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什麼古代朝廷要控制食鹽呢?

爲什麼古代朝廷要控制食鹽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古代朝廷要控制食鹽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古裝劇裏經常有這樣的情節,某某百姓買賣私鹽被捕,而且官府判下的罪行還挺重的。以揚州鹽商爲背景的電視劇《大清鹽商》裏,也經常能聽到“鹽政”、“鹽道”這樣的官職,一個個都是三四品的大官,至少也是廳級幹部,級別可不低啊。

由此可見,鹽,這種今天看來再普通不過的調味品,卻在古代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究其原因,是它的利潤空間實在太大,讓歷代王朝都不得不動心!

我們先來看一下鹽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人體的重要性。

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NaCl),現代醫學告訴我們,鈉元素是身體必不可少的,而人體主要鈉元素的攝入,其來源依靠的就是食鹽。長期不吃鹽,會導致低鈉症,具體表現爲四肢無力、神經衰弱、噁心嘔吐、低血壓,嚴重的話還會肌肉筋攣甚至產生昏厥。此外,長期鈉攝入不足的話,身體就會從骨骼中吸收,導致骨質疏鬆。

古人雖然沒有這麼全面的知識,但經驗告訴他們,不吃鹽是不行的。除了不加鹽的食物吃起來十分寡淡外,最直觀的感覺就是一個人長期不吃鹽,幹活、走路、挑擔都會軟綿綿得沒力氣

既然食鹽是必須品,那就可以從源頭生產、物流運輸、終端售賣等產業鏈條上加以控制,從而獲取各個環節的客觀利潤。這當中的商機,商人能想得到,朝廷自然也能看得到。

從積極正面一點的角度來說,朝廷需要平抑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不能由着民間投機商人囤積居奇,坑害勤勞樸實的老百姓。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爲一個獨立的經濟主體,朝廷也十分垂涎食鹽這塊大蛋糕上附加的高額利潤。

雖然生活中還有其他很多必需品,但是水源到處都是,糧食蔬菜人人可種,動物可以豢養或者捕獵,這些東西源頭廣泛,想控制也控制不住,即便是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也沒辦法。而鹽就有一個特性,那就是需要一定的技術條件方可製成,天然的就帶有壟斷性。

沿海地區和鹽湖地區需要把海水和湖水進行晾曬、煎制;鹽礦需要開採和溶解提煉;還有一種井鹽更是需要非常繁瑣的工藝提取滷水。這都不是兩三個人,一小筆資本就可以完成的,於是就方便了朝廷對製鹽業的監管。

有了“動機”,又有了“條件”,歷代朝廷當然就開始攫取鹽業中的巨大利潤了。

早在春秋時期的齊國,管仲最先提出了“官山海”政策,鹽業資源歸國家所有,在民間製鹽的同時開始官方製鹽,並且由國家出面把民間製鹽全部收購、統一出售,從中賺取差價,這些豐厚的利潤成功幫助齊桓公實現了富國強兵。

除了賣給百姓賺錢,在管仲的騷操作下,鹽在齊國更是一種重要的外交資源。

齊國以西的許多國家,版圖不臨海,又沒有鹽湖、鹽礦,齊國一旦把控住自己的食鹽出口,這些國家就瞬間慌了神,爲了自己的國民能吃上鹽,他們只能聽從齊國的號令,所以鹽也就成了齊國稱霸諸侯的一個重要條件。

比如鄣國、宿國,就是這樣兩個地緣政治有先天性缺陷的國家,後來又在外交上惹惱了齊國,齊桓公和管仲就揮舞着“鹽大棒”斷了他們的鹽路,兩國國力日漸衰弱,最後齊國滅了鄣國,宿國也被宋國所滅。

除了直接官方售鹽,另一種簡單的賺錢方式就是收稅。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允許百姓自由開採售賣食鹽,但是得向官府繳納一定比例的鹽稅,這款稅源也爲秦國之後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助力。

無論是收稅還是專產專賣,此後歷代王朝的鹽政,基本都圍繞着這兩款套路打轉轉。

爲什麼古代朝廷要控制食鹽呢?

西漢初年民生凋敝,爲休養生息,漢廷就允許私人從事鹽業生產,朝廷從中收稅。但是朝廷寬鬆,諸侯國就鑽了空子,他們自行產鹽售鹽,直接攫取鉅額利潤,甚至招兵買馬對抗朝廷。

比如後來發動七國之亂的刺頭吳王劉濞,就仗着吳國地處東海的地理優勢,發展食鹽產業賺了個盆滿鉢滿,連漢廷中央都沒他財大氣粗。

爲此,漢廷大爲惱火,加上連續在匈奴、南越、西域等幾個方向上的軍事行動急需用錢,最終在漢武帝時對鹽業和鐵器進行了徹底的官方壟斷。我們今天的菸草專賣局,其原理的雛形就來自於漢武帝手上確立的“鹽鐵專賣政策”。

原本那些私人經營的產鹽地,全部強制收歸國有,部分原先活躍在製鹽業各個環節的商人,也被收編成爲漢廷直接管理的公務員——“鹽吏”。由官府直接組織鹽業的生產、轉輸與銷售,徹底保證了官方的權威和收入,在經濟層面鞏固了西漢朝廷的中央集權。

但是到了東漢,爲了磨平西漢末年大亂對百姓造成的創傷,朝廷又開始輕徭薄賦,廢除了私人經營鹽業的禁令,僅僅通過間接的徵稅,來分享製鹽業中的一部分利潤。

東漢在製鹽業暴利上的退讓,也跟當時社會的權力結構有關。

起源於西漢時期的豪強勢力,在東漢時期已經發展到了連皇權都不敢直接打壓,而要變相籠絡的地步,比如漢光武帝劉秀兩任皇后郭氏和陰氏,都是當時首屈一指的豪強。這些豪強根植於東漢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利潤可觀的製鹽業自然也在其中。

等到漢末分三國,彼此交戰不斷,各方勢力爲了財政收入又重新將鹽業收歸國有、專產專賣。

從此以後歷朝歷代時而收稅時而專賣,甚至還有隋朝到唐開元年間一度放任百姓隨意買賣食鹽,不徵收鹽稅。之後又有部分壟斷的政策,比如唐肅宗年間規定朝廷只控制批發,而允許私人生產和零售。

宋朝開始,又形成了鹽引制度,也就是售鹽、運鹽的許可證,商人只有花錢購買了鹽引,纔有從事鹽業的資格。

明朝有商人運送糧食到邊關換取鹽引的事情,讓商人直接參與解決邊關糧食緊缺的問題。

歷朝歷代儘管鹽業政策五花八門,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鹽業給王朝帶來的巨大利益,大多數時期一旦國家缺錢,都會把腦筋往鹽上動,把住這個命脈,自然金錢滾滾來,你說古代王朝能不控制鹽嗎?

但什麼事都不能過度,靠鹽賺錢要是過了頭,反而會加快國家的滅亡。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爲了應付長城、驪山陵、阿房宮等國家級工程,秦廷不斷增加鹽稅,以致秦時鹽利二十倍於古,百姓吃不起鹽,這也是揭竿而起的原因之一。

高昂的鹽價也催生了富可敵國的鹽商寡頭,無論是獲得朝廷許可的官鹽商,還是從事地下交易的私鹽販,這些人通過賣鹽獲取高額利潤,轉身就可能在亂世中掀起滔天巨浪。

唐朝末年,黃巢出身鹽販世家,考科舉幾次不中,怒而造反,靠着家族積攢的財富迅速招兵買馬,成爲壓倒駱駝的最後一個稻草,敲響了唐王朝的喪鐘。五代十國中吳越的創始人錢鏐,少年時販私鹽賺了第一桶金,天下大亂,他出錢募兵保護鄉里,逐漸形成了稱霸一方的勢力。元末鹽梟出身的方國珍,和鹽工出身的張士誠,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掀起一陣陣腥風血雨。

從黃巢、錢鏐、方國珍、張士誠這些人的發家史來看,如果控制住了鹽,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鹽商,從某種角度分析,也能夠維護王朝社會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