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特雷莎·梅脫歐 特雷莎·梅歷史

特雷莎·梅脫歐 特雷莎·梅歷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特雷莎·梅,又叫文翠珊,本名叫做特雷莎·瑪麗·梅,第76任英國首相及保守黨領袖,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首相,1956年10月1日出生。

特雷莎·梅脫歐 特雷莎·梅歷史

簡介

特雷莎·瑪麗·梅(Theresa Mary May),婚前姓布拉西耶(Brasier),1956年10月1日生於英國伊斯特本,曾任第76任英國首相及保守黨領袖,是英國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

1977年,特雷莎·梅從牛津大學聖休學院畢業,進入銀行界工作。1986年,當選倫敦市議員,從此步入政界。

1997年,當選英國議會下院議員。2002年,成爲保守黨首位女主席。2010年開始,在卡梅倫政府內閣中擔任內政大臣。2016年7月13日,接替卡梅倫就任英國首相,於2017年6月連任。2019年6月7日,辭去執政黨保守黨領導人一職;同年7月24日,鮑里斯·約翰遜接任特蕾莎·梅,成爲英國首相。

特雷莎·梅執政期間,政績乏善可陳,英國經濟每況愈下。爲了讓英國“脫歐”談判更加順暢,她提前舉行大選,導致改組內閣。她在兩次不信任投票險勝,而親自參與的三份脫歐方案都被否決。

生平

早年生涯

特雷莎·梅本姓布拉西耶(Brasier),1956年10月1日生於英國東薩塞克斯郡伊斯特本,是父母休伯特·布拉西耶(Hubert Brasier,1917年-1981年)和莎依迪·巴恩斯(Zaidee Barnes,1928年-1982年)所生的獨生女兒。 她的父親在英國聖公會擔任牧職,曾任牛津郡惠特利的教區牧師,1981年死於一宗高速公路車禍;母親翌年因爲多發性硬化症離世,終年只有54歲。

特雷莎·梅早年先後受教於牛津郡的凱弗小學(Heythrop Primary School)、位於柏格布洛克(Begbroke)的天主教聖茱麗雅女修院學校(St. Juliana's Convent School for Girls)和惠特利的霍爾頓園女子文法學校(Holton Park Girls' Grammar School,後改稱惠特利園綜合學校)。其後她升讀牛津大學聖休學院,主修地理,1977年獲文學士(B.A.)二等學位畢業,後來又獲該校頒授文學碩士(M.A.)名銜。

大學畢業後,特雷莎·梅選擇投身銀行界,並於1977年獲英倫銀行聘用爲行政主任,其後於1983年轉投銀行同業研究組織(Inter-Bank Research Organisation)擔任金融顧問。1985年,她加入付款結算服務公會(Association for Payment Clearing Services),任內於1989年至1996年出任公會的歐洲事務組主管,以及於1996年至1997年擔任國際事務高級顧問。

投身政治

在金融工作以外,特雷莎·梅自20世紀八十年代已開始積極投身於地方政治。 她早於1986年至1994年代表保守黨擔任倫敦默頓自治市議員,任內分別於1988年至1990年擔任教育事務主席,以及於1992年至1994年擔任副黨團領袖兼房屋事務發言人。 1992年英國大選,特雷莎·梅首次代表保守黨參選下議院西北達拉謨選區,但只取得12,747票,屈居第二名,敗給尋求連任並取得26,734票的工黨對手希拉里·阿姆斯特朗(Hilary Armstrong)。1994年,她又參與下議院的倫敦巴金選區補選,但這個選區長久以來是工黨陣地,結果由工黨候選人瑪格麗特·霍奇(Margaret Hodge)取得13,704票勝出,特雷莎·梅僅得1,976票排行第三。數年後,由時任首相約翰·梅傑領導的保守黨在1997年英國大選大敗於在野工黨,結果由工黨黨魁託尼·布萊爾接任首相,結束保守黨前後18年的執政;不過,特雷莎·梅卻於該次大選成功在新設的伯克郡梅登黑德選區取得25,344票當選,晉身成爲保守黨國會議員。

當選國會議員後,特雷莎·梅辭下她原本在付款結算服務公會的職務,以便全身投入政治工作。 1998年,她獲在野保守黨黨魁威廉·黑格起用,調到下院前座擔任反對黨教育及就業事務發言人。翌年,她更獲招攬加入影子內閣出任影子教育及就業大臣兼影子婦女部長,是1997年新當選的保守黨國會議員當中,最先加入影子內閣的一位。 2001年英國大選後,她繼續獲得新任保守黨黨魁伊恩·鄧肯·史密斯起用,在影子內閣中改任影子運輸地方政府及區域大臣,2002年改任影子運輸大臣,並於2002年至2003年調任保守黨主席,是該黨歷來首位擔任主席的女性,任內她揚言要掃除保守黨被視爲“邋遢政黨”("nasty party")的形象。

2003年,邁克爾·霍華德接替伊恩·鄧肯·史密斯出任在野保守黨黨魁後,特雷莎·梅獲授予樞密院顧問官名銜,並於同年出任影子環境及運輸大臣。 她其後於2004年和2005年分別調任影子家庭大臣和影子文化媒體及體育大臣。 戴維·卡梅倫於2005年接任黨魁後,特雷莎·梅曾於2005年至2009年出任影子下議院領袖、2007年至2010年兼任影子婦女部長,以及在2009年至2010年出任影子工作及退休金大臣。

內政大臣(2010年-2016年)

2010年5月,英國再次舉行大選,結果由保守黨勝出,並由黨魁戴維·卡梅倫取代工黨的戈登·布朗出任首相,與自由民主黨籌組聯合政府。特雷莎·梅在該次大選也在她所屬的梅登黑德選區取得16,769票,佔該選區所有選票的六成,順利守着下院議席。在隨後公佈的聯合政府內閣名單當中,特雷莎·梅獲委任爲內政大臣,成爲英國曆史上繼撒切爾夫人(首相)、瑪格麗特·貝克特(外相)和雅基·史密斯(內政大臣)以後,第四位擔當重大國務官位的女性。除了內政大臣一職外,特雷莎·梅還在2010年至2012年間兼任婦女及平等部長一職。

內務警政

爲了配合新政府的緊縮開支政策,特雷莎·梅上任內政大臣後,在不少警務人員工會反對下積極削減警務開支,並提出調低警務人員薪酬和終止不必要的服務和項目,以便把資源重新調配到反恐和打擊罪案等重點範疇。 在她主導下,警務開支由2010年至2015年間累積削減了18%,警員數目也減少17,000名(到2017年累積減少超過20,000名)。同時間,她於2013年設立國家罪案調查局取代前工黨政府於2006年設立的嚴重及有組織罪案調查局,以便集中資源打擊不同類別的嚴重罪行。在地方層面,她於2012年首度在英格蘭及威爾士各地設立民選產生的警務及罪案專員,由這些專員監督所屬地方警隊的運作,希望藉以增加警隊透明度和提升效率。不過,輿論對於新制度的評價不一,也有意見認爲這些專員權責不明,而且與警隊存在磨合問題。

除了警務開支,特雷莎·梅於2011年7月推出先導計劃,批准英國邊境管理局放寬包括希思羅機場在內全國28個港口和機場的出入境檢查,以便疏導暑假高峯期間等候出入境的人潮和減低成本。不過,邊境管理局局長布羅迪·克拉克(Brodie Clark)其後被指未經特雷莎·梅許可,便把放寬出入境檢查的對象由英國國民和其他歐洲經濟區公民擴展至歐洲經濟區以外的旅客,對英國出入境關口構成嚴重保安漏洞。特雷莎·梅事後勒令克拉克和另外兩名管理局首長級人員停職接受調查,但克拉克卻於同年11月主動辭職,並公開批評特雷莎·梅以政治手段推卸責任。事件擾攘多時後,克拉克於2012年獲當局支付22.5萬英鎊作爲雙方和解的補償;而原屬於內政部行政機構的邊境管理局,最終於2013年遭特雷莎·梅裁撤和分拆成英國簽證及入境處和入境執法處兩個從屬於內政部的次級部門。

在處理英國護照申請方面,特雷莎·梅在2010年至2014年間裁減護照署超過300名員工,涉及遣散費達1,900萬英鎊; 並關閉國內22個護照中心和數家附設於海外英國使館的護照辦事處,以便把所有英國護照申請集中於利物浦、達拉謨和貝爾法斯特三個辦事處作統一處理。然而,護照署在新安排下卻未能應付排山倒海的護照申請,積壓申請宗數在2014年6月更錄得超過53萬宗的高峯,有傳媒還刊出照片,顯示利物浦護照中心有會議室堆滿護照申請,放滿一地,引起輿論譁然。雖然當局否認事件與削減人手有關,但決定由2015年起增聘超過1,000名全職員工以加快處理進度,以及於2014年7月向護照署員工發放超過67.4萬英鎊的額外花紅,作爲超時工作補償。 被指要爲事件負責的護照署最終於2014年10月被特雷莎·梅撤去其行政機構地位,降格爲新一個從屬於內政部的次級部門。

在緊縮開支政策下,一些由前工黨政府推行的改革也遭到特雷莎·梅廢除,當中包括上任後迅速通過《2010年身份證明文件法令》,廢除被指成本過高和侵害公民自由的國民身份證計劃。2010年8月,她以削減開支爲理由叫停前工黨政府擬定的“出走令”計劃。該計劃以減少家庭暴力和保護婦女爲目的,假如得以落實,高級警務人員將獲授權禁制施暴者前往受害者住所。同樣在2010年8月,特雷莎·梅還關閉了前工黨政府設立的“接觸點”("ContactPoint")數據庫。 該數據庫儲存了英國約1,100萬名18歲以下人士的個人資料,原意是希望各政府部門透過數據庫更有效地保障兒童福祉,但卻一直被指侵犯隱私和運作成本高昂。

特雷莎·梅脫歐 特雷莎·梅歷史 第2張

  2011年英格蘭騷亂期間,有房屋被滋事份子燒燬

2013年,特雷莎·梅全面終止前工黨政府自2003年開始研發的e邊境(e-Borders)計劃,該計劃原意是引入一套系統快速存取出入境旅客資料,用作出入境審查;可是項目多年來不單被指費用高昂,而且開發進度出現多次延誤,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另一方面,前工黨政府原本於2007年與美國國防企業雷神公司簽訂合約,委聘對方成爲e邊境計劃的合約承辦商;但是特雷莎·梅2010年上任後不久,卻以雷神公司表現欠佳爲理由終止合約,觸發雷神一方提出索償。2014年,法院頒令內政部需向雷神公司賠償2.24億英鎊,其後內政部不服上訴,並於2015年獲裁定上訴得值,但隨後內政部與雷神公司達成和解,結果由內政部向雷神賠償1.5億英鎊,並承擔3,500萬英鎊訟費作結。

特雷莎·梅任內,英國的警務開支錄得跌幅之餘,整體罪案率在2010年至2013年也下跌超過10%。然而,其任內也發生數宗轟動的槍擊案件和騷動,當中包括2010年6月發生的坎布里亞槍擊案、 2010年底因反對大學增加學費而爆發的英國學生示威、2011年8月發生的英格蘭騷亂、以及持續於2011年底至2012年中的佔領倫敦等。 在英格蘭騷亂當中,更有多達3,000人被捕、1,000人被落案起訴,受傷警員超過180名,事後特雷莎·梅也對滋事者的行爲予以強烈譴責。針對一連串的騷動,特雷莎·梅曾提出不少旨在強化警權的建議,但都未有在其任內落實,例如建議增強警方拘捕蒙面滋事份子的權力和透過審查社交網站遏止民衆策劃未經警方批准的非法示威等。 此外,她曾建議在適當情況下公開18歲以下滋事青少年的身份,以儆效尤;甚至提出爲酒精產品設定價格下限,以打擊酗酒生事的問題。她也曾經考慮爲防暴警察引入水炮車鎮壓示威者,但是她後來改變看法,認爲改善警民關係比起動用水炮車更爲重要。

關於青少年的犯罪問題,特雷莎·梅早於2010年7月批評前首相托尼·布萊爾於1998年引入的《反社會行爲令》欠缺阻嚇作用,應予廢除。《反社會行爲令》主要針對一些干犯輕微罪行的青少年,透過由當局發出民事命令的方式,禁制犯事者前往某些地方或作出某種行爲,以取代傳統刑罰。經特雷莎·梅主導下,國會後來通過《2014年反社會行爲、犯罪及警務法令》,於2015年正式以《禁制令》和《刑事行爲令》取代原有的《反社會行爲令》。

限制移民

特雷莎·梅在內政大臣任內的另一項主要工作,是限制來自非歐盟地區的新移民定居英國,以迴應國內日益高漲的反移民情緒。上任後不久,她於2010年訂下每年新移民淨增長限制於10萬人以下的目標,隨後又推出多項新措施試圖收緊非歐盟地區移民居英的要求,其中包括由2010年11月起規定申請與英國配偶團聚的非歐盟移民,必須能夠聽和講簡單英語;有關要求在2012年7月推展到申請與英國子女團聚的非歐盟移民。由2013年10月開始,申請入籍英國的成年人,也必須通過一個進階英文測試和一個英國生活試;英政府還於2016年1月宣佈由同年10月起,申請與英國配偶或子女團聚的非歐盟移民,獲批定居英國的首兩年半內,要通過一個初階英文測試,纔會獲當局延長居留許可。 爲打擊非法移民,特雷莎·梅甚至租用大貨車遊走於倫敦街頭,把車身塗上巨幅廣告,叫非法移民“滾回家”("Go Home"),但被部分輿論質疑手法卑劣。

特雷莎·梅脫歐 特雷莎·梅歷史 第3張

  內政大臣特雷莎·梅(左)與時任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攝於2010年5月

針對以家庭團聚爲理由申請定居英國的非歐盟移民,特雷莎·梅落實由2012年7月起,只有年收入達18,600英鎊的英國本土居民才合資格安排非歐盟地區的配偶或一名子女居英團聚;多於一名子女的申請,所要求的年收入更會大幅提高; 有關配偶也要先在英國定居滿五年,才合資格申請加入英籍,時間比過往的兩年大爲增加。此外,長者和患有疾病或殘疾的成年人,除非能夠證明只有在英國才獲得家人的長期照顧,否則也不符合資格提出以家庭團聚爲理由申請定居英國。

此外,特雷莎·梅還於2012年通過新法例,規定申請加入英籍的移民不可離開英國超過180日,否則移民簽證將不獲續簽。新例通過後,不少移民因違反規定而遭當局遣返,較著名的人士還包括日本籍中國研究專家廣野美和博士。廣野美和自2008年起獲諾丁漢大學聘用,參與一項由英國政府撥款的項目,負責研究中國在海外參與的人道救援工作。2010年,廣野曾經離開英國前後約200日,在海外各地進行考察工作。雖然她的研究成果後來獲英政府的官方刊物引用,但當局卻因爲2012年通過的新法例,認爲她在2010年的海外考察違反有關的離境規定,決定不再續簽她的移民簽證。廣野於2014年就內政部的決定提出上訴,獲法官裁定得值,但內政部隨即於同年就裁決提出上訴,最終廣野不願繼續糾纏於司法訴訟,主動離開英國。廣野後來於2015年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雜誌發表署名文章,批評英國的移民政策窒礙國際學術交流,使頂級海外學者和人才對英國卻步。

特雷莎·梅引入一系列限制移民的措施,雖然把每年來自非歐盟地區的新移民總數由2010年約32萬人輕微降至2015年約27萬人;但鑑於這些措施並不適用於來自歐盟地區的新移民,結果同期歐盟新移民總數卻由每年約17萬人急增至27萬人。綜合每年新移民淨增長方面,儘管數字由2010年約25萬人降至2012年約17萬人,但2014年卻急增至大約31萬人,2015年也錄得近30萬人的淨增長,可見特雷莎·梅任內未曾達到把新移民淨增長限於每年10萬人以下的目標。2015年,大批逃避中東戰亂的難民涌入歐洲,釀成歐洲難民危機,迫使歐盟多個成員國接收大批難民。不過,由於英國受到歐盟豁免條款保障,再加上特雷莎·梅任內堅決抵制歐盟提出爲各成員國引入強制的難民配額制度,使英國接收的難民數目維持小數目,情況未如德國和希臘等國嚴峻。

2011年10月,特雷莎·梅在保守黨週年黨大會上發言時,揚言爲了改革入境制度和收緊移民政策,英國有需要廢除《1689年權利法案》;她還在會上表示過往因爲有逾期居留人士以照顧貓兒爲理由,獲法官批准定居英國。 她的言論隨後引起不少反響,其中皇家司法院旋即發表聲明,澄清未曾有逾期居留人士僅僅爲了照顧寵物而獲准居留; 時任司法大臣肯尼斯·克拉克在另一場合也對言論感到“意外”。他除了認爲特雷莎·梅的言論並不真確,也認爲英國不宜廢除具數百年曆史的《權利法案》。2012年6月,特雷莎·梅在另一宗移民訴訟中,被指沒有依照一項法律協議釋放一名被拘禁於移民拘留所的阿爾及利亞人,結果被法院判處藐視法庭罪名成立,成爲自1991年以來首位遭法庭判處藐視法庭罪名成立的內政大臣。事後特雷莎·梅唯有按照協議釋放該名人士,纔沒有再面臨進一步的刑罰。

反恐工作

特雷莎·梅擔任內政大臣期間,英國雖然沒有發生大型恐怖襲擊事件,但在全球恐襲陰霾下,英國仍然受到恐襲的高度威脅。例如在2010年10月,一架由也門飛往美國芝加哥的客機停靠英格蘭東密德蘭機場期間,就被當局搜出足以炸燬客機的爆炸品,幸未造成傷亡,事後特雷莎·梅一度把英國的恐怖襲擊威脅警示維持在“嚴重”級別。因應中東局勢惡化,特雷莎·梅後來於2014年8月再度將英國的恐襲威脅警示由“實在”提升至“嚴重”級別。

爲了打擊恐怖主義活動和其他罪行,特雷莎·梅於2010年7月宣佈將會簽署新條款,容許歐盟成員國的警察更容易地在英國國內取證調查。 2012年,她還向國會提交《通訊資料草案草擬本》,內容建議規定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和移動電話服務供應商須要保存客戶的互聯網、通話、訊息和電郵記錄一年,以便在有需要的情況下交由警方作調查用途。不過,鑑於這個被輿論稱爲“窺探者憲章”("Snooper's Charter")的草案草擬本遭受聯合政府內部的自由民主黨反對,結果一度被特雷莎·梅撤回。 2015年英國大選後,保守黨成功取得下議院過半數議席,無需再倚賴自民黨籌組聯合政府,特雷莎·梅遂再趁機會提交經修訂的《調查權力草案》,新的草案與原來的草案草擬本分別不大,但新加入了一些限制和監管條款,最後在輿論爭議聲中於2016年11月獲國會通過成爲法例。

儘管如此,特雷莎·梅也檢討了一些被指侵害公民自由的內政安排,例如自2006年起,前工黨政府修例准許當局在沒有落案起訴的情況下扣查懷疑恐怖份子最多28日,相比一般嫌疑犯扣查最多48小時的造法多出14倍。特雷莎·梅於2010年7月宣佈展開檢討,促成內政部於2011年1月把28日期限縮減一半至14日。此外,針對有輿論批評警方濫用截查權力,特雷莎·梅在2014年8月爲英格蘭及威爾士的警隊引入一套全新的《截查行爲守則》。事實上,輿論過往批評被截查者的定罪率偏低,而且被截查者往往以有色人種居多,甚至有非裔警務督察曾經在休班後接二連三被警員在街頭截查,反映警方有種族歧視之嫌。因此,新的守則旨在進一步規範警方對截查權力的運用,減少警方不必要的截查。自2016年3月起,守則的適用範圍更由街頭截查擴展到汽車截查。

特雷莎·梅脫歐 特雷莎·梅歷史 第4張

  阿布·卡塔達在2013年7月被英國遣返約旦

除了本土的恐怖主義活動,自從伊斯蘭國在中東崛起後,更開始有英國公民受伊斯蘭恐怖主義影響,前赴中東敘利亞等地加入伊期蘭國成爲恐怖份子。來自英國的阿拉伯裔英國公民“聖戰約翰”,更加在伊斯蘭國多次將外國記者和人道工作者斬首,而且把片段上載到互聯網站,引起國際間的廣泛關注。有見及此,特雷莎·梅成功於2015年通過《反恐及保安法令》,准許當局把涉嫌在伊斯蘭國從事恐怖主義活動的英國公民加入“禁飛名單”,並且註銷他們的英國護照,禁止他們踏足英國本土。新法例也准許警方阻延正接受調查的人士離開英國本土,防範有人離國後加入伊斯蘭國。

另一方面,特雷莎·梅任內多次運用內政大臣的特別權力,至少禠奪包括希拉勒·阿爾傑達(Hilal Al Jedda)在內33名涉嫌從事恐怖主義活動人士的英國國籍。阿爾傑達在1992年從伊拉克抵達英國尋求政治庇護,2000年歸化成爲英國公民,同時喪失伊拉克國籍。2004年,他在伊拉克被美英聯軍拘捕,其後在未經審訊的情況下被拘禁三年。2007年獲釋前夕,他更遭時任內政大臣雅基·史密斯禠奪其英國國籍。阿爾傑達其後就事件提出申訴,其中一項理據是他被禠奪英國國籍後成爲無國籍人士,有違《1981年英國國籍法令》的規定。2013年10月,英國最高法院裁定阿爾傑達上訴得值,並指令當局恢復他的英國國籍,但特雷莎·梅卻於同年12月運用特別權力,再度禠奪他的英國國籍,使他成爲歷史上罕有地被兩度禠奪國籍的英國公民。爲了堵截漏洞,特雷莎·梅隨後於2014年修訂《1981年英國國籍法令》,容許內政大臣在保障公衆利益的前提下禠奪歸化英國公民的英國國籍,而禠奪其英國國籍的時候無需顧及有關人士會否淪爲無國籍人士。有輿論批評新修訂只適用於歸化英國公民,爲英國公民設下無形的等級之分。

特雷莎·梅任內還成功解決約旦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教士阿布·卡塔達的遞解案件。卡塔達2002年因涉嫌觸犯反恐法例在英國被捕,此後歷任內政大臣均嘗試將他遣返,甚至曾經上告至歐洲人權法院,但都未能成功。一直到2013年4月,特雷莎·梅與約旦政府達成協議,保證卡塔達被遣返約旦後將會得到公平審訊,而且不會遭到拷問,特雷莎·梅隨後於同年7月成功將卡塔達遞解出境,遣返約旦。卡塔達事件被特雷莎·梅視爲她任內的一大政績,但案件擾攘超過10年,前後訟費花費納稅人自少170萬英鎊公帑。卡塔達返回約旦後,最終於2014年9月被約旦法院判決無罪獲釋。

孌童調查

2012年10月,逝世一年的英國資深音樂節目主持吉米·薩維爾爵士被揭發生前數十年間涉嫌性侵犯多名未成年男女兒童,而英國廣播公司更被指協助隱瞞事件,引起輿論轟動。其後,全國各地陸續有人就榆樹賓館兒童性侵案和羅瑟勒姆性侵案等多宗曾經不了了之的孌童醜聞提出新證據,雖然部分個案已事隔多年,但都受到警方關注,並重新立案調查。當中,萊斯特郡警方在2013年1月展開“琺琅行動”("Operation Enamel"),調查20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當地多家兒童院男童涉嫌被工黨上議院議員詹納勳爵(Lord Janner)性侵犯的指控,隨後更於2013年12月和2014年3月先後搜查詹納的寓所和位於西敏的辦公室。2015年6月,皇家檢控署決定正式對詹納提出起訴,但案件在同年8月初步開審後不久,身患癡呆症的詹納於同年12月以87歲高齡病逝,意味當局再無法向他追究刑事責任。

另一方面,薩維爾事件曝光後不久,工黨國會議員湯姆·沃特森在2012年10月向下議院披露,已故保守黨國會議員傑弗裏·迪肯斯(Geoffrey Dickens)曾於1984年向時任內政大臣布里滕勳爵提交一份“西敏孌童癖人士檔案”("Westminster paedophile dossier"),當中收錄了八位知名人士的孌童證據和其他爆炸性資料,但檔案提交布里滕以後就下落不明,要求當局交代。雖然布里滕其後辯稱當年已把檔案交付有關當局跟進,又得到內政部確認他沒有違反任何守則,但內政部在2013年8月發表的內部調查報告,卻未能找到檔案的下落。此外,有關的內部調查還盤點了內政部1979年至1999年間所有關於孌童案件的檔案,結果顯示內政部保存了527份潛在相關的檔案,但另有114份檔案不知所蹤。

隨着多宗封塵多年的孌童醜聞接二連三曝光,引起輿論質疑政府當局一直以來隱瞞甚至包庇性侵犯兒童的社會名人,使特雷莎·梅不得不承認孌童問題比想像中嚴重,且於2014年7月宣佈設立一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負責調查公營機構和其他團體處理兒童遭受性侵犯個案的手法是否恰當;另外還責成內政部檢討部門處理陳年孌童案件、以及警方和檢控當局處理相關證據的手法。不過,獨立調查委員會的運作並不順利,獲特雷莎·梅委任爲委員會主席的退休法官巴特勒-斯洛斯女男爵是已故大法官哈弗斯勳爵的胞妹,而哈弗斯在1984年的時候正擔任檢察總長一職,與布里滕共事,結果巴特勒-斯洛斯上任不足一週便受壓辭職。接替巴特勒-斯洛斯擔任委員會主席的時任倫敦市市長吳斐娜在9月上任後不久,承認自己與布里滕住在同一個街區,而且在2008年至2012年間曾經五度與布里滕及其家人吃晚飯,最終也被迫於10月辭職。一直到2015年2月,特雷莎·梅委任新西蘭法官洛厄爾·戈達德女爵士接任主席,並同時向委員會賦予法定調查權力,容許委員會傳召證人作供,而有關工作直到特雷莎·梅卸任內政大臣的時候仍在進行當中。

特雷莎·梅脫歐 特雷莎·梅歷史 第5張

  位於倫敦的海豚廣場

與此同時,警察首長協會(2015年改組爲全國警察首長理事會)在2014年中展開“水龍頭行動”("Operation Hydrant"),負責協調各地警方調查的多宗陳年孌童案件,這些案件包括威爾特郡警方對已故前首相希思爵士和大曼徹斯特警方對已故自由民主黨政治家西里爾·史密斯爵士就孌童指控進行的調查等。此外,“水龍頭行動”也涵蓋了倫敦警務處針對包括榆樹賓館兒童性侵案在內的多項調查工作,而倫敦警方其後於2014年11根據新線索展開“密德蘭行動”("Operation Midland"),鎖定一批涉嫌多年前在榆樹賓館、倫敦市中心大型高級公寓海豚廣場或其他方性侵犯和殺害兒童的知名人士,對他們採取高調的調查行動。這批人士除了包括曾處理“西敏孌童癖人士檔案”的布里滕,還有退休陸軍元帥彭英武勳爵和1987年因一宗同性戀性醜聞退出政壇的前保守黨國會議員哈維·普羅克特(Harvey Proctor)等人,而布里滕被調查期間更於2015年1月因癌症病逝。然而,鑑於證據不足,倫敦警方於2016年3月宣佈終止“密德蘭行動”,事後普羅克特批評當局“捕風捉影”和聽信沒有事實根據的指控,要求特雷莎·梅負最終責任引咎辭職。

平權事務

特雷莎·梅由2010年至2016年擔任內政大臣,任期長達六年,是自1945年至1951年在任的詹姆斯·丘特爾·伊德(James Chuter Ede)以後,60多年來在任時間最長的英國內政大臣。在2010年至2012年間,特雷莎·梅曾兼任婦女及平等部長,任內最主要的工作是推動《2010年平等法令》。《平等法令》由前工黨政府於2010年4月制訂成爲英格蘭及威爾士的法例,特雷莎·梅原本是反對法令的,但她在同年5月上任婦女及平等部長後,卻於7月表態改爲支持法令,並促成法令於同年10月生效。根據法令,僱主要爲公司進行性別薪酬調查,以確保員工薪酬不會因性別而出現同工不同酬的情況。然而,特雷莎·梅以“不可行”爲理由,廢除了法令中其一條被稱爲“哈曼法例”的條款,該條款規定公營機構就開支和提供的服務作決策時,需要同時考慮如何達致減低社會和經濟上的不平等。

特雷莎·梅雖然曾經投票支持引入民事結合制度,但她曾於1998年投票反對降低同性最低合法性交年齡,以及於2002年投票反對擴充同性戀者的領養權利,這些過往的投票取態使她上任婦女及平等部長的時候,曾遭到一些LGBT團體的反對。不過,特雷莎·梅上任後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表示已經對同性戀者領養的看法“改觀”。 2010年6月,她還撰文表態支持一些改善LGBT權益的措施,當中包括消除體育界的恐同情況,以及提倡英國社會有需要作出“文化改變”等。

英國首相(2016年-)

2016年6月23日,屬於留歐派的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就英國是否留在歐盟展開一場全國性公投,結果支持脫離歐盟的選民在公投中取得過半票數,意味英國將要啓動脫離歐盟的程序。6月24日,卡梅倫宣佈要爲公投結果負責,決定同年10月召開保守黨黨大會之前辭任首相和黨魁的職務,保守黨內部隨即就新黨魁的選舉展開準備功夫。 政治意識形態上屬於一國保守主義者和自由保守主義者的特雷莎·梅雖然屬於留歐陣營, 但在公投期間沒有高調支持留歐,這使她得以代表黨內的留歐派在6月30日表態競逐黨魁一位。除她以外,其他表態參與競逐的人選還包括屬於脫歐陣營的邁克爾·戈夫、安德烈婭·利德索姆和利亞姆·福克斯,以及支持留歐的史蒂芬·克拉布,當中戈夫更是脫歐派的代表人物。

首輪黨魁選舉在7月5日舉行,由保守黨籍下議院議員投選他們心儀的黨魁人選,結果特雷莎·梅奪得165票,佔過半數支持,與得票排第二和第三的利德索姆和戈夫一同晉級;相反,得票最少的福克斯被淘汰出局,而得票第二少的克拉布隨後也宣佈退選。7月7日,保守黨籍下議員進入第二輪投票,這次特雷莎·梅更取得199票,而利德索姆和戈夫分別只有84票和46票,結果戈夫被淘汰出局,黨魁一位成爲特雷莎·梅和利德索姆的兩人之爭。 保守黨原本要舉行第三輪投票,由全國黨員選出新黨魁;可是,《泰晤士報》於7月9日刊出一篇利德索姆的專訪,利德索姆稱自己身爲人母,相較膝下猶虛的特雷莎·梅更有能力治理國家。報導刊出後,被指失言的利德索姆在7月11日以自己支持度不足爲理由宣佈退選,意味特雷莎·梅篤定成爲新任保守黨黨魁和英國首相。

7月13日,特雷莎·梅前往白金漢宮覲見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正式獲任命接替卡梅倫出任英國首相,並於同日遷入唐寧街10號首相府,成爲繼撒切爾夫人以後英國曆史上第二位擔任首相的女性。她獲女王任命後發表首篇演說,強調要維持國家統一,並承諾以民爲本,不會爲“少數權貴利益”服務,使英國在脫歐的路程上繼續成爲一個“勇敢、嶄新和積極”的國家。特雷莎·梅隨後公佈的內閣名單中,財政大臣和外交大臣兩個內閣要職分別由菲利普·哈蒙德和脫歐派領袖鮑里斯·約翰遜擔任,內政大臣則由安珀·路德出任,四個重大國務官位首次由男女各佔一半,而大法官由伊麗莎白·特拉斯出任,更是該職位創立過千年來首位女性。

脫歐事務

特雷莎·梅上任首相後的其中一項首要任務,是要處理好英國脫離歐盟的工作。 上任後不久,她於2016年7月旋風式訪問德國、法國、意大利、斯洛伐克和波蘭幾個歐盟成員國,除了拜會各國領導人,又強調英國將來即使脫離歐盟,仍會十分重視與歐盟的關係。此外,她還在同月先後到訪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向三個地方政府首長重申英國在脫歐談判中將盡力維護有關地方的利益。根據規定,英國如要啓動脫歐程序,就必須援引《里斯本條約》第50條展開爲期兩年的脫歐談判。不過,鑑於脫歐牽涉很多複雜議題,而且需要時間制定脫歐方案,因此特雷莎·梅上任之初表示不會急於在2016年內啓動脫歐程序。2016年8月底,特雷莎·梅在首相鄉郊別墅契克斯召開內閣會議,表明英國不會尋求重新加入歐盟,也不會就脫歐舉行二次公投; 首相府其後表示,英國國會議員可討論脫歐事務,但政府沒有法律責任就啓動脫歐諮詢國會。 有分析認爲特雷莎·梅繞過國會直接啓動脫歐程序,是要避免遭到國會阻撓和增添變數。

2016年10月2日,特雷莎·梅在伯明翰出席保守黨黨大會前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專訪,首度確認英國將於2017年3月底前啓動脫歐程序,意味英國最快會於2019年夏季前落實脫歐。消息傳出後觸發匯市波動,英鎊兌美元匯率於10月7日清晨更一度跌穿每1英鎊兌1.20美元的心理關口,最低跌至1.18美元,是超過3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也是英鎊匯價自脫歐公投通過以來錄得最大的跌幅。

對外關係

在對外事務方面,特雷莎·梅就任首相後以強硬姿態在2016年7月底突然叫停英國、法國和中國在英格蘭西南部薩默塞特郡海濱合資興建欣克利角C核電站的計劃,使原訂即將舉行的簽約儀式推遲到同年秋季再作定奪。欣克利角C核電站是英國20多年來首個核電站項目,涉及180億英鎊投資,並由法國電力集團主導,而中國廣核集團也佔有項目33.5%的股份和負責投資其中60億英鎊,是中國首次在已發展國家投資興建的核電廠項目。英國政府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談判後,起初在2013年10月與法國電力集團就項目達成初步補助協議,其後在2015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期間,法國電力集團與中國廣核集團在卡梅倫和習近平見證下籤訂融資協議。根據原來的安排,各方在2016年7月底正式簽約後,興建核電站的合約便告正式落實,並預計最快於2019年動工。

儘管商業能源及工業策略大臣格雷格·克拉克對外解釋政府押後簽約是要花更多時間審視合約的每一個細節,但有消息傳出背後原因是因爲特雷莎·梅擔心中國參與核電項目會對國家安全構成隱患。前商業創新及技能大臣溫斯·凱博爵士接受訪問時更憶述,當年核電站計劃尚在籌備階段的時候,特雷莎·梅已對引入中資的概念提出反對,而且對時任首相卡梅倫和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的親華“狂熱”感到不悅。輿論認爲一旦項目出現變數,卡梅倫任內與中國建立所謂的“黃金時代”將會備受考驗 一直到2016年9月5月,特雷莎·梅在中國杭州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峯會後會見習近平,會上她重申中英兩國正處於“黃金時代”,並同意進一步發展兩國的全球戰略性夥伴關係。未幾,英政府與法國電力集團於同月15日達成新協議,批准欣克利角C核電站動工,使事件出現突破性發展不過,新協議同時規定法國電力集團在施工期間對項目必須維持控制性股東的地位,日後出售控股權的時候,英方也有權作出干預,以確保控股權不會輕易落入第三方手上。同月29日,英、法、中三方代表在倫敦舉行閉門簽約儀式,正式確認有關協議。

個人生活

特雷莎·梅1980年9月6日嫁給菲利浦·梅(Philip May,1957年9月18日-)。菲利浦·梅是特雷莎·梅就讀牛津大學時候的同學,經另一位同學貝娜齊爾·布托(即後來的巴基斯坦總理)撮合下結識。菲利浦·梅曾有意從政,在大學的時候於1979年擔任牛津辯論學會主席,但畢業後成爲投資銀行家。特雷莎·梅與丈夫沒有子女,兩人信奉基督教,是英國聖公會信徒。 他們的私人居所位於伯克郡小鎮桑寧(Sonning),共同興趣是木球;患有一型糖尿病的特雷莎·梅也特別喜愛散步和烹飪,她曾透露自己有超過100本烹飪書籍。此外,特雷莎·梅的衣着品味喜愛走我行我素的風格,例如在保守黨主席任內曾穿着一對豹紋高跟鞋上臺發言,成爲一時佳話。

榮譽

樞密院顧問官(P.C.) (2003年7月15日 )

頭銜

特雷莎·布拉西耶小姐(1956年-1980年)

特雷莎·梅女士(1980年-1997年)

特雷莎·梅,MP(1997年-2003年)

特雷莎·梅閣下,MP(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