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劉伯溫千里尋真龍天子的故事是怎麼回事?正史是如何記載的?

劉伯溫千里尋真龍天子的故事是怎麼回事?正史是如何記載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功臣,是一位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謀臣。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英明雄主橫空出世,曠世奇才銜命出山,歷史中從來不缺這樣的傳奇,在這些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的傳奇中,最讓世人津津樂道的要屬劉邦遇張良,劉備訪諸葛,朱元璋攬劉基。

一代有一代的歷史神韻,劉邦遇張良,一見如故,春秋美談;劉備訪諸葛,三顧茅廬,千古佳話,世人皆知;而比起前兩對君臣之遇,朱元璋攬劉基留存下來的談資最多,尤其在民間,數百年間不知演繹出了多少讓人歎爲觀止的神奇故事。

其中,最精彩的當屬劉伯溫千里尋訪真龍天子的故事。

劉伯溫千里尋真龍天子的故事是怎麼回事?正史是如何記載的?

據明人王文祿在《龍興慈記》記載——一日,劉基劉伯溫和幾個好友在杭州西湖上喝酒,忽然東南天空上出現了五色祥雲,劉伯溫觀這祥雲,帶着幾分醉意對身邊的好友說,這是天子之氣!十年之後,我要去輔佐這位真龍天子。

當時的天下尚屬元朝,劉伯溫一席話大有圖謀不軌之心,幾位好友聽了害怕受到牽連,紛紛離席而去。

但劉伯溫心意已決,此後不久他佯裝成算命先生,遊走在大江南北,江湖之間,矢志不渝地追尋着他心目中的真龍天子。

當時的東南之地有一名士王冕,似有天子氣象,劉伯溫決定前去拜訪,一探究竟。

見面之後,劉伯溫邀王冕到竹林一敘,就在兩人竹林間漫步時,林中突然燃響了爆竹,王冕經這突然一擾,竟嚇得手足無措。

林中爆竹是劉伯溫的有意安排,意在窺探王冕的膽色氣魄,今見所謂的名士竟如此膽怯,劉伯溫料定此人徒有虛名,不值一提,於是告辭而去,繼續尋訪。

不久,劉伯溫尋訪到海昌,又尋見一名士賈銘。登門造訪時,劉伯溫發現賈銘宅邸窗明几淨,異常整潔,於是靈機一定,又想出一個窺探辦法。

當着賈銘的面,劉伯溫故意在廳堂中吐了一口痰。賈銘見到這一幕,連忙命人來擦拭,臉色異常難看。

劉伯溫看到這裏,心中自然又有了分曉,府邸再好乃身外之物,胸懷大志之人怎能爲此所累。此名士量小,難成大器,還是就此作罷吧。

屢屢尋而不得後,劉伯溫來到了臨淮一帶。

這一來不得了,但見臨淮一帶人人皆有英雄豪傑的氣概,即便是市井中的屠夫,舉手投足間也是氣魄豪邁,大刀闊斧。劉伯溫去買肉,故意嫌給的分量少,想再添一塊,屠夫二話不說,一斧頭剁下去,直接就扔了過來。

看出此地臥虎藏龍後,劉伯溫留下來給所遇之人算命,這一算更加的不得了,區區之地,居然是王侯將相紮起了堆。

劉伯溫大呼,天子必在此地,不然哪來這麼多的從龍之人呢?

在臨淮一帶,劉伯溫苦等真龍天子,最後與洪武皇帝朱元璋亂世相遇——

劉伯溫千里尋真龍天子的故事是怎麼回事?正史是如何記載的? 第2張

如此這般的傳說,民間還流傳許多,如果深究起來,無一例外,都是荒誕不經的。明代史學家王世貞就說,劉基遊西湖時,應當是剛從江浙儒學提舉任上辭職,雖說劉基後來又復出做過元朝的官,但一直都在浙江一帶,足跡從未到過濠州、蘇州等地,哪來的四處尋訪真龍天子。

這些傳說之所以在民間廣爲流傳,概因兩點,一是劉伯溫在民間早已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人,老百姓樂於去傳揚神人蔘透天命的傳奇故事;二是民間老百姓認爲朱元璋推翻元朝,得國最正,讓劉伯溫這樣的神人提前十年來尋訪真龍,可以滿足民間百姓的帝王崇拜心理。

當然,朱元璋本人的天命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歷代帝王之中,起於草莽的朱元璋最具霸道的天命心理,“明主出而天下定”,很早,朱元璋就認定了自己乃定鼎天下的明主。

我命是天,這比“我命由我不由天”霸氣多了。

在真實的歷史中,朱元璋攬劉基,也鮮明地呈現了這一點,論起精彩程度,同樣不遜於三國時代的三顧茅廬——

朱元璋自從脫離郭子興,獨立向南發展後,未行百里就有了一定的帝王氣象,他深深地知道招攬天下英才的重要性,而亂世中想有所作爲的憋屈英才們也被他這一點深深地吸引住了。

但劉基劉伯溫卻是個例外。

劉伯溫千里尋真龍天子的故事是怎麼回事?正史是如何記載的? 第3張

劉伯溫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青田南田人,比朱元璋大十七歲,有人說劉伯溫的遠祖是豐沛人,“青田劉氏漢諸孫”,與漢高祖劉邦還有一些干係。

劉伯溫自幼聰穎好學,天資過人,十四歲時到處州府學讀書,從《春秋經》入手,博通儒家經典。

十七歲時,劉伯溫來到石門書院讀書,師從當時的天下名士鄭復初。石門書院很不一般,它始建於唐天寶三年,位於青田縣西七十里的石門山麓,乃當時的道教勝地——石門洞天。

在這一玄奇之地修行求學,讓劉伯溫成了日後的曠世奇人,《龍興慈記》中記載有這樣一則軼事——青田山中有靈異,劉伯溫每天面對大山,靜坐凝思。忽然有一天,青田山中忽然開了一道石門,劉伯溫走近一看,只見璧山寫着四個字:“山爲基開。”

得這四字指引,劉伯溫進入洞中,洞中的石牀上躺着一個道士,頭枕着一部書。劉伯溫走過去一看,原來道士頭枕的是一部奇謀兵書。道士見劉伯溫注意到了這部書,開口而言,明日能之,吾當授汝。

一日背下一部書,對劉伯溫而言輕而易舉。

第二天,道士信守諾言,將奇謀兵法全部傳授給了劉伯溫。

此軼事有效仿張良遇黃石公的嫌疑,但劉伯溫有奇學卻也是事實,《明史·劉基傳》中有這樣的評價“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

精象緯之學就是能觀天象,只是當時以及後世之人將劉伯溫這一才學造詣無限放大,造成神罷了。

二十二歲時,劉伯溫參加鄉試,一舉高中。次年,劉伯溫進京參加會試,以三甲第二名得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

然而,元末政治黑暗,吏治腐敗,胸懷大志的劉伯溫在仕途上走的並不順利,多年沉浮下來,不是屢次遭貶,就是慘背黑鍋,心灰意冷之下,劉伯溫只好辭官而去,從此歸鄉隱居起來。

從劉伯溫人生的前五十年看,他的本質其實是一個不得志的儒家書生,而且身上還留存着曾經仕元的痕跡,這決定了在動盪亂世,他活的並不輕鬆,也很難選擇。

因爲,幾十年未施展開來的才學,能否當下亂世,這很難說,而儒家忠義的傳統觀念更像腳鐐一樣禁錮着他,也禁錮着別人對他的看法。

劉伯溫千里尋真龍天子的故事是怎麼回事?正史是如何記載的? 第4張

幸運的是,朱元璋很看好這位浙東名士,在與李善長談話時,他就曾打過一個比方,李善長乃他的蕭何,徐達乃他的韓信,而張良的人選,他是意屬劉伯溫的。

但對於劉伯溫身上留存的舊朝痕跡,朱元璋還是有所看法的,只是天下未定,急需用人,這一點暫時被他隱去了而已,但即便如此,在招攬劉伯溫時,朱元璋的姿態還是很微妙的,遠非千古佳話那麼美好。

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朱元璋所部攻克處州,緊接着,朱元璋就命部下總制孫炎去招致劉伯溫。注意,正史記載這一事時,用的是“招致”二字,而不是聘請,更沒有三顧茅廬之類。

說白了,朱元璋就是命令孫炎去把劉伯溫弄來爲自己效命。

此事之所以精彩,恰恰在這裏,朱元璋這邊似乎已經有了真命天子的架勢,對劉伯溫並沒有太多的尊重;而劉伯溫那邊呢,畢竟是儒學名士,即便是在君王座下,那也是要一份尊嚴的。

然而豪情真君子,能化一切俗塵事。

朱元璋與劉伯溫,君臣相遇能成美談,要感謝孫炎,一個真正的豪情真君子。

孫炎是句容人,按朱元璋的祖籍說,可認爲是朱元璋的老鄉。此人面黑如鐵,瘸一條腿,自負有經國之才,喜好豪情賦詩,尤善於雄辯。

史書上說他:“下筆一掃,百紙立盡。辭彩爛然,驚動江東。”

早在朱元璋攻佔集慶時,孫炎就曾向朱元璋進諫“延攬智能士,以圖大業。”

在處州總制任上,孫炎仁而不武,將這一方之地經營的很有仁義氣象。

按說,這樣的一位仁義君子主動登門來送橄欖枝,劉伯溫應該禮遇對方纔是,但一因儒家的氣節,仕元之後恥爲他人用,二因亂世不願冒然而行,劉伯溫竟然一口回絕了孫炎。

面對劉伯溫的拒絕,孫炎沒有生氣,相反有些敬重對方,於是乎,很快他又再次登門造訪來了。

這一次,劉伯溫挺絕,明面上他沒有直接拒絕孫炎,而是送了對方一把祖傳的寶劍。

劉伯溫的這個舉動很夠品呀!寶劍贈英雄,這說明他有意視孫炎爲朋友,但與此同時,他通過這把寶劍又隱約地告訴對方,我把你當朋友,如果你再逼迫我,徑直可以用這把寶劍殺了我。

結果,的反應更漂亮。

他不是簡單地拒絕,而是在拒絕時說了一句話:“劍當獻之天子,斬不順命者,我人臣,不敢私用。”

很明顯,孫炎讀懂了劉伯溫贈劍的含義,並在此基礎上把劉伯溫將的死死的——老兄視我爲朋友,我十分榮幸,但如此貴重的禮物,我實在不敢當,你應該獻給真龍天子。有一點我需要提醒你,天子手中劍,能斬不順命者,我是你的朋友,當然不會對你不利,但真龍天子若要殺你,你連冤字都無法說出口。

有誠意,有殺機,真是滴水不漏,寒氣逼人啊。

站在孫炎的角度,與劉伯溫鬥智鬥勇不是目的,維繫朱元璋帝王尊嚴,叫劉伯溫心悅誠服纔是目的,因此,在說出這一句話之後,他又拿出君子之道,給劉伯溫寫了一封信,贈了一首《寶劍歌》。

在長信中,孫炎縱論天下,向劉伯溫言明瞭一點,天命獨鍾於朱元璋,朱元璋必得天下,請老兄務必識得天下大勢。

《寶劍歌》則用詩意的雄辯之辭,爲劉伯溫描繪了一幅君臣相輔相成的壯美畫卷——

寶劍光耿耿,佩之可以當一龍。······青田劉郎漢諸孫,傳家惟有此物存。······我逢龍精不敢彈,正氣直貫青天寒。還君持之獻明主,若歲大旱爲霖雨。

孫炎的這一言、一信、一首《寶劍歌》最終打動了劉伯溫,他決定登門拜訪再會一會這位豪俠君子。

然而,殘酷的現實從來不是擺設,決定這麼做的時候,劉伯溫徘徊許久,想去又有些害怕去,害怕去又不得不去。

進一步有時候也是海闊天空。

最終,劉伯溫還是去了,與孫炎一席長談下來,劉伯溫感慨萬千,他對孫炎說:“基始自以爲勝公,觀公論議如此,基何敢望也。”

這話的意思是說,原本我以爲比你強,但聽了你的高論,我哪裏敢跟你比。

言下之意,朱元璋手下看來真是豪傑如雲啊,看來只能恭敬不如從命了。

至正二十年三月,終被豪俠君子、未來帝王征服了的劉伯溫,與另三位浙東名士宋濂、章溢、葉琛到達應天。

之後十幾年,這一對君臣,波瀾壯闊,滄桑不已。

真實的歷史,有時候比傳說更激盪人心,也更讓人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