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意義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目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意義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目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外文名Peace of Westphalia,簽訂時間1648年10月24日,簽約雙方,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三世、西班牙王國、法蘭西王國、瑞典帝國、荷蘭共和國、神聖羅馬帝國諸侯以及帝國自由城市。

  簡介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象徵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歐洲爆發的大規模國際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1648年10月24日簽訂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劃定了歐洲大陸各國的國界,改變了歐洲政治力量對比。同時,和約作爲歐洲中世紀與近代史時期之交的第一個多邊條約,既是近代國際法的實際源頭,又是國際關係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起來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關係體系。

  地點

  法國與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和平談判於1641年在科隆開始。這些談判最初遭到法國紅衣主教黎希留的阻撓。

  荷蘭使節Adriaan Pauw於1646年左右進入明斯特進行和平談判。主要的談判在威斯特伐利亞,及鄰近的明斯特和奧斯納布呂克舉行。這兩個城市均被維持爲談判的中立和非軍事區。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意義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目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

  在明斯特,神聖羅馬帝國與法國之間以及荷蘭共和國與西班牙之間進行了談判。自1535年恢復天主教以來,明斯特一直是嚴格的單一教派社區。明斯特允許天主教,而加爾文教義和路德教則被禁止。

  瑞典傾向於在新教徒軍隊控制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奧斯納布呂克進行談判。奧斯納布呂克於1628年至1633年被天主教同盟征服,然後由瑞典路德教會佔領。

  內容

  領土調整

  重申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繼續有效。

  廢除1629年3月6日的《歸還教產敕令(英語:Edict of Restitution)》,教產的歸屬權以1624年持有爲準。

  哈布斯堡皇室承認加爾文宗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合法宗教地位,同時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帝國境內各諸侯國可自行訂定官方宗教,天主教、路德宗和加爾文宗爲官方允許宗教。

  帝國境內各諸侯國有主權及外交自主權,惟不得對皇帝及皇室宣戰。

  正式承認荷蘭、瑞士、薩伏依、米蘭、熱那亞、曼圖亞、托斯卡納、盧卡、摩德納及帕爾瑪爲獨立國家;許多地區實際上已享有多年獨立的地位。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奧地利領地”割讓與法國,瑞典和帝國境內的部分新教諸侯:

  法國獲得除了米盧斯以外的整個上阿爾薩斯地區,並通過《香波和約》得到洛林地區梅斯、圖勒、凡爾登3個主教區。

  瑞典王國獲取西波美拉尼亞地區(即瑞典波美拉尼亞)和維斯馬城、不來梅-費爾登兩個主教區,從而得到了波羅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

  勃蘭登堡-普魯士獲得東波美拉尼亞地區和馬格德堡、哈爾伯施塔特、明登主教區。

  薩克森獲得盧薩蒂亞地區。

  因公爵約翰·威廉自1609年死後無嗣所引發的於利希—克利夫斯—伯格聯合公國(英語:United Duchies of Jülich-Cleves-Berg)繼承戰爭得到解決,聯合公國按宗教信仰分爲兩部分:勃蘭登堡-普魯士得到了信奉新教的克利夫斯公國(英語:Duchy of Cleves) 和拉文斯堡伯國(英語:County of Ravensberg)、馬克伯國;天主教領地於利希公國(英語:Duchy of Jülich)和伯格公國劃歸普法爾茨-諾伊堡公國(英語:Palatinate-Neuburg)。

  普法爾茨選侯國一分爲二:

  上普法爾茨與巴伐利亞合併。

  下普法爾茨(萊茵蘭-普法爾茨)維持獨立。

  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英語:Maximilian I,Elector of Bavaria)繼續保留選帝侯席位,同時恢復腓特烈五世次子及繼承者卡爾一世·路德維希(英語:Charles I Louis,Elector Palatine)的普法爾茨選侯資格,選帝侯數量增加到八席。

  帝國皇帝選舉不得在現任皇帝在世時進行,以免皇帝干預,影響結果。

  法國和瑞典在神聖羅馬帝國議會有代表權。

  允許奧斯納布魯克主教(英語:Prince-Bishopric of Osnabrück)由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交替擔任。

  此和約導致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失去大量領地,也削弱了王朝對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各邦國的控制,使王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國陷入封建分裂的時代。

  另外,此和約導致法國,荷蘭和瑞典這三大歐洲新霸主的崛起。

  聖座對和約感到大爲不滿,教宗英諾森十世發佈訓令稱:“在法律本身上,不論過去、現在和未來,它永遠地整個兒是等於零的、無效的、無用的、無力的、不公平的、不正義的、應受貶抑的、應予譴責的、沒有約束力和缺乏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