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古代的詩詞中,杜鵑鳥爲何常與悲苦之事聯繫在一起?

在古代的詩詞中,杜鵑鳥爲何常與悲苦之事聯繫在一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曾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有:“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首詩中所謂的“子規啼”就是杜鵑鳥的叫聲。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在古代的詩詞中,杜鵑鳥爲何常與悲苦之事聯繫在一起?

杜鵑鳥是杜鵑科鳥類的通稱,常見的杜鵑鳥有大杜鵑、三聲杜鵑以及四聲杜鵑。而傳說中的杜鵑啼血就是指四聲杜鵑,因爲四聲杜鵑在口腔上皮與舌部都呈現出了紅色,因此古人誤以爲它啼得滿嘴流血。再有就是杜鵑的啼叫聲又好像是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叫聲非常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與鄉思。

在古代的詩詞中,杜鵑鳥爲何常與悲苦之事聯繫在一起?

宋代名臣范仲淹有詩云:“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由此可見,杜鵑的確是寄託了詩人無盡的傷感與哀思。

此外,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就有“望帝啼鵑”。所謂的“望帝”則是指傳說中周朝末年身居蜀地的君主,他的名字叫做杜宇。雖說杜宇在後來選擇禪位退隱了,但最後卻不幸國亡身死,因而死後魂化爲鳥,暮春啼苦,以至於口中流血,不過又因其聲哀怨悽悲,動人肺腑,得名杜鵑。

爲此,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還在其《錦瑟》一詩中寫道:“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在古代的詩詞中,杜鵑鳥爲何常與悲苦之事聯繫在一起? 第2張

不僅如此,唐代詩人杜甫是對杜鵑鳥最情有獨鍾的,其在杜甫的詩詞中有着比較高的出現頻率,在《杜鵑》一詩中,杜甫認爲杜鵑是帝王的化身,並且還有許多值得人們學習的精神。至於杜甫爲什麼這麼推崇杜鵑呢?只因杜甫生活的時代背景有特殊性。這首《杜鵑》大致作於唐朝大曆元年,這一時期的統治者是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而且在李豫剛被宦官李輔國擁立爲帝時,發生於唐玄宗晚年的安史之亂竟還未被徹底平定。

尤其是在杜甫的晚年時期,這一時期的杜甫一直在外漂泊,思鄉之情尤爲心切,而杜鵑的啼叫聲又恰好觸動了杜甫的鄉愁。(杜甫《杜鵑》“君看禽鳥情,猶解事杜鵑。今忽暮春間,值我病經年。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