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蘇聯共產黨歷史 蘇聯共產黨歷史百科

蘇聯共產黨歷史 蘇聯共產黨歷史百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蘇聯共產黨,外文名俄語俄語: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縮寫КПСС,創建時間1917年4月24日,創始人是弗拉基米爾·列寧,解散時間1991年11月6日。

蘇聯共產黨歷史 蘇聯共產黨歷史百科

簡介

蘇聯共產黨(俄語: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縮寫КПСС),簡稱蘇共,它起源於1898年3月13日-15日創建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名稱

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形成了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兩個派別。

1912年,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獨立的組織機構,但未正式決裂。

1917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正式分裂,此後布爾什維克成爲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чая Па́ртия(большевико́в), РСДРП(б))。

191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更名爲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共(布)(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隨着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烏克蘭陷入內戰狀態,布爾什維克在烏克蘭的黨組織組成烏克蘭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烏克蘭語:Комуністична Партія(більшовиків)України,“Komunistychna Partiya(bilshovykiv)Ukrayiny”),1920年代,烏克蘭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重新併入俄共(布)。

1925年,俄共(布)更名爲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聯共(布)(俄語: Всесою́зная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縮寫ВКП)。

1952年,聯共(布)更名爲蘇聯共產黨,簡稱蘇共。

蘇聯共產黨歷史 蘇聯共產黨歷史百科 第2張

  蘇聯政府與政治

建立過程

早期

1883年,Г.В.普列漢諾夫在日內瓦組織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勞動解放社。1895年,В.И.列寧將彼得堡的馬克思主義小組合併爲統一的政治組織-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初步實現社會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標誌着無產階級政黨萌芽的出現。

在工人運動推動下,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輔、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等地的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的代表在明斯克舉行會議,宣告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成立。這次會議在歷史上被稱爲該黨第1次代表大會。它沒有制訂黨綱、黨章,會議選出的中央委員會成員不久被沙皇政府全部逮捕,實際上未能完成建黨的歷史任務。1900年,列寧和普列漢諾夫等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1901年列寧發表《從何着手》一文提出建黨具體計劃。1902年3月蘇聯共產黨締造者列寧出版《怎麼辦》一書系統闡述黨的性質、作用和基本原則,批判崇拜工人運動自發性、否認革命理論指導和工人階級建立獨立政黨必要性的“經濟派”,從思想上和組織上爲建立馬克思主義革命政黨創造條件。

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來自俄國各地及《火星報》編輯部的43名正式代表,先在布魯塞爾後在倫敦舉行社會民主工黨第2次代表大會。會議通過黨綱和黨章,選出黨的領導機構,它標誌着在組織原則和鬥爭綱領等各方面都與第二國際時期各國社會民主黨不同的新型政黨已經產生。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最低綱領是領導俄國工人階級和一切勞動者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最高綱領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在大會上,因討論黨章條文而在建黨原則上發生嚴重分歧,在選舉中央領導機構時,形成了以列寧爲首的布爾什維克(多數派)和以Л.馬爾托夫(1873~1923)爲首的孟什維克(少數派),黨內出現兩個政治觀點對立的派別。

1905年革命

1905年俄國爆發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布爾什維克於4月25日至5月10日在倫敦舉行第3次代表大會,在列寧主持下制定了黨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路線。孟什維克單獨召開代表會議。兩個不同的政治派別各有自己的策略路線,實際上已發展成爲各自獨立的政黨。布爾什維克策略路線的主要內容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領導,依靠工農聯盟,孤立自由資產階級,通過武裝起義推翻沙皇政權,建立臨時革命政府,實行工農民主專政,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行到底,並及時地轉變爲社會主義革命。孟什維克的策略則主張把革命領導權交給資產階級,使農民跟資產階級走,革命的結局應是資產階級專政,反對立即實現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布爾什維克積極參加並領導了全俄總政治罷工和莫斯科12月武裝起義。由於各種原因,俄國1905~1907年革命遭到失敗。

革命失敗後

革命失敗後的П.A.斯托雷平反動時期,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出現兩個新的機會主義派別:主張取消黨的祕密組織,使黨變成合法主義政黨的右傾取消派;反對一切合法鬥爭,主張召回在杜馬中的黨團和停止在合法組織中工作的左傾召回派。布爾什維克反對取消派、召回派的錯誤主張,將合法鬥爭與祕密鬥爭結合起來,爭取和教育羣衆,爲迎接新的革命高潮而鬥爭。1912年1月,在布拉格舉行黨的第6次全俄代表會議將孟什維克取消派清除出黨。布爾什維克正式成爲一個獨立的政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布爾什維克黨堅決反對這場帝國主義的大屠殺,反對第二國際領導人的社會沙文主義和社會和平主義,提出變帝國主義戰爭爲國內戰爭,使本國政府在戰爭中失敗的口號。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的反動統治,建立工兵代表蘇維埃。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積極參加並領導了這場革命。由於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人同自由資產階級妥協,資產階級得以組成臨時政府,形成兩個政權並存局面。列寧發表《四月提綱》,並召開布爾什維克第7次全國代表會議,及時提出從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和平發展計劃和“一切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7月26日至8月3日舉行的黨的第6次代表大會制定了武裝起義、推翻臨時政府、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方針。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布爾什維克領導工人階級,聯合農民,並在士兵支持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十月革命的勝利,宣告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開始了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世界歷史進程。

中期

社會主義改造

1917年11月至1918年上半年,布爾什維克領導人民羣衆對俄國進行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土地國有化,把大工業企業、銀行、鐵路、對外貿易、商船隊等收歸國有。1918年3月召開的第7次代表大會,討論和批准同德國簽訂《佈列斯特和約》,退出帝國主義戰爭,爲蘇維埃政權爭得短暫的喘息時機。1919年3月第8次代表大會通過新的黨綱(第二個黨綱),宣佈由“中立中農”轉變爲“同中農結成堅固聯盟”,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任務。在1918~1920年的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建立強大的紅軍隊伍,打退14國武裝干涉,平定白衛軍的叛亂,鞏固了蘇維埃政權。國內戰爭結束後,開始恢復國民經濟,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時,在黨內發生了關於職工會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的爭論,爲此列寧全面闡述關於社會主義國家的職工會問題,着重批判了托洛茨基派的錯誤觀點,結束了這場爭論。

新經濟政策

1921年3月,俄共(布)召開第10次代表大會,決定從戰時共產主義轉向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餘糧徵集制,容許私人貿易和私人辦小企業,實行租讓制。大會還通過關於黨的統一決議,禁止黨內任何派別活動。1922年4月3日,黨的第11屆中央委員會選舉И.В.斯大林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建成社會主義的爭論

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不久,俄共(布)黨內開展了在蘇聯一國內能否建成社會主義的爭論。以斯大林爲首的多數領導人認爲依靠工農聯盟的力量在蘇聯可以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批判了Л.Д.托洛茨基反對派。1925年12月,第14次代表大會提出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批判了Г.E.季諾維也夫、Л.Б.加米涅夫等人組成的新反對派(見俄共(布)黨內關於工會問題的爭論)。1926年6月,批判了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盟。爲適應工業化的需要,1927年12月第15次代表大會作出實行農業集體化的決議。在農業集體化的時間、步驟、收購糧食採取的非常措施和對富農的態度等問題上,Н.И.布哈林等人提出不同意見。隨之,在1929年1月開始批判布哈林、А.И.李可夫。1928~1932年開始實行第1個五年計劃。1930年召開第16次代表大會,宣稱這是“社會主義在全線展開大規模進攻、消滅富農階級和實現全盤集體化的代表大會”。1936年12月,全聯盟蘇維埃第8次非常代表大會通過蘇聯憲法,宣佈社會主義已經勝利。1939年,召開第18次代表大會,提出完成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和向共產主義過渡以及加強國防的任務。

列寧逝世以後,不像某些資產階級學者所說,聯共(布)黨內正常的民主原則並沒有遭到破壞,資產階級學者爲了抹黑社會主義,謊稱可能高達2千萬無辜的幹部和羣衆被殺害。在對外關係方面並不像所謂“大黨和大國沙文主義作風”。

1941~1945年,聯共(布)領導全聯盟各族人民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卓有成效地組織戰時經濟,贏得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戰後,努力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社會主義建設開始了新的高漲。

20世紀下半葉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10月舉行第19次代表大會,討論蘇聯發展第5個五年計劃(1951~1955),修改黨章,改稱蘇聯共產黨。7月中央全會開除Л.П.貝利亞出黨,同年12月處決。9月,Н.С.赫魯曉夫當選中央第一書記,開始調整農業政策。1956年2月召開第20次代表大會,赫魯曉夫所作《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祕密報告,嚴厲批評斯大林濫用權力、破壞法制、鼓勵個人崇拜、違背集體領導原則等錯誤。祕密報告未能對斯大林的功過作出歷史性的全面評價,未能找出錯誤的根源,並得出應當汲取的教訓。在做祕密報告前,也沒有向各國黨通報情況,致使各國黨感到突然乃至出現思想混亂,國際帝國主義乘機掀起一次反共反社會主義浪潮。由於事態嚴重,同年6月,蘇共中央全會作出《關於克服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決議,分析了個人崇拜產生的原因、表現特點、實質及其後果,同時肯定了斯大林應有的歷史功績。1957年6月中央全會將Г.М.馬林科夫、В.М.莫洛托夫、Л.М.卡岡諾維奇等人作爲“反黨集團”開除出中央委員會。1961年10月第22次代表大會通過新的黨綱(第三個黨綱),宣佈蘇聯已變成全民國家,蘇共已變成全民黨,提出到80年代初蘇聯要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任務。1964年10月蘇共中央全會解除赫魯曉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職務,由Л.И.勃列日涅夫繼任(後改稱總書記)。

從1965年開始,試行新經濟體制,強調提高制定計劃的科學水平,擴大企業的經濟權力。1971年3月第24次代表大會宣佈蘇聯“建成了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1973年,在全國範圍內改組工業管理機構,實行2~3級管理制,成立各種聯合公司。1977年,制定新憲法。1979年,開始對新經濟體制加以修改。對外關係方面推行霸權主義,1968年8月以保衛社會主義成果爲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起陳兵中蘇邊境,發生武裝衝突。1978年12月支持越南武裝侵略柬埔寨。1979年12月武裝佔領阿富汗。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逝世,Ю.В.安德羅波夫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他強調蘇共在20世紀最後幾十年的戰略任務是完善發達的社會主義,而蘇聯正處在這個漫長曆史階段的起點。1984年2月9日安德羅波夫逝世,К.У.契爾年科任蘇共中央總書記,1985年3月10日逝世。11日М.С.戈爾巴喬夫當選爲蘇共中央總書記。

1985年10月15日蘇共中央全會通過蘇共第三個黨綱的新修訂本草案,批判地重新認識原黨綱中沒有經受住時間檢驗的提法,提出蘇共當前的任務是在加快蘇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和全面地完善社會主義,使蘇聯社會繼續向共產主義邁進。1986年蘇共召開第27次代表大會,戈爾巴喬夫在大會的報告中用“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代替“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的提法,提出“加速戰略”和實行“徹底改革”的方針。

1990年蘇聯實行多黨制,蘇共不再是蘇聯的唯一合法政黨。

蘇共有1811萬黨員(1983),黨的機關報爲《真理報》,黨刊有《共產黨人》和《黨的生活》。

組織結構

蘇共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其代表大會(全聯盟黨代會),視歷史年代不同,每1-5年召開一次,但1939-1952年沒有召開除外。由黨代會選出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選出政治局。斯大林時期政治局選出的總書記成爲黨內最高職位。1952年“總書記”稱號被改爲“第一書記”,“政治局”改稱“主席團”,直到1966勃列日涅夫時期重新改回舊名。

理論上黨內最高權力機關是全聯盟黨代會,但是實際上所有行政權力都由黨總書記掌握。

下層黨組織的領導機關是黨的各級委員會(黨委,партком)。黨委的領導是選舉產生的“黨委書記”( секретарь парткома)。企業、事業機構、集體農莊也擁有自己的黨委。高層黨委有相應的簡稱:區級的區黨委(райком),州級的州黨委(обком,舊稱省黨委(губком)),市級的市黨委(горком)等等。

黨的最低一層組織單位叫做“黨的基層單位”(первичная партийн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或者“黨小組”(партийная ячейка )。任何黨員超過三人以上的單位中都要成立黨小組。黨小組的領導機關叫做“基層委員會”(黨局,партийное бюро, партбюро),基層委員會由選舉產生的基層黨委書記領導(黨局書記, секретарь партбюро)。

在較小的黨小組中,書記經常是其所在的工廠、學校、醫院等的帶職員工。較大的黨組織則經常由一名“脫產書記”(освобожденный секретарь)領導,其工資由黨費支付。1970年代蘇聯加盟共和國黨員比例如下:

俄羅斯聯邦:7.2%

烏克蘭:5.35%(1976)

摩爾多瓦:3.43%(1975)

塔吉克:少於3%

全蘇聯平均:5.935%(1974)

黨員

蘇聯共產黨歷史 蘇聯共產黨歷史百科 第3張

  蘇共黨證(1989年)

在蘇聯建立初期,黨員是先進性的代表。但在20世紀中期後,黨員的身份成爲一種特權,廣大普通黨員中的一小部分變成蘇聯社會中的一個精英或者特權階層,享受廣大蘇聯公民無法享受的特殊待遇,諸如可以在貨品充足的商店內購物,購買外國商品,住房上的特別照顧,享用郊外避暑別墅或者度假地,能夠出國旅遊,送子女到名校上學,讓子女獲得優良工作機會(包括入黨本身)等。不加入共產黨而要進入蘇聯統治與管理精英階層實際根本不可能。

但是黨員身份也有其風險,特別是1930年代斯大林的大清洗便是針對該黨。黨員身份是不公開的。要入黨必須通過各種委員會批准,個人歷史也會被仔細調查。在蘇聯建立之後出生的幾代人的成長過程中,入黨成爲個人一般都要度過的幾個人生階段之一。兒童會加入少先隊,隨後在14歲時退出進入共青團,最後作爲一個成年人,如果表現出擁護服從黨紀黨章,或者有合適的後臺,就能成爲共產黨本身的黨員。不過黨員也有盡義務的責任。共青團員與蘇共黨員不但要交納團費黨費,還要完成制定的任務與“社會工作”(общественная работа )。

1918年蘇共約有200,000名黨員。1920年代後期在斯大林領導下,蘇共發起了一場從勞動階級和農村地區大規模招收新黨員運動(“列寧徵募”),意圖在於使黨“無產階級化”,同時斯大林也嘗試以人數上超過老布爾什維克以減少他們的影響力來穩固自己的地位。

1925年蘇聯1.47億人中有1,025,000名黨員。1927年在密集的入黨運動下黨員人數上升至1,200,000人。

至1933年,蘇共黨員人數爲350萬,但經過大清洗之後1939年黨員人數降至190萬。1989年蘇聯共產黨黨員人數爲1900萬,大約佔蘇聯全國成年人口的10%。超過44%的黨員成分爲產業工人,12%爲集體農莊莊員。蘇共在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中的14個設有地方黨組織。但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直到1990年之前沒有獨立的黨組織,黨務由蘇共中央直接負責。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13年6月13日訪問莫斯科的猶太博物館和寬容中心時表示,第一屆蘇聯政府其組成是80-85%的猶太人。

歷任領導人

人民委員會主席: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任期: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1日。1918年11月30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成立工農國防委員會,任命列寧爲主席)

蘇聯共產黨歷史 蘇聯共產黨歷史百科 第4張

  列寧

聯共(布)中央總書記: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1922年4月,在黨的第11次代表大會新選出的中央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爲聯共(布)中央總書記,1924年1月列寧逝世後,斯大林逐步成爲蘇聯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1941年兼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自1946年起改稱部長會議主席),1953年3月5日逝世。

蘇聯共產黨歷史 蘇聯共產黨歷史百科 第5張

  斯大林同志

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任期: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蘇共中央總書記: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任期: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蘇共中央總書記: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任期: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蘇共中央總書記: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任期: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蘇共中央總書記: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任期:1985年3月11日―1991年8月24日)

歷屆黨代會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大會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第六次代表大會

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七次代表大會

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八次代表大會

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九次代表大會

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次代表大會

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一次代表大會

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二次代表大會

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三次代表大會

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四次代表大會

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五次代表大會

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六次代表大會

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七次代表大會

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八次代表大會

蘇聯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一次代表大會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四次代表大會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五次代表大會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六次代表大會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

蘇聯共產黨歷史 蘇聯共產黨歷史百科 第6張

  蘇聯和中國之間的友誼宣傳畫

繼承者

俄羅斯聯邦共產黨

蘇聯共產黨在1991年八一九事變以後被蘇聯當局要求停止活動,戈爾巴喬夫也於同年的8月25日宣佈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並要求蘇聯共產黨“自行解散”,但是真正共產主義信仰者沒有畏懼,他們又組建了新的社會主義政黨。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俄羅斯聯邦共產黨。

俄羅斯政黨,屬於左翼政黨,自稱“不妥協的反對派”和“愛國主義反對派”,1990年6月20日成立。該黨一般被認爲是前蘇聯共產黨和布爾什維克黨的繼承人。該黨實行的政策是愛國主義,共產主義,人民和社會主義。與該黨合作的有俄羅斯農業黨、俄羅斯人民愛國聯盟等。中央委員會主席根納季·安德烈耶維奇·久加諾夫,第一副主席伊·梅利尼科夫。1991年8·19事件後被當局停止活動。1993年被允許恢復活動並准許參加杜馬選舉。

俄共主張在政治上要求恢復國內和平和法律,把國家納入文明發展的軌道。反對總統制和新憲法,主張建立蘇維埃政權國家。在“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基礎上,以集體主義、自由和鞏固多民族聯邦國家的原則建立公正社會”。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實現人民政權、公正、平等、愛國主義、公民對社會和社會對公民的責任感、社會主義將在未來更新的憲法中出現,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同時贊成市場經濟和多黨制,反對土地私有化。

俄共的政治綱領是,努力爭取獲得蘇維埃形式的人民政權;捍衛俄羅斯作爲一個聯邦共和國的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吸收蘇共的歷史教訓,建設一個有組織的、民主的、代表所有勞動者利益的黨。戰略目標是,通過議會鬥爭和憲法手段獲得政權。在經濟、社會政策上反對強行私有化,贊成不同形式所有制的最佳結合。

在經濟上。認爲國內改革應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恢復國家3大權力機關(立法、行政、司法),組成民族和睦過渡政府;第二階段放棄休克療法,促進政治經濟穩定;第三階段重新制定和實施國家新憲法 ,基本原則是確立人民政權,確立立法機關對執行機關的領導地位。經濟上主張面向社會的改革,停止強制性私有化,運用國家調控辦法克服經濟危機,實行全民所有制爲主的多種經濟成分。強調國家要扶持重點經濟部門,特別是農業生產。反對通貨膨脹。對外政策主張推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依靠西方。

重建之後支持率一直在穩定上升,1993年杜馬選舉獲65席,爲第三大黨;在1995年12月的國家杜馬選舉中 ,佔據157個席位,得票率22.31%,居於第一位;1999年杜馬選舉仍獲112席,維持了第一大黨的地位,但在2003年12月7日杜馬選舉中支持率大跌,得票率僅爲12.6%,在杜馬的450席裏只得51席。2004年“十大”上發生嚴重分裂,現有47個議席,杜馬副主席之一的瓦連京·庫普佐夫爲俄共黨員。截至2005年3月,俄共在司法部登記的黨員人數爲18.4萬人,而俄共自稱黨員人數約50萬人。

2007年12月,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舉行第五屆選舉,俄共以11.58%的得票率進入杜馬,並獲得57個席位,仍爲第二大黨。

2011年12月,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舉行第六屆選舉,俄羅斯聯邦共產黨獲得19.20%進入了杜馬,比2007年多獲得了35個議席,佔據了92個議員名額。雖然仍然是議會中的第二大黨,但是憑藉着自己的政治實力以及利用人們對於梅德韋傑夫執政政府的不滿,成功將統一俄羅斯黨從50%的法案“無憂通過”的門檻上拉了下來。

此外,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成功吸引了不少原統俄黨員加入,這些人對統俄黨不滿進而退黨,之後加入共產黨。進入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杜馬候選人名單的有前特工、俄羅斯聯邦麻醉藥品與精神藥物流通監管總局前局長維克托·切爾克索夫。在2008年遭到解職前,他一度是俄羅斯總理弗拉基米爾·普京的親密戰友。俄共候選名單中還包括哈卡斯共和國前行政長官阿列克謝·列別德。2006年,他曾因越權而被刑事立案。

不過,也有人質疑俄共當今的政治主張,俄羅斯政治學者克涅夫克涅夫說:“俄共形式上仍然叫共產黨,黨的領袖還是久加諾夫。但其實俄共內部早已發生了根本改變,俄共內部已經沒有多少共產主義了。共產主義對俄共來說僅是一塊兒招牌和外殼。從俄共的綱領,競選技術等方面看,俄共同歐洲左派政黨已經沒有多少區別。今天的俄共同15年前的俄共相比,已經是兩個不同的政黨。”俄羅斯共產黨在下議院國家杜馬的黨團總參事馬格梅特說,俄共尊重私有產權,主張宗教信仰和新聞媒體自由。如果俄共執政,俄共將容許政治反對派活動,俄共認爲政治競爭必不可少。馬格梅特說:“時代在變,今天已不同過去,現在完全是另一個時代,這就要求俄共也必須調整和改變。”

重組的蘇共

1992年10月16日,蘇聯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召開,會上宣佈該黨是被戈爾巴喬夫解散的蘇聯共產黨的繼承者,並且將戈爾巴喬夫開除出黨,並確定黨的目標是恢復蘇聯。重建的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人爲謝爾蓋·斯克沃爾佐夫(後來因病辭職,由К·А尼古拉耶夫接任),1992年10月10日於莫斯科召開的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了方案和規則,並決定準備召開蘇共“二十九大”的決定。

1993年3月26-27日,重建後的在莫斯科舉行第二十九屆大會。阿塞拜疆,白羅斯,哈薩克斯坦,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烏克蘭,愛沙尼亞,德涅斯特河沿岸和南奧塞梯黨組織的416名代表出席了會議,大會宣佈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改組蘇聯共產黨爲共產黨聯盟-蘇聯共產黨。

2001年舍寧派領袖舍寧因反對俄共領導人久加諾夫另創共產黨聯盟-蘇聯共產黨,不久改名爲蘇聯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