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大禹治水”故事中,洪水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相關人物有哪些?

“大禹治水”故事中,洪水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相關人物有哪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禹治水的故事說的是大禹率領民衆,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大禹治水的鬥爭色彩是非常鮮明的。面對洪水,西方洪水傳說如《聖經》所載的“挪亞方舟”的故事是採取逃跑的方式,大禹神話選擇的是抗爭的形式。大禹治水神話是大禹神話中最重要的內容,它反映了我國早期人類對待自然災害的方式。

從洪水的起源開始,洪水是兩位神祇(共工和顓頊或共工和祝融)的鬥爭引發。洪水發生後,鯀偷盜了上帝的息壤,爲了使人民擺脫洪水,既是和洪水的鬥爭又是對上帝的抗爭。

一、發生洪水的原因

大禹治水的開始是從洪水開始的。禹時,發生了滔天的大洪水。洪水發生的原因並沒有說清楚,典籍中有以下數種猜測。第一是共工觸不周山引發了洪水。《山海經》和《荀子》記載了禹攻共工的神話,《大荒西經》曰:“有禹攻共工國山。”《成相》也寫到:“禹有功,抑下鴻,闢除民害逐共工。”

“大禹治水”故事中,洪水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相關人物有哪些?

1.首領傳說

大概是因爲有禹攻共工神話,因而將大禹治水和共工觸不周山兩個互相獨立的神話結合起來。到了漢代的《淮南子》《論衡》中,直接指出大禹驅逐共工是因爲共工觸不周山引發洪水。

古人認爲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繩子繫着,共工觸不周山後柱子倒塌、繩索斷裂,江河湖泊的水蔓延開來,上天降下洪水懲罰下民。表面上看來似乎與西方“挪亞方舟”神話的洪水起因相似,但仔細分析其實是不同的,帶着濃厚的“天命觀”的色彩。

舜謙稱天帝爲降洪水是爲了警醒自己,這與《尚書》所宣揚的民本思想是一致的,人間的君主直接受命於天,起着溝通上天和下民的媒介作用。因此,人間的君王是要有德行的,如果不能治理好下民,就會受到懲罰。

2.現代分析

自然災害引發洪水,《莊子·秋水》曰:“禹之時,十年九潦”,說是禹在位時期經常下雨,《淮南子·齊俗訓》“禹之時,天下大雨”,似乎是說降雨導致的洪澇災害無法排出,久而久之成了水患。但清代王念孫說:“‘天下大雨’,雨本做水,此後人妄改之也。”

“大禹治水”故事中,洪水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相關人物有哪些? 第2張

又舉《要略》“禹之時,天下大水”爲例證。神話起源於人類基於現實世界的想象,而非現實情況的真實表達。下雨引發洪水的說法,是在人類逐步認識自身生存環境過程中,對大禹神話的科學合理解釋。

對洪水的記載,《詩經》只有寥寥兩句“洪水茫茫”和“豐水東注”,“茫茫”二字形容水勢的浩大無邊。其後對洪水的記載愈加詳細,首先就在於洪水的規模在後代典籍中是不斷擴大的,其次,洪水浩大,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

因此《天問》問到:“洪泉極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由此可見水勢之浩大凶猛。持續時間無論是五年、八年、十年還是十三年,雖然具體的時間我們無從得知,但持續時間長久是非常肯定的。今天已經無法想象這種波濤洶涌的大洪水。

二、相關人物

1. 發佈治水命令者

天燹公盨銘文開頭第一句“天命禹”交代了大禹治水任務的來源,是上天賦予了大禹這樣的使命。“天”在《說文解字》中釋爲:“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

“大禹治水”故事中,洪水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相關人物有哪些? 第3張

“天”,又稱“皇天上帝”、“昊天”、“天帝”,西周時期“天”的觀念,是至上的神,有發號施令的權力,能夠賞善罰惡。他們多宣揚天命觀,典籍中多記載的“天命……”,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君權神授的王權觀念是一種神話思維的派生模式。“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唯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尚書·召誥》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起着溝通上天和下民的是民間的君王,封建帝王多行“祭天”之禮,“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

殷商人們對上天充滿敬畏的“天命觀”和“天民”意識帶有原始宗教性,周代人的政治原則“敬德保民,以德配天”,這就要求君王不僅要有德,而且要充分尊重民意。

周代人心中的天命觀念是伴隨着西周建立商代滅亡而被創造出來的,新的思維替代舊有傳統,天命思想不僅支配着周代人的政治意識形態,而且奠定了中華文明發展的基礎

從天命、天德的內在意識形態領域到制禮作樂的外在表現形式,無一不是宣揚自己統治政權的合理性和新王朝的合法性。相比於商代君王的荒淫無度,周天子是有德之人,而這“德”不是自身的修行而是上天賦予的。

《大雅·文王》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就是說的這一點。《尚書·蔡仲之命》雲:“皇天無親,唯德是輔”,上天只幫助有德之人,又在時時鞭策統治者要以德行治理國家。其後更是成爲儒家乃至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的淵源,德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只是現在的德觀念與西周有很大不同,被抽象爲道德,與天命的關係越來越遠。

“大禹治水”故事中,洪水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相關人物有哪些? 第4張

大禹傳說化的過程中,治水命令的發佈者的角色也是不斷變化的,神話意味愈加模糊,上帝不復存在,從天帝轉變爲堯或者是舜。《堯典》《孟子》說堯在位時期發生大洪水,鯀爲諸侯,四嶽舉薦鯀治水,治水九年沒有成功。

《論衡》《漢書》《帝王世紀》等都言堯讓大禹去治水,“堯命以爲司空。繼鯀治水。”《述異記》說:“堯使鯀治洪水”。《十洲記》說:“舜命禹疏川奠嶽。”既然治水命令是人發出的,那麼殺死鯀的自然也變成了人,《昭公七年》說:“堯殛鯀於羽山。”《呂氏春秋》又說是舜殛鯀在羽山。

2. 治理洪水者

社主大禹神話中,先於洪水而存在的禹作爲治理洪水者,是貫穿整個神話的核心人物。從銘文“天命禹”可以看出,禹是上天派來的一位能夠治理水土“主名水土”的神。

上博簡《子羔》篇還提出禹爲天帝之子還是人子的疑問,假託於孔子說他是天帝之子,並講述了他的降生神話,這時的禹還是一位神,與顓頊、黃帝等人都沒有關係。禹的神職爲社神,在《大戴禮記·五帝德》《史記》等都稱大禹爲神主。

《論語》中“哀公問社於宰我”,《古論語》“社”作“主”,即“哀公問主於宰我”,“主”解爲“社主”。禹爲社神由此可知。《禮記·郊特牲》:“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可見,禹因治水成爲山川之主,因此稱爲社主。

神話與傳說的區別就在於神話是神的行事,而傳說是文化英雄的行事。但大禹神話並沒有完全變成傳說,典籍神話和歷史傳說常常混雜在一起,時而說禹爲君主,時而說禹爲社神。

“大禹治水”故事中,洪水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相關人物有哪些? 第5張

禹,《帝王世紀》說因被封爲夏伯,又稱伯禹;天下宗之,所以又稱大禹。如《論語》中孔子稱讚禹道“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大禹神話的傳說化應該是從禹的身份演變開始的。《尚書》認爲禹是瞬時的官員,通過禪讓制繼承王位,是人間聖王。《舜典》說:“伯禹作司空。”

根據《禮記》的記載,司空這個官職的職能“執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澤,時四時,量地遠近,興事任力。”諸子學說還多涉及到大禹的品行和人格特點,“人王”的形象越來越清晰,神的形象被削弱。

禹的形象大禹的形象和我國神話中的衆神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等是一樣的,“蛇麪人身,牛首虎鼻”這種形象不是常人,《列子·黃帝》說“有大聖之德”。

除了大禹,神話人物多爲半人半獸之形,如女媧“蛇麪人身”,西王母“豹尾虎齒”等等。《山海經》記載伏羲“蛇身人首”,神農“人身牛首”,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屍子》則說禹的形象是脖子很長,鳥的嘴,“禹長頸鳥喙,面貌亦惡矣,天下從而賢之者,好學也。”

隨着讖緯的興起,大禹的形象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人有“聖人異相”之說,禹在神話中是治水的英雄,在歷史上是可與堯舜比擬的以德治國的君王,理所當然被認爲是聖人,也應該有不同於正常人的相貌。王充認爲從人的骨骼、形體、相貌等能反映出人的命與性,《論衡·骨相篇》:“人命稟於天,則有表候於體。”

“大禹治水”故事中,洪水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相關人物有哪些? 第6張

又說黃帝面部像龍,顓頊頭上有角,帝嚳牙齒連在一起,堯眉眉毛有八色,舜眼睛有兩個瞳仁,禹耳有三個洞,湯胳膊兩個肘,文王四個乳房,武王眼睛高到頭頂能看到太陽,周公駝背,皋陶嘴像馬口,孔子圩頂,舉出十二個聖人的不同尋常的樣貌以體現其不凡。

《荀子》說:“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淮南子·修務訓》雲:“禹耳參漏,是謂大通。”高誘注:“參,三;漏,穴也。”

結語

禹正因“以民爲本”的德行被人化爲賢良的君主。中國古代神話同時反映了強烈的人本精神,尊重與愛護人民,最重要的表現即是珍視人民的生命,《山海經》中“不死國”、“不死民”、“不死之藥”的神話,這都是人們對於生命的渴望和嚮往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