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大明朝爲什麼被稱爲“白銀帝國”?

大明朝爲什麼被稱爲“白銀帝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明朝爲什麼被稱爲“白銀帝國”?感興趣的讀者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隨便走進一家珠寶行,各類銀製珠寶定會充斥你的雙眼,不同於現在白銀通常被充作裝飾品,古時的白銀還具有一定的貨幣屬性,特別是在大明王朝,白銀更是成爲了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使用的主流貨幣,故此大明也有白銀帝國之稱,這要放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今天就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看看這個帝國究竟是如何用一塊塊白銀壘造而成的。

白銀的貨幣史

貨幣,即人們進行市場交易時所用的等價交換物,因此能夠長時間保存與極耐磨損就成了對貨幣的基本要求,而銀這種貴金屬化學性質穩定,且硬度可觀,故此和黃金一道成爲了古時貨幣的首選,其貨幣使用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不過就和黃金一樣,白銀產量有限,不足以滿足人們日益頻繁的交易所需,故後世多以更爲常見的銅製貨幣進行貿易,不過明代一朝的白銀貨幣交易明顯多餘其他時期,這一情形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明朝爲什麼被稱爲“白銀帝國”?

明代的白銀貨幣交易

正如前面所說,白銀之所以沒能大量作爲貨幣使用,和其產量有限不無關係。但自從漢代打通絲路貿易以來,中原王朝幾乎都保持着巨大的對外貿易順差,而銀得天獨厚的貴金屬屬性,使各國都認同其貨幣價值,於是大量的銀流入中國,近期發掘的一些唐代墓葬中就彰顯了這一點,當時盛行他國銀製貨幣可是這些陪葬品中的常客。特別是明穆宗逐步開放海禁後,中國海上茶葉、瓷器、絲織品更是飽受西方貴族們的喜愛,出口量巨大,而中原腹地地大物博,基本不需要進口其他原材料,白銀流入現象更是明顯,難怪有西方經濟學家說道當時的中國皇帝甚至可以用流入的白銀建造宮殿。此外,當時的日本也是流入白銀的巨大貢獻者之一,畢竟日本四面環海,土地有限,當時日本民衆的基本生活用品都需要從大明進口,再加上日本銀礦常量豐富,白銀貨幣大行其道,中日雙方的史料都表明當時日本每年竟有十幾萬公斤白銀流入中國,於是漸漸的民間的白銀貨幣流通也多了起來。

衆所周知,銅幣是我國曆朝使用的主要貨幣,但由於政治與技術原因,整個大明王朝的銅產量一直匱乏,在明初甚至不能供給人民的日常交易,其實當時的執政者也嘗試推行過紙幣,但超發嚴重,紙幣發展終告破產。而正如前面所說白銀在民間的流通越來越多,自然而然它也就取代了缺乏的銅幣與嚴重通貨膨脹的紙幣,成爲人們日常使用的貨幣。到了明嘉靖年間,官家稅收實行“一條鞭法”,規定國家賦稅全部以白銀計算,這也成爲明政府正式承認白銀法幣地位的標示。

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影響

正如前面所說,明朝是中國銅產量匱乏的時期,甚至給整個貨幣貿易體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幸好由於白銀從他國大量涌入,更多地承擔起了貨幣職能,遂使明朝的商業能夠平穩發展下去,紡織業、陶瓷業、造紙業、製糖業等漸漸形成,產生了我國早期的民間資本力量。

不過我國當時這種主要依仗他國白銀作爲貿易貨幣的模式,外加嚴重的貿易順差,招致衆多白銀原產國的敵意,甚至於後面的鴉片戰爭與此都不無關係。而且外國政府一旦有意識的減少白銀輸入,就會對我國經濟造成致命打擊,比如明末的朝廷面對的就是這樣的一場危局,日本、西方同時管控對華貿易,白銀流入銳減,而民間爲了保值自家資產,也大肆囤積白銀,使經濟形式迅速惡化,危如累卵的大明在清軍的鐵騎下瞬間傾覆。

看來國家的貨幣政策不只影響經濟,對社會的穩定與否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好在我們的黨和國家有一套科學的經濟管理體制,讓我們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下發展。讓我們常懷感恩之心,不忘初心,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