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內容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背景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內容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背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外文名Советско - китайский договор о дружбе,簽訂時間1950年2月14日,生效時間1950年4月11日,簽訂雙方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有效期爲30年。

簡介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取消了1945年8月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王世傑和蘇聯政府在莫斯科簽訂的不平等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該條約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兼外長周恩來和蘇聯外長安德烈·維辛斯基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簽署。60年代起,中蘇兩國關係惡化,該條約名存實亡。期滿後沒有再延長。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內容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背景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內容

1.締約國雙方保證共同盡力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間接在侵略行爲上與日本相勾結的任何國家之重新侵略與破壞和平。一旦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與日本同盟的國家之侵襲因而處於戰爭狀態時,締約國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雙方並宣佈以忠誠的合作精神,參加所有以確保世界和平與安全爲目的之國際活動,併爲此目的之迅速實現充分貢獻其力量。

2.締約國雙方保證經過彼此同意與第二次世界戰爭時期其他同盟國於盡可能的短期內共同取得對日和約的締結。

3.締約國雙方均不締結反對對方的任何同盟,並不參加反對對方的任何集團及任何行動措施。

4.締約國雙方根據鞏固和平與普遍安全的利益,對有關中蘇兩國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國際問題,均將進行彼此協商。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內容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背景 第2張

  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5.締約國雙方保證以友好合作的精神,並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及不干涉對方內政的原則,發展和鞏固中蘇兩國之間的經濟與文化關係,彼此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並進行必要的經濟合作。

6.本條約經雙方批准後立即生效,批准書在北京互換。

另:《關於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補充協定》

根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簽署的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爲了保證兩國的國防,蘇聯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達成本補充協定:

無論是在蘇聯的中亞共和國和遠東地區的領土上,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東北和新疆境內,都不給外國人提供租讓權,並不允許有第三國的資本或這些國家的公民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的工業的、財政的、商業的及其他的企業、機關、公司和團體的經營活動。

作用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當時的締結,標誌着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對反擊美國的“冷戰”攻勢起了積極作用,它有利於促進兩國人民的友好團結。但是,即使在20世紀50年代前半期中蘇友好交往期間,在條約執行中就已發生一些使中國人民不甚愉快的事情。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內容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背景 第3張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

如在關於無償移交日本投降後在東北留下的財產問題上,蘇軍在撤離東北時,實際上已將所有能拆卸運走的廠礦機器設備和器材物資等幾乎全部搬走,只移交了一些空房子;在兩國貸幣的比值問題上,蘇聯不顧中國政府的異議,將盧布比值定得很高,將人民幣的比值壓得很低。這些情況,暴露出蘇聯大國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傾向。這種錯誤傾向在以後的中蘇交往中更有所發展,從而使同盟條約不可避免地蒙上陰影,並最終導致兩國關係的破裂。同盟條約在1980年期滿後未再延長。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包括前言和六個條款,有效期爲30年。它的主要內容有:“締約國雙方保證共同盡力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間接在侵略行爲上與日本相勾結的任何國家之重新侵略與破壞和平。一旦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與日本同盟的國家之侵襲因而處於戰爭狀態時,締約國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締約國雙方均不締結反對對方的任何同盟,並不參加反對對方的任何集團及任何行動或措施”。“締約國雙方根據鞏固和平與普遍安全的利益,對有關中蘇兩國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國際問題,均將進行彼此協商”。“發展和鞏固中蘇兩國之間的經濟與文化關係,彼此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並進行必要的經濟合作”等。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署,使得中蘇關係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在一定程度上爲新生的中國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在當時爲反對侵略、維護遠東及世界和平與安全提供了保證,有助於新中國的恢復和發展。1979年4月3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1950年簽訂的中蘇友好條約一年後即告期滿,中國將不同蘇聯繼續延長這一條約的期限。一年後該條約廢止。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內容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背景 第4張

  維辛斯基外長在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簽訂原因

新中國誕生的第二天,就得到蘇聯的承認,但是,蘇聯政府對新中國特別是新中國的某些方針又持懷疑態度。伍修權回憶說:“過去我們不聽共產國際和斯大林的錯誤主意,斯大林就懷疑我國走'南斯拉夫的道路'。我國的一些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加了政府,蘇聯就懷疑我們會不會執行親英美的路線等等。因此,蘇聯在另一方面對我們的態度又是冷漠和懷疑的。”

由於政治上對中國持懷疑態度,所以,經濟上對中國的援助也十分有限。針對蘇聯的疑慮,爲了爭取蘇聯的支持,擺脫帝國主義的孤立和封鎖,毛澤東在建國前夕就明確提出了向蘇聯“一邊倒”的方針。因爲,無論從社會經濟制度、思想意識形態或歷史背景來看,中美兩國當時都不可避免地處在對立狀態。

從這一角度看,是美國逼着中國走“一邊倒”這一步的。1949年12月-1950年2月,毛澤東應斯大林的邀請訪問了蘇聯,並就中蘇之間的重大政治問題進行了會談。1950年1月,周恩來抵蘇加入談判。經過多次會談,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時還簽訂了《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關於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和《關於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補充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