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大唐盛世無比輝煌,唐人是怎麼過春節的?

大唐盛世無比輝煌,唐人是怎麼過春節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大唐盛世無比輝煌,那麼唐人是怎麼過春節的呢?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一、唐代的社會發展狀況

唐承隋制,混亂的南北朝時代被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所取代,中國古代文明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在唐代達到前無古人的發展高度。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兩個盛世的到來更是將大唐文明推向時代頂峯,成爲在世界上都盛極一時的強大帝國。都長安彙集各方商賈與奇人異士,盛唐文明海納百川,集各種民族文化於一身,絢麗多彩。在這種時代之下,作爲中國傳統文化代表的春節,也迎來了其發展的新高度,習俗豐富多彩。

二、唐代春節習俗

大唐盛世無比輝煌,唐人是怎麼過春節的?

習俗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折射出文明的發展狀況。唐代是中國文明的盛世時期,其春節習俗亦帶有其自身社會發展的烙印。窺豹一斑,透過唐代的春節習俗,我們可以更好的瞭解唐代社會的發展特徵。

唐代春節最爲重要的一項活動便是除夕當天的儺戲。儺戲自上古先秦時期便是中國人民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先秦直至漢魏時期,儺的宗教意味濃厚,反映了人們在生產力不發達時期的對宗教鬼神的崇拜。

但在唐朝,雖然儺的儀式仍然是繼承北魏時期,但其宗教意味卻隨着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而淡薄起來。民俗性娛樂性逐漸佔據上風,原先莊嚴神祕的儀式中摻雜進了許多輕鬆愉快的元素。帶有巫術意味的行動被美麗動人的舞蹈動作所取代,原先枯燥無味的宗教吟唱被富有激情的唱誦所取代,儺成爲了官民同樂的重要娛樂活動。

在《新唐書·禮樂志》中便記載了儺戲的情景,要先挑選一些十二歲以上、十六歲以下的少年帶上面具,穿上特製的衣服,以二十四人爲一組、六人一列的排開,由一位被稱爲“方相氏”的人主持,安排“唱帥”負責領唱,還有數十人以十人爲一組負責擊鼓,此外還有“太卜令”、“巫師”等人負責驅鬼。整個過程場面十分雄偉壯觀,反映了人們對春節的重視程度以及社會文明發展的高峯狀態。

除卻儺戲之外,唐代春節的另一項重要習俗爲守夜,這一項習俗也一直傳承至今。據史料記載,唐代宮廷守夜時,要整夜燃燒檀香篝火,皇帝一般大擺宴席,邀請皇親國戚與朝中重臣參加,文人要賦詩唱和,十分歡快。李商隱在《隋宮守歲》一詩中寫道:“沈香甲煎爲庭燎,玉液瓊漿作壽杯。遙望露盤疑是月,遠聞鼉鼓驚欲雷。”雖寫隋代,但唐代也是如此,宮中守歲時的歌舞昇平景象反映了大唐盛世的狀況。

而在尋常百姓家中,守歲也是一項重要活動。除夕之夜,家人團聚,歡歌笑語,共迎新春,唐代詩歌文化繁榮昌盛,詩歌中的記載爲我們後人提供了衆多反映唐代社會的史料資源,孟浩然便在《歲除夜有懷》一詩中寫道“守歲家家應末臥”,反映了平民百姓家的守歲習俗。

到了子夜時刻,人們要放鞭炮,以祛除惡鬼,此外儲光羲的《秦中守歲》:“闔門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則描繪了當時人們在除夕之夜要在家中點燭燃火的習俗。此外例如立門神、貼春聯、壓歲錢、掛年畫等習俗亦是唐代春節的重要習俗並一直持續到今日,而朝正等習俗則因爲封建社會的滅亡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大唐盛世無比輝煌,唐人是怎麼過春節的? 第2張

凡傳承數千年而至今薪火未絕者,唯我中華文明舉世無雙。唐代的春節習俗中有很多一直持續到了現在。例如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等,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正如前文提到的習俗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折射出文明的發展狀況。

唐代社會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在世界範圍都首屈一指,其春節習俗豐富多彩,既有宗教意味亦有娛樂民俗趣味且前者愈發淡薄,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已經使習俗中的崇拜鬼神的宗教色彩逐漸消退,而這一點在之後的宋代文明中體現的更加明顯。在倡導民族文化復興的今天,大唐盛世折射出的中華文明的海納百川的氣魄值得我們學習,更反映了我們對未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