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諸葛瞻一生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

諸葛瞻一生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瞻一生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在蜀國名氣很大,他後來在魏國大將鄧艾滅蜀時,與鄧艾大戰於綿竹關,諸葛瞻被鄧艾擊敗死於戰場,臨死前曾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這也是總結蜀漢敗亡之根源。

然而諸葛瞻臨死前自認有三宗罪的事是記載於唐朝時期的史書《元和郡縣誌》之中,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這些,《三國志》中所記載這句話是出自諸葛瞻長子諸葛尚之口。

諸葛瞻陣亡之後,他的部下都勸諸葛尚率殘部撤退保存實力,但諸葛尚卻堅持不肯撤退回成都,他感嘆說:“父子荷恩,不早斬黃皓,以致敗國殄民,用生何爲。”諸葛尚感嘆完之後就率殘部衝入戰陣與父親諸葛瞻一同殉國了。

所以成書於唐朝的《元和郡縣誌》所記載諸葛瞻自認爲三宗罪藍本是由其子諸葛尚在殉國前所說,然後加以改編,這就使得諸葛瞻早就看出蜀漢敗亡的根本原因,但卻只能感嘆自己沒有能力制止,也使得諸葛瞻在臨死前把蜀漢滅亡的責任推卸得乾乾淨淨。

諸葛瞻一生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

所以從這段記載也能看出諸葛瞻父子並沒有把蜀漢敗亡的原因歸咎於姜維身上,但諸葛瞻在與董厥聯合執政時,確實也彈劾反對過姜維,而關於姜維窮兵黷武致使蜀國衰敗也是很多史料中都贊同的事情。

其實蜀漢滅亡從史書記載可以看出主要原因在於劉禪昏庸寵信奸宦黃皓和姜維的窮兵黷武,黃皓是奸佞宦官這毋庸置疑,劉禪重新黃皓致使誤國也是公認。

至於姜維窮兵黷武致使蜀國國力衰敗也在《三國志》和《華陽國志》等史書所公認,陳壽是蜀漢晚期的官員,他後來投降晉朝之後編撰了《三國志》,他與姜維曾同處一個政權且時代相近,他評價的比較客觀,他認爲姜維是“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衆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在兩晉時期的另外一位史學家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裏也認爲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

常璩認爲諸葛亮是“然亮政脩民理,威武外振。爰迄琬、禕,遵脩弗革,攝乎大國之間,以弱爲強,猶可自保。”

這意思是就是說諸葛亮雖然數次北伐,但他總能保持經濟和軍事的平衡,即便對外征戰也不會過度損耗國力。而姜維無諸葛亮之才能,卻有着諸葛亮北伐的勇氣,所以姜維窮兵黷武,是致使蜀漢後期國力日益衰退主要原因。

所以說姜維在蜀漢重臣費禕和蔣琬去世後多次發動對魏國戰爭,卻毫無建樹,難以撼動魏國邊境分毫,這些是典型的勞民傷財之舉,姜維有諸葛亮的勇氣和軍事眼光,但卻沒有諸葛亮的政治能力,他只會在外統軍,不會對內妥善處理內政,以至於蜀國在他的北伐之下本就不強的國力日漸衰退。

後主劉禪也是能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劉禪最後棄用姜維,叫停了北伐,可是劉禪自身問題缺點也很多,寵信奸宦黃皓,最終釀成了蜀漢滅亡之慘劇。

再說回諸葛瞻,爲什麼會把諸葛瞻自認三宗罪裏面帶上一個不能制衡姜維的罪責呢?除了上面說的姜維本身窮兵黷武是蜀漢敗亡的原因之一,還有就是諸葛瞻本人確實曾給劉禪上書反對過姜維的窮兵黷武。

諸葛瞻這個人其實在歷史上來說是有些言過其實、眼高手低的一個人,蜀漢敗亡他也要負有直接責任。

諸葛瞻是諸葛亮老來子,諸葛亮一直到46歲纔有了諸葛瞻,所謂知子莫若父,諸葛亮曾經給在東吳做大將軍的哥哥諸葛瑾寫信,諸葛亮在信中告訴哥哥諸葛瑾: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爲重器耳。

諸葛亮的意思就是諸葛瞻雖然聰慧機智,但他擔心其過於幼年成熟難成大器。甚至諸葛亮在臨終前擔心兒子難成大器,還特意寫了《誡子書》來提醒諸葛瞻。不過事實證明諸葛亮的擔心完全是正確的。

諸葛瞻其實天資不錯,也有一定的聰明才智,畢竟有着諸葛亮優秀的遺傳基因,但是諸葛瞻完全是被老爹諸葛亮的聲名給捧殺了。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瞻自幼記憶力極強,有過目不忘之能,擅長書法繪畫,也是一位文人雅士,這樣的人如果沒有老爹諸葛亮的盛名,可能會是一代才子,不過可惜他的老爹諸葛亮名聲太響亮了。

諸葛瞻一生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 第2張

由於諸葛亮才能卓越且在巴蜀深得人心,當時的巴蜀百姓都十分信服諸葛亮,認爲諸葛亮是不世出的明相,所以由於諸葛亮的關係,巴蜀百姓對諸葛瞻也抱以厚望,諸葛瞻在政治上稍微做一些事情就會被百姓各種吹捧,甚至與他無關的政策事務都會被人們認爲是諸葛瞻所提議,都認爲諸葛武侯又爲老百姓辦實事了。

所以說在諸葛瞻的成長道路上是一帆風順,只有鮮花和掌聲,沒有失敗和挫折,諸葛瞻的能力被過分渲染,久而久之也造成了諸葛瞻過於自信,也爲後來綿竹關之敗埋下了伏筆。

諸葛瞻這個人自從步入政壇之後就帶着的是無比的自信,他聽不進去別人的勸告。其實諸葛瞻最初是支持北伐魏國的人,曾經諸葛瑾的兒子也就是諸葛瞻的堂兄東吳大將軍諸葛恪也是窮兵黷武討伐魏國,無功而返,當時諸葛亮的舊部張嶷曾經勸諸葛瞻給其堂兄諸葛恪寫信制止他窮兵黷武行爲,張嶷認爲諸葛恪如此不顧東吳實際國力討伐魏國肯定會遭致大禍,但諸葛瞻卻反而認爲諸葛恪有膽識有魄力,他並沒有及時勸阻諸葛恪。

最終結果就是諸葛恪後來被魏國打敗,在東吳國內威望大損,不久之後被東吳宗室孫峻所誅殺,諸葛瑾家族被屠戮殆盡。

諸葛瞻主張北伐也是看當時的蜀漢政治局勢而定,在費禕和蔣琬去世之後,姜維逐漸掌控蜀漢軍政大權時,姜維主張北伐,諸葛瞻則極力贊同姜維北伐。

到後來姜維北伐武功緻使蜀漢國力受損,劉禪啓用諸葛瞻爲衛將軍與大將軍董厥聯合執政,這時候諸葛瞻又看出了劉禪不想北伐,想休養生息的意圖,於是諸葛瞻帶頭上書彈劾姜維,認爲姜維窮兵黷武,誤國誤民,也就是因爲這一點,所以《元和郡縣誌》中給諸葛瞻自認的三宗罪中加上了外不能制衡姜維的說法。

實際上諸葛瞻的政治立場完全是看政治局勢而變,他嘴上說着姜維誤國,黃皓誤國,但是隻有真到劉禪想收拾姜維時他才落井下石,爲何在姜維掌權時他沒敢直接反對姜維,反而是贊同姜維北伐。

而且姜維在內有黃皓進讒言,外有諸葛瞻的彈劾之下被劉禪罷免軍權後,已經制約了姜維,那麼諸葛瞻爲什麼不去收拾黃皓呢?

很簡單就是因爲不敢,當時劉禪十分寵信黃皓,諸葛瞻明知黃皓是奸宦誤國,他也沒敢帶頭上書彈劾黃皓,而他之所以敢帶頭彈劾姜維,而是因爲他看出劉禪對姜維的不滿意了,所以他敢對姜維落井下石而已。劉禪還在寵信黃皓時,諸葛瞻卻並不敢剪除奸宦黃皓。

看到這裏就明白了諸葛瞻比其父諸葛亮差遠了,而且因爲他的過度自信,也導致了綿竹關之戰蜀漢敗得一塌糊塗,諸葛瞻統率三萬蜀漢禁衛軍卻被僅有一萬軍隊且勞師遠征的鄧艾擊敗,可見諸葛瞻軍事能力有多差。

諸葛瞻率軍到達涪縣之後,他的部下黃崇建議諸葛瞻搶先佔據險要地形,不能讓鄧艾的軍隊順利進入平原地帶,而過度自信的諸葛瞻自認爲所率是蜀漢精銳禁衛軍,且自負能力出衆,所以他根本沒把鄧艾的一萬遠征軍放在眼裏。

就是因爲諸葛瞻的過度自信,所以導致了鄧艾軍順利進入平原地帶,有機會排兵佈陣,最終鄧艾以少勝多,一萬軍隊就攻克了諸葛瞻的三萬精銳。

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關,在進入綿竹關之後,諸葛瞻已經是處於戰略被動形勢了,而諸葛瞻並沒有過人的軍事才能,他的對手又是非常優秀的軍事指揮官鄧艾,所以諸葛瞻綿竹關很快失守,最終諸葛瞻只能殉國了,他還連累了有戰略眼光的黃崇和兒子諸葛尚一同陪他殉國。

諸葛瞻戰敗,綿竹失守,直接導致了鄧艾奇襲成都嚇得後主劉禪直接開城投降,可以說諸葛瞻對蜀漢敗亡負有直接責任,正是因爲他的過度自信和輕敵導致了他戰敗殉國,他死不要緊,結果卻嚇得劉禪開城投降。因此說諸葛瞻本身就是一個言過其實、眼高手低的人。

而《元和郡縣誌》只是借諸葛瞻之口總結了蜀漢滅亡的三大因素而已,黃皓誤國,姜維窮兵黷武,諸葛瞻綿竹戰敗,這是導致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諸葛瞻認爲姜維誤國也完全是揣摩劉禪意圖,所以才上表彈劾姜維,他沒能制衡姜維和黃皓歸根到底在於他並沒有其父諸葛亮那般膽氣和魄力,也說明了諸葛瞻言過其實。

不過諸葛瞻最後能以死殉國也算沒有給諸葛亮丟人,因此後世也都很敬重諸葛瞻殉國的氣節,總得來說諸葛瞻雖然言過其實,他並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但他還是非常有氣節有勇氣,這也是值得讓人敬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