛普斯坦的影響,培養了狩獵的興趣。1904年,戈林自菲爾特的小學畢業,隨即送到了安斯巴赫的住宿制文科中學,但這對於過慣了城堡奢侈生活的戈林來說很不能適應。曾有一次班上上作文課,題目爲“我最欽佩的人”,戈林寫了他的猶太教父,卻被校長約談,要他寫悔過書、再也不準寫讚美猶太人的文章,同學也欺侮著戈林,在他脖子上掛了“我教父是猶太人”的牌子,並要他罰青蛙跳,戈林對此極爲憤恨。1905年一晚,他即打包行李逃離了學校,返回法丁斯坦堡。學校對戈林留下對知識深深的厭惡感,致使後來他常將一句俏皮話掛在嘴邊:“一聽到‘文化’這個字,我就會去撥我的勃朗寧(著名手槍品牌)。”

之後戈林在曾爲騎兵軍官的父親與教父的推動下,於1905年進入巴登卡爾斯魯厄的士官學校就讀,並在1909年畢業,其中尤以騎術、歷史、英文、法文等科目特別優秀。1909年,戈林進入了柏林的大光野(德語:Groß-Lichterfelde)的名校“普魯士軍官軍校(德語:Preußische Hauptkadettenanstalt)”就讀。1911年以“優等”成績通過了下級上士(Fähnrich)的候補生考試,成爲下級上士候補軍官。1913年,戈林也通過了該校的高考(Abitur)。身爲名門軍校優秀候補軍官的戈林開始有了接觸社交界的機會,累積了與上流階級交流的經驗 。1913年12月,戈林的父親海因裏希去世,儘管戈林在年少時不怎麼尊敬父親,但在慕尼黑的葬禮會場上仍舊痛哭失聲。1914年1月,戈林獲陸軍少尉軍銜,被派至駐阿爾薩斯-洛林米盧斯的第112“威廉親王”步兵團(Prinz Wilhelm,或稱“巴登大公國步兵團)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