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人們對秦朝天下苦秦久矣的印象時留下來的?

歷史上人們對秦朝天下苦秦久矣的印象時留下來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朝歷史是中國一個極爲重要的時期,統一了中國卻是一個短命王朝。很多人都不瞭解,接下來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欣賞。

從後世角度來看,秦始皇一統天下和此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的確稱得上功在千秋,這也是近現代秦始皇風評逐漸好轉的原因之一。然而,對於當時的秦朝百姓而言,顯然並非如此,尤其是嚴苛的秦法和繁重的勞役,搞的百姓怨聲載道,再加上秦二世的胡作非爲,以及士子階層的推波助瀾,自然就留下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印象。

六國百姓對秦法本就牴觸,秦二世在位期間秦法更爲嚴厲

歷史上人們對秦朝天下苦秦久矣的印象時留下來的?

從現代出土的雲夢秦簡來看,《秦律》雖談不上殘暴,但絕對算的上嚴苛,其內容包含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百姓的衣食住行限制極爲嚴格,這套律法秦國百姓早已適應,可山東六國的百姓短期內又如何接受。再加上秦二世時期的強硬政策,自然導致了百姓們的反抗。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便開始採用法家治國理念,而法家講究的就是一個“法、術、勢”,外在表現就是“法網嚴密、高效執行”,即以完整的律法來確保國家的運轉。與山東六國不同的是,秦國早年爲求生存發展,受西戎影響較大,文明程度相對較低,因此《秦律》得以在秦國迅速推行,並被廣泛接納。

正是由於《秦律》在秦國的成功,導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將其迅速向全國推廣。秦國百姓能夠接受的秦法,卻並不代表六國百姓就能接受,對於秦國百姓習以爲常的事情,到了六國百姓眼裏,就演變成了官府對自己的壓榨和折磨。正是由於這種不適,六國百姓落實秦法的執行力,根本不能與秦國百姓相比,然而秦法又是極爲嚴厲的,一旦達不到朝廷的要求,按照秦律就必須予以嚴懲,百姓們豈能不怨聲載道。

要知道,由於沒有配套的官僚選拔機制,而當時的知識普及率又相對較低,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本就面臨着官員不足的問題,各地官員的能力本就參差不齊,他們只懂得機械的執行律法,又豈會去考慮百姓們的感受。

尤其是秦二世時期,李斯爲自保而上了一道《上書對二世》,本意是建議對官員加強監督,確保臣子能夠竭盡全力履行職責,結果秦二世胡亥卻將此直接變成了“績效考覈制”,誰收的稅多,那麼誰就是好官;誰抓的犯人多,誰就是能吏。如此一來,各級官員爲了保住官位,便徹徹底底的變成了酷吏,結果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根據《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的記載,蒯通曾對范陽縣令說道,“秦法重,足下爲范陽令十年矣,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勝數”。如此,民間怨氣不斷積累,而朝廷又毫不妥協持續高壓,結果可想而知。

大型工程太多,勞役太過頻繁,六國百姓怨聲載道

根據出土的雲夢秦簡來看,雖然秦朝的《徭律》和《戍律》相對較爲合理,但也架不住朝廷持續開展大型基建工程,在那個生產手段相對落後的年代,驪山大墓、長城、靈渠、秦直道、西南棧道等工程無一不需要大量勞力,結果搞的百姓怨聲載道。

彼時,百姓飽經數百年戰亂,急需要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秦國百姓早已適應了這種生活,對此或許並無怨言,但對於剛剛歸附的六國百姓來說,這顯然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承受範圍,要知道,當時的百姓對於剛剛建立的秦朝,本就沒有多少認同感,如此頻繁的勞役,徹底將百姓們推向了朝廷的對立面。

歷史上人們對秦朝天下苦秦久矣的印象時留下來的? 第2張

從後世角度來看,或許秦朝的很多大型工程都功在千秋,可對於生活在當時的百姓來說,這無疑是場災難。對於百姓來說,他們可不管你的這些工程有什麼作用,他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生活,你不讓他過好日子,他又豈能不對朝廷怨聲載道。

而在胡亥即位之後,秦國的大型工程非但沒有減少,勞役情況反而更爲嚴重,就連秦始皇時期都很少徵發的“閭左”之人(秦以二十五家爲一閭,貧者居住閭左,富者居於閭右,秦代指主要由僱農、佃農等構成的貧苦人民),秦二世時都開始大量徵發。

同時,秦始皇對待役夫尚算善待,秦二世胡亥則絕對是殘暴無比,例如秦始皇驪山大墓修建完成之後,爲防止泄密,胡亥下令將參與建造的工匠全部封死於皇陵之中;又如其命令全國各地向咸陽供應糧草,卻不許押運人員不得動用所押運糧草,甚至不許食用咸陽周圍三百里以內的任何糧食。

縱觀整個秦朝,大型工程不僅沒有停歇,甚至同時開啓多個,這對當時的百姓,尤其是六國百姓造成了極大的負擔。而到了秦二世時,由於其在位期間的胡作非爲,甚至連關中百姓都不再支持秦國。

“焚詩書”事件造成的惡劣影響,漢朝時期朝廷的輿論導向

“焚書坑儒”可以說一直以來都是秦始皇身上的重大污點,事實上此事可分爲“焚詩書”和“坑儒生”兩部分,其中尤以“焚詩書”事件的影響最大,該事件幾乎將整個士子階層推到了朝廷的對立面,而這則是導致秦朝風評極差的一個重要原因。

“焚詩書”事件,說到底其實是秦始皇嘗試以懷柔手段實現文化統一失敗後,採取的激烈手段。周朝以來,由於天下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各地早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想文化,例如“以法爲教,以吏爲師”的秦國法家文化、以儒家之禮爲核心的齊魯文化、粗獷豪邁的燕趙文化和浪漫奔放的楚文化。

歷史上人們對秦朝天下苦秦久矣的印象時留下來的? 第3張

各地文化不僅差異極大,不同文化之間更是具有極強的排外性,甚至由此衍生出了極強的地域歧視現象,例如楚人被視爲“蠻夷”,秦國被視爲“虎狼之國”。思想文化的分裂,自然是不利於國家統一的,因此實現思想文化層面的統一,便勢在必行。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也曾嘗試以懷柔手段融合各地文化,不僅允許諸子百家和列國士子涌入咸陽,而且對不同文化採取了接納包容的態度,例如黃老道家、陰陽家融合儒、法、道諸家的學說後提出的“五德始終說”,又如秦始皇“大咸陽宮”規劃體現出的“法天象地”的道家思想,再如秦始皇接納齊魯文化而進行的“泰山封禪”。在秦國用人以精通律法者爲主的情況下,秦始皇甚至設立了“博士”職位,以六國士子充任,准許其參政議政。

然而,秦始皇的一切努力最終付諸東流,例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意圖通過“泰山封禪”來獲得齊魯士子的認可,結果卻換來山東儒生的嘲笑。又如擔任“博士”的六國士子,他們不僅態度傲慢,在參議國政時一言不發,卻又在私底下對新政非議不斷。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齊人淳于越於廷宴之上重提“分封制”,這顯然觸怒了秦始皇的底線,最終引發了“焚詩書”事件。

雖說“焚詩書”事件事出有因,且對此後的思想文化融合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但對於當時的士子階層來說,此舉簡直就是在摧毀他們所奉行的學說,這自然引起了他們的憤怒。彼時讀書人畢竟較少,這些士子無疑掌握有極大的話語權,再加上漢朝之時的輿論趨勢,秦朝皇自然難免遭到非議,而這些都對後世評價秦朝產生了極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