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靖難之役時,朱允炆爲什麼會翻盤?

靖難之役時,朱允炆爲什麼會翻盤?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靖難之役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在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一開始可謂佔據劣勢,在兵力上,燕王朱棣最巔峯的時候,不過30萬人,而建文帝則擁有百萬大軍,兵力懸殊非常大。並且,朱允炆是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其登基稱帝是名正言順的。

所以,與此相對應的是,燕王朱棣在造反後,根本不敢把矛頭直接對向朱允炆,只能打着“清君側”的旗號。因此,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自然是佔據絕對優勢和上風。不過,因爲犯了三個非常關鍵的錯誤,最後的結果是朱棣由藩王登基稱帝。一定程度上,就建文帝的三個致命失誤,只有少犯一個,靖難之役的走向都會發生髮生改變。

靖難之役時,朱允炆爲什麼會翻盤?

一、建文帝過於婦人之仁

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對於當年的項羽,縱然有萬夫不當之勇,但是,婦人之仁,顯然成爲項羽最終自刎烏江的重要原因。與此相對應的是,建文帝的能力,自然無法和項羽相提並論,所以,其仍然過於婦人之仁,無疑是加快了自己的敗亡。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力求 “毋負朕有殺叔父名” ,從而成全自己寬厚仁義的名聲。但是,這也讓燕王朱棣在白溝河之役、東昌之役等多次戰役中僥倖逃脫。

進一步來說,如果建文帝可以殺伐果斷一點,靖難之役很可能用不到一年時間就結束了。或許,建文帝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仁慈,從而讓朱棣可以悔悟。但是,對於已經邁入萬丈深淵的朱棣,自然是再也不能回頭了。因此,靖難之役中,建文帝和燕王,已經到了勢不兩立的程度了。在此基礎上,再談婦人之仁,只會貽笑大方。

二、建文帝在識人用人上出現失誤

在三國時期,即便是聰明絕頂的諸葛亮,也因爲錯用了馬謖,導致蜀漢第一次北伐中原功虧一簣。這說明在識人用人上,只要犯一個錯誤,都會影響全局。靖難之役中,李景隆被拜爲大將軍,朱允炆把60萬兵力全部交給他。結果,李景隆先後在鄭村壩、白溝河被燕軍擊敗,喪師數十萬,以致攻守形勢逆轉,最終被奪職召回。對於朱允炆來說,一開始不能發現李景隆的真實能力,也就算了,但是,在和朱棣的較量過程中,李景隆的水平已經暴露無遺了,結果,朱允炆還是優柔寡斷,等到形勢難以挽回的時候,才把他召回京城。

靖難之役時,朱允炆爲什麼會翻盤? 第2張

對於朱允炆的寬容,李景隆卻恩將仇報。等到燕軍逼近南京時,李景隆開金川門迎敵,致使南京失守。還有很多建文帝重用和信任的將領,諸如張信、李友直等人都出現了叛變的現象,暗中勾結朱棣。一定程度上,建文帝的識人用人能力,還不如蜀漢後主劉禪。比如在魏滅蜀之戰中,劉禪派出的將領,大部分都是竭盡全力,很難像靖難之役中,出現這麼多叛變和倒戈的情況。

三、建文帝的削藩策略出現致命失誤

對於靖難之役來說,和清除初期的三藩之亂一樣,起因都是削藩和撤藩。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爲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反對,認爲燕王有功無過,應該先裁撤其他藩王。建文帝支持黃子澄,遂先後廢除五位親王。對此,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顯然是齊泰的削藩順序比較合理,也即擒賊先擒王,先拿勢力最強,也最有反叛意圖的燕王開刀。這個時候,燕王有兩個選擇,要麼束手就擒,要麼起兵造反。不過,因爲建文帝先動的是燕王,而不輸削除其他藩王,所以燕王的起兵行爲很可能遭到孤立,其他藩王也很難站到朝廷這一邊。

靖難之役時,朱允炆爲什麼會翻盤? 第3張

與此相對應的是,建文帝按照黃子澄的計劃,先後廢除五位親王,然後再對燕王動手。但是,這個時候,燕王朱棣已經是有所準備了,畢竟有其他藩王的前車之鑑。反之,如果燕王朱棣沒有這些前車之鑑,很可能不會拼死一搏,即便造反,也不會獲得一定的準備時間。更爲關鍵的是,先廢除其他沒有造反意圖的藩王,只會導致明朝藩王大部分站到朱棣這一邊或者保持中立,這自然是對建文帝朱允炆不利的局面。綜上,就建文帝的三個致命失誤,只有少犯一個,靖難之役的走向都會發生髮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