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斯大林主義弊端 斯大林主義是好是壞

斯大林主義弊端 斯大林主義是好是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斯大林主義,是一套以前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命名的政治和經濟理論體系,外文名Stalinism,最早提出者是拉扎爾·卡岡諾維奇,持續時間是在1929-1953年間。

斯大林主義弊端 斯大林主義是好是壞

形成

十月革命後,蘇俄在內戰期間實行的模式是“軍事共產主義”模式。這個模式把全國變成一個大軍營,把全國的生產和消費統統集中到國家手裏,取消商品買賣,取締市場,黨內外均實行戰鬥命令制。這種做法引發農民的嚴重不滿和堅決反抗,以至於在國內戰爭後期農民暴動蜂起。爲拯救蘇維埃政權,1921年春布爾什維克黨放棄軍事共產主義模式,實行以糧食稅爲開端的新經濟政策。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根本沒有提及的嶄新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其特點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引入市場機制,恢復並運用市場、商品、貨幣關係、價值規律等等一向被看作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列寧去世後,主政的是反對新經濟政策的“左派”,包括季諾維也夫、斯大林以及托洛茨基。斯大林取得了政治鬥爭的勝利後,宣佈讓新經濟政策“見鬼去”,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實行農業全盤集體化和指令性計劃及超高速度的重工業化、軍事工業化,貫徹“階級鬥爭尖銳化理論”,加強專政,在國內實施大規模鎮壓。結果在19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軍事動員型的計劃經濟體制。這就是斯大林模式的由來。 1937年5月6日,《真理報》發表了斯大林給編寫者的信,提出出版《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1930年代出版《蘇聯國內戰爭史》時,斯大林給此書規定了向世界傳授俄國革命的經驗的任務。他說:“《簡明教程》的一項任務,就“是要清洗腦筋,以免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些衆所周知的概念和術語低級趣味化,完全恢復作爲布爾什維克主義財富的那些觀點,使其不受灰渣的侵襲,使其不被低級趣味化。”1938年11月14日,聯共(布)中央再次就《簡明教程》的宣傳鼓動工作做出決議《簡明教程》“是對聯共(布)黨史的主要問題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官方的、可信的說法,不允許有任何其他的、任意解釋。”其根本目的是要推廣斯大林模式,把斯大林的做法當作供全世界效法的樣板。該書出版後被譽爲“馬列主義基礎的百科全書”、“共產黨員的教科書”,共產國際將其指定爲各國共產黨人的“必讀書”。1954年出版的,由斯大林親自審定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把集中體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內容上升爲社會主義各國必須遵循的“共同規律”。

和列寧主義的關係

歷史學者愛德華·拉辛斯基認爲斯大林是列寧真正的追隨者,正如他自己所宣稱的那樣 。他指出是列寧引入紅色恐怖,集中營和聲名狼藉的第58號條款,是列寧建立了一黨制制度 。當前蘇聯總理莫洛托夫被提問兩位領導人誰更“嚴厲”的問題時曾回答到: “當然是列寧……我清楚的記得列寧當時是怎樣地指責斯大林的軟弱和自由主義傾向。” 支持此觀點的人認爲,斯大林主義和列寧主義存在大量共同點,足以揭示他們之間的連續性。例如列寧曾對 共產黨內的小團體實施禁令,並在1921年提出一黨制國家的方針——這種運動使斯大林在列寧死後成功的排擠掉他的政治對手。而且列寧曾用於對黨內“不忠”分子實施清洗的做法,日後則成爲斯大林30年代廣泛使用的政治手段。在列寧統治時期,恐怖政策被用於鎮壓 反動派。爲實現這一目的,契卡機關於1917年12月成立。契卡領導人捷爾任斯基曾滿懷激情的宣稱:“實話實說——我們實施的就是有組織的恐怖。” 根據西方的權威估計,至1924年爲止契卡處決的人數已經超過了250,000人。

持類似觀點的人認爲,斯大林激進的現代化改革也並非他本人的原創,它們主要是列寧戰時共產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該政策主要特點在於大規模實施國有化,從農村強制徵收穀物和粗放式的勞動指揮。勞動紀律十分嚴格,遲到和缺勤都將會遭受嚴厲的處罰。

持反對觀點的人則認爲,兩者之間存在着根本不同。列寧主義在國家制度層面反映爲中央政府、政黨和軍事委員會並行的“三駕馬車”制度,以政府首腦、黨總書記和軍委主席平等享有政治權力,防止個人獨裁。而斯大林主義則建立了以技術官僚、行政官僚爲核心的黨組織,使其凌駕於一切政府機構和社會機構之上,催生了高度集中而僵化的國家政治生活氛圍。反映在對羣衆的態度上,列寧主張承認並引導無產階級的自發性,輔以理論灌輸提升革命羣衆的革命自覺性,斯大林則以一整套官僚機器將每個社會成員納入其中,使用指令式的行政風格將其變成國家的零件,同時明令禁止“以各種理由鼓吹將工人階級凌駕於黨組織之上的言論”,完全將本應是服務於無產階級的先鋒黨,變成了騎在人民頭上的新統治者。從行事作風上看,列寧及列寧主義者通常尊重原則意見一致(左翼)前提下的各種不同意見,允許提出各種 批評聲音,列寧在各次大會上的主要工作便是對付各色批評者,而斯大林及其追隨者通常工作風格簡單粗暴,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激化矛盾。典型事例爲斯大林製造的格魯吉亞事件,導致列寧建議免去斯大林的總書記職務,信中寫道:“斯大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產黨 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就成爲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志們仔細想一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職位上調開,任命另一個人擔任這個位置。”

特點

斯大林主義主要體現在: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以國有企業爲代表的全民所有制,以集體農莊爲代表的集體所有制。

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權力高度集中於中央,集中於黨中央的最高機構政治局、書記處。黨政合一,黨國合一;實行不受法律限制的無產階級專政。自上而下的幹部任命制:共產黨不僅領導一切,而且通過壟斷國家機關幹部人事任免,直接發佈政令,管理國家事務。

文化思想的專制統治,嚴密控制與官方思想相左的思想。黨全面掌握思想文化領域的管理權,對思想文化領域實行集中領導。黨和國家的宣傳教育部門對思想文化產品實行嚴格的審查和管制,要求全黨和全體國民在思想和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蘇聯學者布堅科認爲:“根據現在的全部情況,是否應當這樣說纔是正確的:由於30年代末我國曆史性建設新社會的特點,蘇聯建成的社會主義是斯大林式的,即國家行政,國家官僚、兵營式的社會主義,而不是科學共產主義奠基人所預見的社會主義”。蘇聯學者B.基謝廖夫認爲,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全面集中管理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將行政命令方法與國家恐怖手段相結合,直至組織大規模鎮壓和建立強制性勞動的集中營;粗放和浪費的經濟與政治機制,在這種機制下,完全取消了依據社會效益來評價成果;否認從前的民主化形式的價值,取消羣衆管理和民主制度的形式;否認自治思想,政權的神聖化直至個人崇拜;社會生活甚至不受形式的民主程序控制;把黨和國家的機關結爲一體;執行機關監督選舉機關;執法機關脫離法律和社會,其結果是獨斷專行。”他接着指出:“所有這些變形的‘兵營式共產主義’的特點,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爲之奮鬥的自治社會主義和社會解放的理論是格格不入的。” 戈爾巴喬夫認爲,斯大林時期在蘇聯建成的社會主義,“佔上風的是僵硬的、甚至殘酷的極權主義制度。這種制度當然是在演變的,在斯大林死後,它的殘酷性略有削弱,變得緩和些。但實質依然故我”。“歸根到底,大家看到,蘇聯所實現的‘模式’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模式,而是極權主義社會的模式。這對所有認真追求人類進步的人來說,都是值得進行思考的一個嚴肅的問題”。

政策

斯大林主義是指在約瑟夫·斯大林統治下的蘇聯和受蘇聯影響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使用的共產主義理論。但是,蘇聯和大多受其影響的國家將這個政治理論稱爲馬列主義,他們認爲斯大林並不是一個理論家,而是作爲一個寫了幾本易懂書籍的通訊者身份而存在,認爲他並未像馬克思與列寧一樣在理論上做出根本貢獻。所謂斯大林主義只是馬列主義思想的一種解釋和一個把馬列主義現實化了的政治實踐,它成功地在二十年代通過五年計劃使蘇聯工業產業化。有些時候政治歷史學者會用複合名詞馬克思列寧斯大林主義或“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的教導”來表明它們之間的歷史繼承性。然而,也有很多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者們共同認爲斯大林主義埋葬了他們的理想。特別是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派者們認爲:斯大林主義不過是一個冒用馬克思主義名義的反革命政策。

斯大林派則對此反駁道,列寧在1924年死後,斯大林是列寧主義的最高權威,並指出托洛茨基因爲直到1917年才加入布爾什維克黨並和列寧就先鋒黨的問題發出衝突,無法和斯大林相提並論。從1917年到1924年期間,列寧、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看似聯合,但事實上卻從沒有消除他們之間的理念差異。

斯大林在和托洛茨基的爭執中反駁了工人階級對革命的重要性(比如,在美國,工人階級資產化爲勞動貴族)。並且,斯大林突出強調了農民階級的重要性(如中國),相反托洛茨基則看好城市革命而不是農民起義和游擊戰。1924年12月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和俄國共產黨策略》中開始明確認爲一國可以建成社會主義。1930年聯共十六大上,斯大林說,我們現在還處於過渡時期,但是我們現在所處過渡時期與過去不一樣了,過去是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過渡時期,現在則是社會主義成分掌握了國民經濟的一切槓桿。

斯大林對共產主義的主要貢獻包括:

蘇聯民族政策的基礎,主要見於斯大林1913年的著作《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 ,曾被列寧所表揚。

一國社會主義

隨社會主義發展而惡化的階級鬥爭形勢理論,爲鎮壓政治反動派必要性提供了理論基礎。

斯大林主義經常被作爲所謂極權主義、暴政的同義詞。這個詞也經常被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國家用來形容通過暴力打擊(主張私有制經濟的)持不同政見者,並對其實施監禁和殺害的社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