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靖難之役爲何會花費四年時間之久?真相是什麼

靖難之役爲何會花費四年時間之久?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靖難之變,是中國明朝建文年間發生的內戰。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明朝皇帝中,明成祖朱棣無疑是最會打仗的皇帝之一,他通曉兵法、能征善戰,常常以少勝多。建文四年(1402)經靖難之役成功奪權並稱帝,之後又率軍北征蒙古,其威嚴遠揚北疆。擅長打仗的朱棣在奪權的靖難之役中看似順風順水,但其中也曾遭受慘烈的教訓,否則靖難之役或許也用不着四年了。

建文元年(1399),朱棣起兵反抗,揮師南下,以爲國“靖難”爲名誓師出征。自從北平發動叛亂後,一路南下,勢不可擋,開國大將耿炳文,開國名將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等都成爲其手下敗將。一時間朝廷人心惶惶,害怕這位從北方殺過來的王爺,一路的連續大捷也讓朱棣風光無限,在稱讚聲中連朱棣自己都以爲自己率領的燕軍已是無人能敵,想一口氣橫掃到南京。奈何天不遂人願,就在燕軍高歌猛進之際,就嚐了一場大敗仗,領軍大將殞命,朱棣自己也差點喪命,這是怎麼回事呢。

建文二年(1400)四月,朱棣大敗了李景隆的六十萬大軍,李景隆敗逃濟南,燕軍乘勝追擊,李景隆又再次被打敗,最後被朝廷召回。朱棣見李景隆敗退,率領燕軍圍攻濟南,朝廷一方則派鐵鉉、盛庸堅守。燕軍此時士氣高漲,加之濟南的軍事地位極重要,朱棣想趁着這股銳氣一舉拿下,可謂是志在必得。

靖難之役爲何會花費四年時間之久?真相是什麼

不曾想,濟南城久攻不下,朱棣憤怒的用大炮攻城,但奈何無用,這時燕軍的後方糧草運道還遭受騷擾,不得已撤兵回北平。鎮守濟南的鐵鉉、盛庸見狀,領兵追擊,大敗燕軍,朱棣第一次南下受阻。此戰後,朝廷做出調整,撤換掉此前一路敗退的李景隆,任命盛庸爲平燕大將軍,鐵鉉爲山東布政使後升兵部尚書

這年九月,朝廷紛紛派兵北上,進駐定州、滄州、德州等地。朱棣聽聞南軍北上,便決定趁着南軍北上還未站穩腳跟之際,奪取滄州,再度南下。於是下令迅速突襲滄州,燕軍此番僅用兩天就拿下目的地,殲敵數萬餘人。接着朱棣沿河繼續南下,途中招降盛庸未果,便轉向南下,燕軍多次擾亂南軍糧道,進軍路線威脅山東南方,盛庸不得已南下接戰。盛庸見戰不可避,於是決定將計就計,決定在東昌(今山東聊城)與燕軍決戰,擺出陣列準備迎戰。

十二月二十五日,燕軍在河北、山東一帶燒殺一番之後,一路高歌到達東昌,朱棣見士氣正旺,決定親自率軍衝鋒。此前在南征路上屢戰屢勝的朱棣,不免產生輕敵的情緒,這種驕傲的氛圍也在軍中蔓延,殊不知接下來等待着他們的是一場慘烈的敗仗。

朱棣親率燕軍騎兵向南軍左翼發起衝鋒,可惜衝擊未果,朱棣便轉而衝擊南軍中堅。這恰好中了盛庸的計謀,朱棣被引誘入陣,被南軍層層合圍。面對越殺越多的南軍,朱棣才發覺不對勁,大呼中計,可奈何爲時已晚。盛庸此前在兵陣中擺好的弓弩和火器發揮奇效,重創燕軍傷亡無數,身處危難的朱棣只能拼死突圍。

燕軍大將張玉、朱能見朱棣久久未突圍出來,分別引兵救援。原本在右翼拼殺的朱能,察覺事有蹊蹺後,立刻往中堅奮力殺去,左衝右撞終於見到落荒的朱棣,會合後一同拼殺突出重圍,保住了性命。而另一名前往救援的大將張玉就沒有如此好運了,張玉不知朱棣已經被朱能所救出,還奮力在敵軍中拼死找尋朱棣的身影。獨自在亂軍中奮戰的張玉,在敵軍一股腦的合圍衝擊之下,最終寡不敵衆,被南軍一刀一刀砍殺,最後力竭流血而亡。

靖難之役爲何會花費四年時間之久?真相是什麼 第2張

燕軍全線潰敗,傷亡慘重,朱棣苦嘗此敗仗,更損失一名大將張玉。痛失大將的朱棣,甚爲悲痛,說到“勝負固兵家常事,今勝負亦相當,未至大失,所恨者失張玉耳。艱難之際,喪此良輔,吾至今寢不帖席,食不下咽也。”更何況,張玉還並非只是朱棣手下的一大良將,還是朱棣的岳父,張玉的女兒嫁給了朱棣,加上這層關係,朱棣的心裏想必更爲痛苦。

二十六日,朱棣強忍悲痛,再戰盛庸,奈何還是慘敗,最後只得放棄南下,返回北平,北歸途中還多次遭遇南軍的圍堵,最後還是於正月十六日成功返回北平。在東昌之戰這場慘烈的敗仗中,朱棣多次瀕臨險境,若不是有建文帝朱允炆“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旨意,南軍不敢傷害朱棣,恐怕朱棣難以平安北歸。

正所謂驕兵必敗,一路順風順水的朱棣,突然遭遇一場慘烈的敗仗,自己多次身臨險境,還失去手下大將,燕軍精銳也所剩無幾。但悲痛之後的朱棣,吸取教訓,穩紮穩打再次南征,最後還是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