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如果安祿山當初沒有造反 最後其他節度使會不會動手

如果安祿山當初沒有造反 最後其他節度使會不會動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唐代安祿山,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唐歷史上安祿山之亂影響深遠,如果沒有他造反,其他節度使會嗎?

歷史上唐代如果沒有安祿山的反叛也會有其他人的反叛,因爲節度使這個制度所造成的後果。唐代地方的節度使權力是非常集中的,手中握有兵權、財權、行政權,這是非常容易造成地方割據勢力產生的,就是權力太集中了,而朝廷想要對其進行干預是非常難的一件事。因爲他們手誤重兵並不害怕朝廷的大軍,唐代的的節度使基本都帶邊境地區,他們駐守邊境手握重兵且長期和邊境的少數民族大軍以及部落作戰,因而這些人的大軍是久經沙場非常有戰鬥經驗的一支強軍。而朝廷所控制的大軍大多的都是禁衛軍,他們長期處在內地,雖然也訓練裝備也精良,但是和經常處於戰爭中的邊境節度使的大軍相比還是差了太多。因而歷史上曾經幾次朝廷鎮壓地方節度使的戰爭都以失敗告終。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如果安祿山當初沒有造反 最後其他節度使會不會動手

唐代節度使的情況

所謂的節度使,是從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 。之所以稱之爲節度使,是因爲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而得名。它起源於於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北周及隋代時改稱總管,唐初稱都督。

唐代貞觀以後,內地都督府大多被朝廷罷免,只有在邊境等軍事活動頻繁的地區還有保存,以統州、縣、守衛防禦。在唐代鎮戍是經常性的防禦據點,比較分散,兵力單弱,故每遇戰事發生,必須由朝廷派遣行軍總管統率出征或備禦。規模較大的戰役,又設置行軍元帥或行軍大總管統領諸總管。唐代真正開始由短期向長期轉變的時候,最早是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賀拔延嗣爲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爲正式的官職。

根據古書資料《新唐書·百官志四》載:

“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持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驛則上聞。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將鳴珂金鉦鼓角居後,州縣齎印迎於道左。”

唐玄宗開元年間,朝廷在主要的邊疆地區設立了磧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范陽、平盧、劍南、嶺南十個節度使,這十個之中的范陽節度使是節度使中兵力最大的。並且此時的節度使多由胡人擔任,往往封郡王。朝廷任命節度使,要授予其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

如果安祿山當初沒有造反 最後其他節度使會不會動手 第2張

節度使制度都對唐代朝政的惡劣影響

唐代的節度使制度對於當時的朝廷集權來說影響是非常不利的,因爲這些邊境地區的節度使大多擁有巨大的權力,是真正控制地方的強人,但對於朝廷的命令大多是聽調不聽宣,因爲他們有這樣的資本,並不害怕朝廷的大軍。這樣就導致了唐代中後期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的局面。

另外這些邊境的節度使對於其他人來說也開了不好的頭,因爲其他人看到這些節度使即使半割據朝廷對其也沒有任何辦法,他們也自然有樣學樣,這使得唐代邊境地區的是個節度使基本都是各自爲政,對於朝廷的命令都是做表面功夫。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他們是絕對不會聽的。

最後唐代後期的節度使造成了朝廷控制力日趨下降,君臣關係逐漸緊張,皇帝對的地方的將領不再信任,而地方的節度使對朝廷也是陽奉陰違,朝廷的影響已經在地方几乎沒有存在感了,這種情況也爲後來節度使的叛亂滅唐起到了惡劣的開頭。

如果安祿山當初沒有造反 最後其他節度使會不會動手 第3張

綜上所述,在唐代即使沒有安祿山的造反,地方的節度使也會有其他人這麼幹,因爲手中握有巨大的權力,使得他們的野心和慾望膨脹,不利於朝廷的集權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