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貫出自哪個朝代?古代的一貫相當於多少錢

貫出自哪個朝代?古代的一貫相當於多少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貫出自哪個朝代?古代的一貫相當於多少錢?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經常看點古代小說的人,對於書中常說“貫”應該是有印象的。“貫”,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計算銅錢的單位。

也就是用繩子將一千枚銅錢穿起來。當時,一枚銅錢也叫一文。唐宋以後,在“貫”以外,又常用“緡”,一緡等於一貫。到了宋朝時,朝廷規定一貫是七百七十文。清朝時,一貫也被稱之爲“一吊”。漢朝時期,一斤黃金稱之爲“一金”,相當於一萬個銅錢。兩晉時期,一兩黃金等於六千到一萬個銅錢。元朝時,一兩黃金等於十五或者二十貫,也就是一萬五千到兩萬個銅錢。而明朝時一兩黃金差不多等於四貫。而銀質錢,金元明清各個朝代都以“兩”爲單位。元代一兩白銀大約合兩貫銅錢。明清時,一兩白銀合一貫銅錢,十兩銀子約合一兩黃金。

“錢”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別稱。譬如“孔方兄”、“阿堵物”等。據說“孔方兄”的來源是因爲古代銅錢中間有方孔,故而稱之爲“孔方兄”,或者“孔兄”。《晉書·魯褒傳》引魯褒曾經寫過一篇《錢神論》,其中有:“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而“阿堵物”的說法來自《世說新語·規箴》。西晉著名清談家王夷甫,“雅尚玄遠”,非常討厭妻子貪戀錢財,王夷甫對錢的厭惡不僅表現在行動上,而且連口中都不說錢字。妻子故意想試驗他,便命令奴婢晚上將錢纏繞在他的牀上,讓他無法下牀。王夷甫早上醒來,見到滿牀都是錢,嘴裏到底沒說錢字,命令奴婢道:快快將這些“阿堵物”拿開。從此,後世文人便將錢又稱之爲“阿堵物”。

貫出自哪個朝代?古代的一貫相當於多少錢

自古文人囊中羞澀,對於錢愛之深切,可又得之甚難,調侃取笑甚而鄙薄一下錢,給窮極無聊的生活增添一絲情趣也算是一種活法,本來無可厚非。不過就像王夷甫這類的連錢字都不說,也是非常少見。只不過,他如此厭惡金錢,暫不說他的日常飲食需要錢來支持,單單那些服侍他的奴婢想來也不是爲了“仰慕崇高風格”主動前來,義務服務,一定會盤算薪水待遇,所以,王夷甫對於金錢的抨擊,多少顯得就有點矯情。

不管古代文人如何去定義金錢,但是金錢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中國屬於文明古國,貨幣的產生也早。中國最早的錢大多使用貝殼。這一點我們從現在使用的漢字的結構就可以看出來。凡是與錢有關的字,大部分都有“貝”的偏旁部首。這也從一個方面看出來,中國文字產生時,貝殼作爲金錢進行交易,已經非常的普遍了。不僅中國早期使用貝殼作爲貨幣,而且世界其他較早進入文明的社會也使用貝殼。有人說因爲貝殼在當時屬於難得之物,故而較爲珍貴,所以選擇貝殼作爲貨幣。這固然有些道理,但是當時難得之物絕非貝殼一種,何以只選擇它作爲交易的資格?應該還有其他因素才促使人們選擇貝殼作爲貨幣。有人說貝殼在上古時期不僅表示珍貴,更多的時候表示一種象徵意義,可能更接近於真實的歷史。譬如國外就有將貝殼陪葬,以求靈魂獲得新生的說法。

貫出自哪個朝代?古代的一貫相當於多少錢 第2張

按照中國傳說,軒轅黃帝的大臣柏陵已經創造出如刀形狀的錢。這固然有誇大成分,不過,夏朝時期,中國已經有了龜貝銀玉銅等當錢用,應該是可能的。最早的中國古錢大多鑄造成耕器形狀。到了西周初年,周太公開始把錢做成外圓內方,重量等於一銖。這種象徵天圓地方的外形,構成了中國人當時的宇宙觀。到了東周景王,覺得當時錢太輕,於是改革鑄造大錢,直徑擴大到一寸二分,重量爲十二銖,並且鑄上“寶貨”二字。到了漢朝的五銖錢發行以來,歷代都保持這個重量。唐代開始實行幣制改革,發行開元通寶,這開元錢的重量就是以五銖錢爲標準。並且在斤兩以下,不再計算“銖、絫”,而改用十進位,將錢稱爲“分、釐”,一錢就是指銅錢一文的重量,十枚開元錢就等於一兩。唐朝以後的銅錢,基本上都維持着每文一錢的重量。唐朝武德四年的開元通寶和光緒十五年的光緒通寶,重量幾乎相等。千年之間沒有變動,如果上推至西漢五銖錢,那麼兩千年沒有變動。

不過,雖然中國古代的幣制長期沒有變化,但是物價卻並不像幣制一樣穩定。他隨着貨幣金屬的價值的變動而變動,並且由於商品本身的價值變動而變動。中國從漢代以來,物價上漲了萬倍以上的至少出現過五六次。金人治下中國北方曾經甚至一度漲到六千萬倍以上!其他的百倍十倍以內的上漲,次數更多。至於因爲天災人禍所引起的一時的局部小波動,更是多的不勝枚舉。西漢末期,王莽發行錯刀,一個錢當五千,兩把刀就能收百姓手中的一斤黃金。宋朝時,發明了交子,以後的朝廷操縱更加容易。“錢不夠,紙來湊”,幾乎成爲元朝時期政府一段時間內爲解決財政困難的通行作法。

中國古錢的材質一般有銅、金、銀、鐵等。銅質錢最常見,從殷商開始使用,戰國到清朝一直盛行。它是中國貨幣的主流。不僅使用時間長,而且使用的地域也廣。北到現在的俄羅斯,南至東南亞都曾經在考古中發現過中國銅錢。相比起來,金質錢使用的範圍則要窄的多。戰國時期,楚國最早出現雛形,秦時偶爾也用金質錢,漢武帝時期,除了麟趾金和馬蹄金以外,還有圓餅金。宋朝時黃金多用於宮中,可見,金質錢使用的時間並不長,範圍非常小。銀質錢,據說最早也產生於楚國,而且大多鑄成鏟形。漢武帝時期,也鑄造過銀錢,但是沒有通用。唐代的金銀只是作爲一種寶,可以買賣。到了唐末纔出現過銀做貨幣的趨勢。宋代時,適用範圍限制頗多,直到元代,才大量使用。明清時期,白銀成爲主要支付手段,但是並不是主要流通手段,全國流通的主要還是銅錢。鐵質錢,大約出現在西漢,宋朝、遼代也都用過,其中南宋用的最多也最廣。

當時在清朝做官的人,一品官,一年也就是一百八十兩銀子,雙俸也不過三百六十兩。這點錢,除了正常迎來送往,打點上司,基本不能維持官員的正常生活,貪污之風勢所必然。所以除了貪污受賄,便用“徵收耗羨”的方式進行彌補。雍正執政,整頓吏治,將“耗羨歸公”,出臺“養廉銀”,越是品級高的官員,養廉銀越是優厚,例如,一些總督,一年的養廉銀已經達到一萬五千兩白銀。在這種情況下,正俸也就越顯得微不足道了。

錢,不管怎麼改變,從貝殼到紙幣,到現在的虛擬支付,總是要以政府信用爲基礎的,一旦維繫貨幣的信用動搖,那麼不管什麼錢,到頭來就是一堆廢物。看看津巴布韋揹着一麻袋錢去買米買面,雖然也算當代國際社會的“奇景”,但是這“奇景”的背後卻是衣衫襤褸、飢腸轆轆,陷入人道主義災難的津國百姓。民間俗語“錢能通天”,有“民”纔能有“天”,無“民”,錢,還真成了“阿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