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鴟夷”是什麼意思?伍子胥和范蠡爲何會有“鴟夷”這個稱號?

“鴟夷”是什麼意思?伍子胥和范蠡爲何會有“鴟夷”這個稱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鴟夷”是個頗爲怪異的名稱,指代春秋時期兩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伍子胥和范蠡。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史記·伍子胥列傳》:“(吳王)乃使使賜伍子胥屬鏤之劍,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嘆曰:‘嗟呼!讒臣嚭爲亂矣,王乃反誅我。……’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爲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剄死。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爲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伍子胥死後,屍體被吳王裝在“鴟夷革”裏,扔進了江裏,後人因而稱他爲“鴟夷”。明代張煌言的《甲辰八月辭故里》詩裏有一句“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這裏的“鴟夷”指的就是伍子胥。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

范蠡功成身退,隱姓埋名,逃到齊國,自稱“鴟夷子皮”。這位霸越滅吳的智者,轉而從商,被民間尊爲“商聖”,他的故事歷來被人稱道。李白的《古風》裏寫道:“何如鴟夷子,散發棹扁舟。”這裏的“鴟夷子”,就是范蠡。

“鴟夷”是什麼意思?伍子胥和范蠡爲何會有“鴟夷”這個稱號?

那麼,“鴟夷”到底是什麼?

三國時的韋昭說:“鴟夷,革囊也,或曰生牛皮也。”就是說,“鴟夷”是馬皮或牛皮做的袋子。這種袋子主要是用來裝酒的,是古代民間普遍使用的一種“酒囊”,用時可以盛酒,不用時可以收起疊好,隨身攜帶。這種東西直到宋朝還有人使用,蘇軾曾在詩中寫道:“不持兩鴟酒,肯借一車書?”伍子胥死後就是裝在這樣的袋子裏,被扔進江裏的。當然,裝伍子胥的這個袋子恐怕要比平時裝酒的要大上好多了。

范蠡爲什麼也要自稱爲“鴟夷子皮”呢?司馬貞認爲:“以吳王夫差殺子胥而盛以鴟夷,今(范蠡)自以爲有罪,故爲號也。”就是說,范蠡自以爲罪同子胥,所以用“鴟夷子皮”自稱。顏師古則說:“自號鴟夷者,言若盛酒之鴟夷,多所容受,而可卷懷,與時張弛也。鴟夷,皮之所爲,故曰子皮。”他認爲,“鴟夷子皮”雖然只是普通的酒囊皮子,但伸縮自如,能屈能伸,蘊含了很深的道理,范蠡以此爲名,其實是爲了體現他開闊的胸襟。

無論是因爲什麼,這兩位名人都有了“鴟夷”這個稱號。

伍子胥幫助吳王闔閭奪取王位,打敗楚國,又輔佐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建立霸業;范蠡幫助越王制定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戰略,使得勾踐興越滅吳、稱霸中原。雖然他們在各自國中的功績極其相似,但兩位“鴟夷”的人生結局卻截然不同。

由伍子胥和范蠡,我又想到了文種。還記得在金庸的武俠小說裏有讀過這樣一句話:“子胥功高吳王忌,文種滅吳身首分。”

文種和范蠡齊名,也是越國打敗吳國的主要謀士和功臣。

“鴟夷”是什麼意思?伍子胥和范蠡爲何會有“鴟夷”這個稱號? 第2張

《史記》記載,范蠡走後,寫信給文種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看了信,卻沒能急流勇退。後來,越王勾踐賜給他一把劍,說:“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爲我從先王試之。”文種只好自殺了。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次。據說勾踐賜給文種的那把劍就是夫差賜給伍子胥的“屬鏤”劍。伍子胥臨死前憤怒地說,要把他的眼睛掛在吳國的東門上,好讓他看到越國滅吳的那一刻,所以後人認爲錢塘江的怒潮就是伍子胥的怨氣所化。文種自殺前,歷史上沒有記載他說了什麼,不知他是不是和伍子胥一樣怨憤。

范蠡說勾踐“長頸鳥喙”,這樣相貌的人是否難以相處,這難以定論。但“共患難易,共歡樂難”卻是人的共性,范蠡能看清這一點,並且能輕易地捨棄在越國的地位和財富,可以說是大智大勇。

“鴟夷”是什麼意思?伍子胥和范蠡爲何會有“鴟夷”這個稱號? 第3張

范蠡在齊國沒有多久,家產就達到了數十萬,齊國人認爲他是一個賢人,“以爲相”。高官厚祿似乎是擋都擋不住的,范蠡卻感嘆說:“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他歸還了相印,散盡了家財,來到了陶地,再次改名,“自謂陶朱公”。很快,他又“致貲累鉅萬”。司馬遷評價他說:“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李斯也說他:“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古之下,孰可比倫。”

“范蠡功成身隱遁,伍胥諫死國消磨。”(魚玄機《浣紗廟》)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