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黃宗羲:明朝最後的大師,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黃宗羲:明朝最後的大師,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宗羲,明末清初時期經學家、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提出“天下爲主,君爲客”的民主思想,他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慚愧在燈前。”於明朝遺老們而言,大清的江山始終不如他們所願。儘管他們清楚僅憑一己之力,要想扭轉大明衰退的局面恍如癡人說夢,但他們還是會忍不住爲沒能守住大明而感到慚愧和痛心。朱舜水、顧炎武,乃至黃宗羲,他們都在晚年陷入如此的掙扎之中,無法自拔。

於黃宗羲而言,“鋒鏑牢囚取次過,依然不廢我絃歌。”他無法放下多年來爲大明操持的那顆心,也無法從此續簡易俗。他怎麼也沒辦法抹平三十多年來大明刻在他心頭的印記。

萬曆三十八年(1610)八月初八,傳說中這天是王母娘娘的瑤池大會。而這一天,在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大抵是有頭麒麟“反其道而行之”,來到黃家給這家人送來一份珍寶。這珍寶,便是黃宗羲。

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在黃宗羲出生六年後考中進士,後來成爲御史。可黃宗羲給這個家帶來的福氣,好像並沒有太多。天啓四年(1624),黃尊素因彈劾魏忠賢而被奪去一年俸祿。天啓五年(1625),黃尊素又因政敵構陷而被貶爲平民。不久後,他又被魏忠賢一派污衊,嚴刑拷打,終在無奈之下自盡於獄中。而此時,黃尊素四十三歲,黃宗羲十六歲,大明離滅亡還有十八年。

黃宗羲:明朝最後的大師,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崇禎元年(1628),魏忠賢等奸臣被剷除,黃宗羲得以爲父親平反。被叫去做證人的黃宗羲憤怒地痛毆了當初殘害父親的一些奸臣餘黨。當時有人願給黃宗羲金三千,以求他不要去當堂指正。可黃宗羲直接將此事上奏,明言:“實今日猶能賄賂公行,其所辨豈足信?”崇禎皇帝見黃宗羲如此正直,都忍不出誇耀黃宗羲“忠臣孤子,甚惻朕懷。”

而在替父親討回公道之後,黃宗羲並未藉着他的好口碑直接去朝廷謀一官半職。他深感科舉行至此時,已對人的思想有着頗多禁錮,必須有些調整和發展,所以他更加專心於學問,力求成爲一個有實力去治癒這些頑疾的人。

此後的幾年間,黃宗羲積極參加一些學社。當時有名的復社和由何喬遠引領的詩社,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後來,他還與志同道合的萬泰、陸符和自己的兩個弟弟一同在家鄉建立了梨洲復社。

崇禎十五年(1642),懷着凌雲壯志的黃宗羲前去參加會試,期望就此去大展身手,把歷年來積累的學問都用在爲天下蒼生謀福利之事上。可出人意料的是,他名落孫山。而更讓他無法接受的事是崇禎十七年(1644),當初誇耀他的崇禎皇帝吊死在了一顆歪脖子樹上。

黃宗羲:明朝最後的大師,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第2張

而復社的諸位還沒能從亡國的悲痛之中緩過神,南明弘光政權就把他們當作社會的蝗蝻給抓進了獄中。第二年五月,弘光政權被清軍推翻,黃宗羲趁亂逃回家鄉,開始了他的反清復明之業。

爲了支持行動,黃宗羲幾乎變賣了所有家產,召集了六千餘人投靠盤踞浙東的明朝魯王朱以海。然而黃宗羲手裏的那點兵馬,完全無法與清軍抗衡。順治三年(1646),一面被清軍追擊,一面因擾民而被當地民衆抵制的黃宗羲殘部徹底四分五裂,黃宗羲左躲右躲,躲進了化安山(今浙江省餘姚市境內)。

三年後,黃宗羲再次投奔魯王,受命與阮美、馮京第等人一起前往日本請求支援。結果當一行人穿過波濤到達日本的長崎一帶,卻只得到冷冰冰的拒絕。回國後的黃宗羲一時覺得心灰意冷,便辭去了魯王給的官職,再次回到家鄉隱居。

只是相比自己經歷的些許挫折,黃宗羲更放不下的還是大明。雖然他人不在反清復明的前線,但他始終通過自己的渠道溝通魯王和其他反清復明勢力,並向他們傳遞清軍情報。也正是因此,順治七年至十一年(1650至1654),黃宗羲老是被清軍通緝。

黃宗羲:明朝最後的大師,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第3張

然而隨着一封封信件的收寄,黃宗羲愈發感覺到絕望。反清復明,越來越成爲他不可觸摸的虛無縹緲的夢。從順治十年(1653)起,他開始著書立說,四處講學。康熙十七年(1678),聲名遠揚的黃宗羲第一次正式收到清廷遞來的橄欖枝,但他選擇了拒絕。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再一次誠邀黃宗羲前去修撰《明史》,但他還是婉拒。當初氣血方剛的那個復明義士一去不回,只留下一位學富五車的智者, 在浙江埋首紙堆。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再次邀請黃宗羲北上去做皇帝的顧問,但他還是拒絕了這份好意。實際上,在兩年前,他就已經在父親墓旁爲自己備好了生壙,做好了去見父親和故國的準備。

黃宗羲曾寫過一組詩,名爲《周公謹硯》。其中有一首這些寫到“弁陽片石出塘棲,餘墨猶然積水湄。一半已書亡宋事,更留一半寫今時。剩水殘山字句饒,剡源仁近共推敲。硯中斑駁遺民淚,井底千年恨未銷”。於他而言,自明覆滅那天起,他就永遠都是大明的遺民,徒留於世而漸漸失去希望,漸漸失去生機。他沒能實現最初改革科舉的壯志,也沒能實現後來反清復明的奢求。他被留在這世上,靜靜地做授業解惑,沉默地等待與家人重逢,最後黯然地走向消失的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