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戰國時期打仗動不動就是幾十萬 三國時期爲何十萬軍隊就是大陣仗了

戰國時期打仗動不動就是幾十萬 三國時期爲何十萬軍隊就是大陣仗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三國打仗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戰國時打仗動輒幾十萬大軍,爲何到了三國,十萬人已經是大陣仗了?

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平帝元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年,全國103個郡級行政單位登記的戶數爲1233萬戶,人口是5959.5萬人,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人口統計數據,也是目前史學界比較能夠接受的準確數字。

以此爲基礎,再綜合戰國時期的一些資料,可以推測戰國時期的人口應該在兩三千萬左右,也是目前史學界能夠接受的一個區間。

三國時期的人口多少,目前來說應該是沒有準確數據的,關於三國時期的人口推測也有很大爭議,最少的說法是三國時期人口下降到140萬,最多的說法是三國人口最多的時候,達到3800萬。

戰國時期打仗動不動就是幾十萬 三國時期爲何十萬軍隊就是大陣仗了

相差之多,讓人震驚,那麼三國時期到底有多少人口呢?

讓我去普查三國人口,我也沒有那個能耐,我只能根據一些權威的數據進行推測,靠不靠譜大家自行決定。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西漢末年經過王莽篡漢及農民起義影響,到光武帝建立東漢的時候,人口只剩下2100.78萬人,銳減人數到差不多隻剩三分之一。

東漢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進行的人口普查顯示,全國人口達到5648.69萬人,而經歷三國到西晉初期的時候,人口總數爲1616.39萬人。(這幾個數據截取自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

從東漢末年到三國並立期間,沒道理比西晉初年人口還多,因爲三國後期戰事已經趨緩,各地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休養生息。

在之前史學界中,根據《三國志》等史料推測出三國時期人口爲六七百萬人,而梁啓超在《中國史上人口之統計》認爲三國時期人口應該在767萬人,劉錚等人在編纂《人口統計學》時,認爲三國時期人口爲787萬人。

因此,三國時期八百萬人的說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行其道,有人認爲三國時期存在大量人口未列入戶口登記的緣故,如果全算上的話,全國人口可達1534萬人。

證明的結果是繁雜的,這不是本文要論證的重點,所以簡化推測,三國時期的人口大概區間應該是在一千萬左右浮動。

如此可以看出,三國時期的人口是遠遠不足戰國時期的,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爲戰亂引發的災荒瘟疫引發了人口大危機。

戰國時期打仗動不動就是幾十萬 三國時期爲何十萬軍隊就是大陣仗了 第2張

儘管三國時期的人口只有戰國時期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但是我們應該發現,三國時期戰役的規模卻遠遠不及戰國時期的規模,這也讓人感覺困惑。

比如長平之戰中,趙國動員大約45萬人,秦國實際上動員人數也在50萬人左右,雙方兵力加在一起,接近百萬。

我們再來看三國時期的戰爭規模,跟長平之戰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兒科,三國時期最具影響力的兩次戰役中,官渡之戰雙方兵力加一起大約13萬,赤壁之戰中參加兵力大約25萬人,只有長平之戰的四分之一。

實際上,戰國時期秦國在長平之戰中,調動兵力有50萬,但是在第二次伐楚戰爭中,卻調動了60萬人,這樣的兵力調動,在三國時期是無法想象的。

一般來說,人口基數的多少跟戰爭規模的大小是呈相關關係的,卻並不是絕對的關係,不是說人口基數越大,可以發動的戰爭規模就越大。

比如長平之戰中參戰雙方只有秦國和趙國,雙方人口不會超過一千萬(秦國300萬,趙國350萬),卻發動近百萬規模的大陣仗。

而在清代太平天國時期,人口規模已經達到四億,卻不可能爆發超過四千萬人口的戰爭,縱觀清代時期的戰爭,常備陸軍不過二百萬,真正能夠調動起來,能發動五十萬規模的戰爭基本已經到了極限。

如果按照長平之戰人口基數與投入兵力數掛鉤的話,三國時期可以發動戰爭規模,至少也應該是百萬以上。

所以說,人口銳減跟戰爭規模之間,影響是有限的。

戰國時期打仗動不動就是幾十萬 三國時期爲何十萬軍隊就是大陣仗了 第3張

導致三國時期或者後世戰爭規模不如戰國時期,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統計方法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不同兵制下,統計方法不同。

戰國時期實行的兵制大多是全民皆兵的策略,當時各國政府爲了爭霸,將土地和戰爭捆綁在一起,想擁有土地必須服兵役去打仗,因此,戰國時期一旦開戰,農民全部被調動起來上前線。

這一點在長平之戰中有着更充分的體現,當時秦昭王爲了支援白起,在河內郡給當地百姓加封爵位一級,並且徵調全國15歲以上的青年開赴長平,這些人,包括運糧的人都是被算到大軍人數中的。

也就是說,全民皆兵的政策使得戰國時期的規模,想要發動多大的規模,取決於該國擁有多少男性人口,也算是義務徵兵制的一種。

這一制度在西漢時期也有一定延續,西漢時期年滿23歲男子,都必須要充當兩年常備兵的義務,這也是爲何漢武帝能夠發動大規模對匈奴的戰爭。

等到劉秀建立東漢後,爲了削弱地方武備,弱化徵兵制度,地方上的軍事實力漸弱,相反豪強爲了守護農莊,開始組建私軍,從農民中抽調強壯的人專門維護治安,被稱爲“部曲”,到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基本就是私人武裝了,進一步誇大就導致了軍閥割據的現象,而募兵制度已經隱隱出現。

隨着戰爭的發展以及生產力的進步,義務徵兵已經不現實了,只有蜀漢政權堅持這種徵兵方式。

而曹魏和東吳都採取世兵制度,把當兵的和農民分開,當兵的世世代代都去當兵,也就是職業軍人,平時不發生大規模戰爭,以職業軍人爲主,如果發生大規模戰爭,再實行徵兵和募兵制度來補充兵力缺口。

戰國時期打仗動不動就是幾十萬 三國時期爲何十萬軍隊就是大陣仗了 第4張

可以說,三國時期的戰爭已經開始逐漸職業化,把兵民已經分開,在實際統計的時候,兵是兵,民是民。

另外一方面,在古代戰爭中,參加戰爭人數最多的並非是拿着武器砍人的,而是運送糧草的人,通常來說,一個人在前面打,後面要有至少三個人天天揹着糧食在送。

這部分在戰國時期的戰爭中肯定是算在大軍中的,但是在三國時期的戰爭,可能不一定會算在其中。

所以,戰國時期的戰爭形態與後世的戰爭形態有明顯的差距,人口基數不是決定因素,主要還是因爲戰爭逐漸職業化,戰爭人數一統方法也發生了變更。

參考文獻:《中國通史》,《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