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十六國時期的私學教育是怎麼一回事?

十六國時期的私學教育是怎麼一回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六國時期的私學教育是怎麼一回事?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十六國北朝的私保持着旺盛的發展態勢,保護因動亂受到破壞的教育。

許多耆老碩儒開門辦學,不僅備受士人推崇,也爲統治者所器重,他們培養的學生也大都加以重用。所有這些都決定了私學,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特殊地位,私學已不再是官學的附庸,而是逐漸上升到很重要的地位,承擔起了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使命,成爲當時學術和教育的中心。在官學不興的情況下社會教育得以發展,主要得力於私學。

十六國北朝的私學大師,大多是在中原動盪之時爲逃避戰亂,隱居山林,潛心學術的,不重功利,甘於清貧,絕意仕途,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聚徒講學者不乏其人。

私學大師以講學授徒爲己任,爲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也爲學術的綿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續脈。我們應該注意到十六國北朝與兩漢的差別,兩漢私學雖發達,但士人往往把通經作爲政治的敲門磚,那時通經是仕進的正途,學習儒家經典成爲社會的急需,因此私學家的社會地位很高。

十六國北朝時期胡族入主中原,漢人受到歧視,再加上門閥地主階級的排斥,士人的社會地位低落,通經僅是文人的精神追求,但他們仍矢志不渝地致力於私學教育,其精神實在令人佩服。

私學學生大部分來自寒門珍惜學習機會,他們對社會的貢獻也是很大

私學學生大部分來自寒門,他們都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正因爲如此,許多私學學生不顧生活的艱難和環境的惡劣,充分發揮了懸樑刺股的刻苦精神。

他們的行爲深深地影響、感化着社會,這種不爲名利、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對當時的社會道德風範起了不可低估的熏習作用,與門閥士族荒淫無恥糜爛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十六國時期的私學教育是怎麼一回事?

像北魏尚書左僕射元贊,平原太守司馬真安,著作郎程靈虯都出自私學家常爽的門下。出身於武家之學的於瑾,自幼受家風影響,受到太祖和孝閔帝的重視,進封爲燕國公,邑萬戶。甚至許多私學大師和出自私學中的優秀人才,因私學而出名入仕,被統治者重用。

北朝私學家樂遜於武成元年陳時宜十四條,其五條切於政要。宋繇也是著名的學者,深得蒙遜的重視,沮渠蒙遜攻克西涼酒泉後喜不自勝:“孤不喜克李歆,欣得宋繇耳”。

私學爲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當時的許多名師碩儒,大多都是在私學中成長起來的,這些名師碩儒不僅參與政治活動,而且作爲文化的重要載體,把學術文化帶到了廣闊的領域,促進了文化教育的下移和普及。

隨着選舉考試之法的逐漸完善,受中正薦舉已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

同時兩漢的察舉制也在適用,但此時的察舉制,只能作爲九品中正制的附庸而存在,並受其影響和制約,對於秀才和孝廉的考察也主要看門第和聲望,不太注重實際才能。

面對裏外的壓力,太和年間,高祖詔李衝、李彪、韓顯宗等諸官圍繞此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並指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危害,認爲門第不應該成爲選才的主要標準,呼籲用人不拘一格。

這場關於如何擇人的大爭論,代表了大批士人特別是寒士,強烈要求變革選舉制的呼聲,反映了私學人才的大量涌現,和下層寒士地位的上升。對於這種批評意見皇帝也不能置若罔聞,太和十六年孝文帝親自對官員進行考覈,考試不理想者不予受官,有時甚至以公開考試的辦法招聘某些職務。

北魏後期,隨着選舉考試之法的逐漸完善,受中正薦舉已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士族子弟如果完全不學無術,想平流進取混過考試已經不是那麼容易了。

結尾:科舉考試選官制度,是古代選舉制度的一大變革

由此可以看出,在北朝後期,隨着私學隊伍的不斷壯大,和文化教育面的擴大,平民人才不斷涌現,許多政權的統治者對選官制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以考試優劣和才能高低授官的現象已經出現,選士制度正朝着以考試爲核心的制度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