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安史起義軍最開始有多少人馬?

安史起義軍最開始有多少人馬?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起義軍最開始有多少人馬?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安史起義軍在平定叛亂中的變動,就是戰爭中兩國謀略的最直觀體現。

安史起義初期的軍隊

在大唐叛亂之前,整個國家的兵力達到了574千人。

安史起義軍最開始有多少人馬?

再說了,安祿山又是閒役使,又是隴右軍的牧羊,所以他才能將所有的好馬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安祿山能有這樣的實力,說明唐玄宗的膽子很小。

更何況,安思順和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的舅舅就是安祿山的後爹)和安祿山有血緣上的淵源。

還好,安思順忠心於大唐,不然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可以說,唐玄宗的魯莽,才導致了安史之變!

力量的對比1:大唐,以長城爲代價。

安史之變時,安史叛亂的人數比大唐的軍隊要少得多。

但是,因爲大唐出其不意,大部分邊兵都在邊陲,無法集結,加上安史叛亂蓄謀已久,力量又十分凝聚,所以安史起義者很快就佔領了開封和洛陽,佔領了一大片區域。

高仙芝和封常清雖然戰敗,但是他們都是久經世事的人,憑藉着潼關,擋住了叛亂的進攻,爲大唐的大軍贏得了更多的機會。

一時間,雙方陷入了膠着狀態。

到了這一步,叛亂分子一直在努力擴充自己的軍隊,但收效甚微。

河北是安史叛亂的大本營。

但是,起義發生後,顏真卿和顏杲卿兩位兄長髮動了起義,河北各地的團結兵、義勇紛紛響應唐軍,對抗叛逆

而反叛勢力從陳留等地調來的當地軍隊,人數超過十萬,但由於張巡的牽制,於雍丘連連受挫,未能起到應有的戰略效果。

但是大唐的兵力卻並沒有因此而增長多少。

可以說,到了目前爲止,兩軍的實力差距並不大,實力差距依然是邊軍的天下。

安史起義軍最開始有多少人馬? 第2張

僅潼關就集結了二十萬兵馬,另外還有郭子儀和李光弼等人,在安史起義軍的後方,向河北發起進攻。

大唐若是能夠按部就班的前進,那麼這場叛亂就會取得巨大的成功。

但唐玄宗卻不顧自己的安危,下令哥舒翰帶着二十萬唐軍攻打長城。

最終,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長安失守,局勢頓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權力的反差2:錯過了一個好時機的反叛

長安失守,給了大唐最大的麻煩,也給了安史起義者一個絕好的時機。

首先是郭子儀在長安失守之後返回救靈武的時候,李光弼孤立無援,只能退回太原,而河北對大唐的忠誠勢力也被剿滅,河北成了叛亂的穩定基地

後來大唐王朝和中原和河北之間的聯繫被切斷,很多地方都已經向叛亂分子投降,河南境內,只有張巡仍堅守在這裏。

而大唐的內亂,也在不斷的改變着。

李亨在靈武登基,李璘想要瓜分江南,大唐朝廷因爲內亂,暫時沒有辦法對付叛亂。

這個時候,反抗者不僅可以將勝利的成果,發動更多的兵力,還可以乘勝追擊,徹底扭轉戰局。

不過,安史起義者雖然雄才大略,卻非開明之主。

反叛勢力佔據大片土地之後,並沒有“入主中原”的打算,而是將所有的資源都轉移到了范陽城的後方,也沒有采取什麼安撫民心的措施。

到了這一步,叛軍的兵力已經擴張到了十多萬,光是尹子奇的兵力,就超過了十萬。

最要命的是,叛亂中也有大麻煩,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殺死,導致了叛亂的分裂。

而大唐這邊,實力也在不斷的提升。

安西一帶,邊軍漸漸向靈武彙集,而大唐則成爲一支實力雄厚的野戰軍。

而回鶻方面,也派出了大量的軍隊,這些精銳的回鶻鐵騎,讓他們在鐵騎上佔據了絕對的上風。

大唐在內陸建立節度使,節度使也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擴充軍隊,使得唐軍在軍事上佔據了絕對的上風。

而現在,大唐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機會。

之後,大唐又奪回了長安和洛陽,投入了幾十萬大軍,遠遠超出了叛亂。

在奪回長安和洛陽之後,大唐度過了最困難的時代。

力量差距3:反抗者失去了反敗爲勝的機會

自那以後,兩國都有幾次失誤。

後來史思明在莽山大捷,打敗了唐軍,攻下了洛陽。

現在史思明出征,大唐的忠誠再次岌岌可危!

但是,叛亂叛亂,史思明被他的兒子殺死,讓叛亂分子失去了反擊的可能。

接着,反抗者的大權就落在了石朝毅的身上。

史朝義上任時,反抗者的勢力似乎還很強勁。

史朝義在洛陽,率領十多萬大軍,河南和河北,還有幾百萬的兵馬,河北的河朔三鎮,足以讓大唐吃盡苦頭。

史朝義想要藉助外力,壯大自己的勢力。

那時候,唐肅宗病逝,史朝義派出信使,向紇可汗求情:“大唐皇帝已經去世,國家沒有了皇帝,天下大亂。”還不快去我紇軍府的寶庫裏,好好賺一筆!

因爲對大唐的財富垂涎三尺,她決定出兵南方。

但是大唐方面,卻是做出了反應,派出了一名使節,前往回鶻,尋求支援。

最終,因爲唐代宗和僕固懷恩和回紇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所以回鶻最終還是傾向大唐。

於是,史朝義在國外的爭奪中落敗。

大軍潰敗

唐軍在回鶻的幫助下,發動了一場戰略性的攻勢。

史朝義調兵遣將,準備迎戰。

洛陽之役,史朝義率領十萬大軍出城作戰,最終,北沙六軍六萬,俘虜兩萬,死傷無數。

史朝義的殘餘部隊,與衛州的四十萬大軍匯合,與唐軍周旋,大獲全勝。

史朝義麾下最忠誠的勢力,在這場戰鬥中,幾乎全軍覆沒。

釜底抽薪、瓦解

大唐立即對史朝義下了狠手。

大唐方面宣佈:凡是被逼迫加入叛亂的,或者曾經加入過叛亂的軍隊,一律從輕發落!

這簡直就是一勞永逸!

薛嵩以相、衛、豐、邢四州爲臣,張忠志以趙、恆、深、定、易五州爲臣。

大唐不僅任命了他們,而且還“超予封賞”。

史朝義麾下,大部分都是安祿山的老部下

安祿山之死,歸順他的子嗣,安祿山之子之死,歸順於史思明,倒也合情合理,但史思明之子···卻是完全沒有理由的。

沒過多久,田承嗣就和史朝義打了個招呼,讓史朝義親自出馬去幽州救援莫州。史朝義帶着五千騎兵,從莫州出發,田承嗣向大唐臣服。

史朝義向南而去,卻被唐軍追得潰不成軍,只得向范陽逃去。

范陽,纔是這次叛亂的大本營。

不過,李懷仙,卻是在大唐投降了。

史朝義來到范陽,李懷仙不僅拒絕他進城,反而出兵進攻。

史朝義的手下,也都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不願意跟着史朝義,分道揚鑣。

史朝義只得帶着百餘名騎兵向廣陽進發,但被城衛兵擋在門外。

史朝義無可奈何,只得向西逃亡,想要投靠契丹。

到了溫泉閘,李懷仙的人趕到,史朝義絕望之下,在樹林裏自盡。

在這場戰爭中,兩國都犯了不少錯誤。

安史的叛亂,佔據了整個大陸的三成兵力,然後謀逆,這是大唐的錯誤。

後來安祿山、史思明等人被殺害,史朝義的威望和指揮能力不足。

於是,史朝義明面上是疆土遼闊,兵強馬壯,但在他所率領的大軍遭遇重創之後,諸將都歸順了唐國,而史朝義則率領百餘名部屬在他的據點周圍轉悠,但無一名將軍敢於接納他。

而大唐則是因爲戰術上的諸多錯誤,幾次主動的摧毀了長城,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