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北伐爲什麼諸葛瞻要反對?

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北伐爲什麼諸葛瞻要反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北伐爲什麼諸葛瞻要反對?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公元263年,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統率御林軍前往綿竹阻截偷渡陰平的鄧艾。當敗局已定時,諸葛瞻仰天長嘆“吾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不能復江油,吾有三罪!”言畢,諸葛瞻衝入敵陣以身殉國,終年37歲。

諸葛瞻認爲蜀漢之所以走到這個地步,和他不能除掉黃皓、制衡姜維有很大關係。諸葛瞻痛恨黃皓很好理解,而姜維秉承諸葛亮遺志,北伐中原,對蜀漢忠心耿耿,那麼諸葛瞻爲何要歸罪於姜維,兩人到底有何矛盾?

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北伐爲什麼諸葛瞻要反對?

一、一封彈劾姜維的奏表

公元262年,一封彈劾大將軍姜維的奏表擺在了後主劉禪面前。上表之人是擔任蜀漢“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剛滿一年的諸葛瞻,他的理由是姜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建議由右將軍閻宇接替姜維大將軍的職位,將姜維改任益州刺史,剝奪其兵權。

此事在蜀漢朝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因爲諸葛瞻是諸葛亮的獨子,而姜維則繼承諸葛亮北伐遺志。按理說,二人應該志同道合,但現實卻是水火不容。更奇怪的是,諸葛瞻所言用閻宇替代姜維,則與宦官黃皓的意見出奇的一致。

此時的姜維剛剛在漢、侯和被鄧艾擊敗,退軍沓中,正以圖後計。諸葛瞻彈劾自己的消息傳來,讓姜維大爲震驚。因爲諸葛瞻雖然和姜維不和,但同黃皓也有矛盾,而現在兩人在這點上達成一致,意味着蜀漢朝內已經到處充斥着不利於姜維的意見。

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北伐爲什麼諸葛瞻要反對? 第2張

這種意見針對的是姜維窮兵黷武、連年征戰,也就是北伐路線。北伐,寄託着蜀漢政權“光復漢室”的希望,曾是蜀漢立國之初的既定國策,劉備、諸葛亮一貫執行,蜀漢朝野全力爲此效命。那爲何到蜀漢末期,反對北伐的聲音卻一浪高過一浪呢?

二、反對北伐的聲音

諸葛瞻彈劾姜維只是把蜀漢朝野對姜維北伐路線的不滿擺在了桌面上,其實這種不滿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從諸葛亮去世後就出現了。

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丞相府中爆發了激烈的內鬥,魏延、楊儀先後死去,最終由蔣琬接替諸葛亮執政蜀漢。蔣琬基本延續了諸葛亮的路線,曾讓姜維多次率偏師北伐,但效果甚微。238年,蔣琬計劃沿漢水通過水路北伐曹魏,但計劃卻被劉禪否決,這是蜀漢首次明確反對北伐。不久蔣琬病逝,其職位由費禕接替。

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北伐爲什麼諸葛瞻要反對? 第3張

費禕上任後,一改蔣琬繼續北伐的方針,而是坐鎮漢中,穩圖後方。此時,同費禕共錄尚書事的姜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爲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多次出兵隴西,費禕自然與姜維意見不合,並多方限制姜維,“與其兵不過萬人。”

253年,費禕被刺身亡,而董允先於費禕而亡,蜀漢朝內再無人能壓制姜維。從253年開始,到蜀漢滅亡,姜維共主持了六次大規模北伐,期間雖有狄道大捷,斬首數萬,但也在段谷、漢、候和被鄧艾多次擊敗,損失慘重。

姜維的連年征戰,引起了蜀漢朝野的極大不滿。不僅在朝的文官抨擊姜維窮兵黷武,甚至連廖化、張翼等蜀軍老資歷將軍都認爲姜維做法不妥。活躍於蜀漢後期的廖化就曾指責姜維“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並說他長此以往必將“兵不戢,必自焚”。

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之子,但他卻對父親倡導的北伐意義知之甚少。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只有8歲,此後他一直生長在和平環境中,接觸的都是反對北伐之人,聽到的都是反對北伐之聲,所以到他統事後,更是將朝野對姜維北伐路線的不滿直接挑明瞭。

三、支持堅守的聲音

與反對北伐相對應的是,支持堅守的聲音越來越高。從最高統治者劉禪來說,在諸葛亮去世後,他就不想繼續大規模用兵了。劉禪首先撤銷了丞相一職,而且否決了蔣琬通過水路北伐的計劃,其用意十分明顯。

費禕是個聰明人,他十分了解劉禪的用意。面對姜維多次出兵隴西的要求,費禕也曾勸當面導過姜維,“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不如且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爲希冀徼倖,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北伐爲什麼諸葛瞻要反對? 第4張

費禕的這番話很有代表性,也可以說是主張堅守的一份綱領。他認爲衆臣才智相差丞相很遠,丞相終其一生未能完成的目標,其他人又如何能辦到?不如保國治民,發展內政,把目標交給後人去實現吧。倘若現在心存僥倖,一意北伐,一旦失敗,必將悔之無及。

事實正如費禕所言。但他還有一點沒有說到,就是以蜀漢的國力,再也經受不起大規模的用兵了。諸葛亮時期之所以能夠長時期動員全國北伐,是因爲諸葛亮過人的才能可以確保政權高效的運轉。但即便在諸葛亮時期,蜀漢百姓也有吃不消的時候,史載“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調發諸郡,多不相救。”所以停止戰爭,保國治民,當是重中之重。

這種觀點也得到了益州本土士族的支持,益州大儒譙周攻擊姜維的北伐路線,高唱保國治民言論。他在《仇國論》中寫道“故周文養民,以少取多;勾踐恤衆,以弱斃強,此其術也。”

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北伐爲什麼諸葛瞻要反對? 第5張

但諸葛亮死後,蜀漢保國治民的效果並不好。蔣琬、費禕在世時,蜀漢政治還算清明,但二人去世後,黃皓和陳祗互爲表裏,蜀漢朝政趨於腐敗混亂,軍隊中甚至出現了“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的現象,而百姓更是“民皆菜色”,蜀漢已然無法繼續維持北伐,只能被動堅守。

結語

從諸葛瞻和姜維的矛盾可以反映出蜀漢末期北伐和堅守兩種路線之間的鬥爭,而這也是蜀漢國力的現實寫照。諸葛亮在世時,蜀漢政權可以高效運轉,全國動員,北伐得以進行。而諸葛亮死後,蜀漢國力全面下降,再也難堪姜維持續北伐路線的重擔,於是各種勢力反對北伐,支持堅守的呼聲高漲,最終由諸葛瞻挑明。

兩種路線矛盾的激化讓曹魏看到了可乘之機。263年,魏元帝曹奐下《代蜀詔》,其中寫到“蜀,蕞爾小國,土狹民寡,而姜維虐用其衆,曾無廢志。往歲破敗之後,猶復耕種沓中,刻剝衆羌,勞役無已,民不堪命。”在敵人曹魏看來,姜維持續的北伐確實極大消耗了蜀漢的國力,爲曹魏提供了滅亡蜀漢的機會。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