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應星爲什麼拒絕做官?他的隱居生活過得怎麼樣?

宋應星爲什麼拒絕做官?他的隱居生活過得怎麼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應星,字長庚,明末清初時期傑出的農學家、博物學家,他編著的《天工開物》被譽爲“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粹精》記述穀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麥)的收穫和加工過程,並較詳細地記載了當時各種加工器械,如杵、水碓、等的製造、功能和用法。例如,宋應星介紹水是住在山區河濱的人們創造的,用來加工稻穀比人工省力十倍,因此人門樂於安裝。他詳細介紹江西上饒一帶造水碓的巧妙方法。有的水碓一舉三用,利用水流的衝激來轉動輪軸,第一節帶動石磨來磨面,第二節帶動水春米,第三節引水灌田。宋應星誇讚,這是設計得十分周密的創造。

在講到磨時,宋應星觀察得十分仔細。他記錄道:一頭壯牛天可磨麥子二石,驢可磨一石,壯漢可磨三鬥,體弱者只能磨一斗半,而水碓帶動的磨,功效比牛高出三倍。這第一至第四卷佔了全書約三分之一的篇幅,講的都是稻、麥、棉、絲以及它們的加工,與百姓的衣食關係最爲密切。可是與百姓關係不緊密的,《天工開物》則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在寫到稻的品種時,書中寫道:“香稻一種,取其芳氣,以供貴人。收實甚少,滋益全無,不足尚也。”宋應星對專供富貴人家享用的香稻,認爲產很低也沒什麼益處,不值得據倡。

宋應星爲什麼拒絕做官?他的隱居生活過得怎麼樣?

他在《乃服》中講到“龍袍”,只以“不可詳考”等寥寥數語帶過;而講“布衣”,因爲是大衆百姓的必需品,“凡棉布禦寒,貴賤同之”,所以講得十分詳盡。在後面講瓷器時,他說徳化窯燒製的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而景德鎮的瓷器“凡大小億萬杯槃之類,乃生人日用之需,造者居十九。”宋應星非常欣賞西漢政治家晁錯的話:“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一日弗得而飢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北魏的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序中也引用過這句話。因此,宋應星“貴五穀而賤金玉”以首要的地位、用大量的篇幅記述有關粟米、布帛的學問,而將與飢寒無關的珠玉、金銀放在《天工開物》末尾,以很少的篇幅簡略地一帶而過

瑕不掩瑜

時光流逝,宋應星在緊張繁忙的寫作活動中度過了分宜縣教的四年任期。他聰明能幹,本職工作也幹得叫人無可挑別,縣學的生員和分宜縣令曹國祺都很滿意。因此,分宜任滿後,他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這是崇禎十一年的事。這時宋應星52歲。河州府(今福建長)在西武夷山東,下轄長汀、上杭等八個縣。推官是掌管本府刑獄審判的官,官階爲正七品。

河州府境內丘陵起伏,林木繁茂,海盜爲患,社會秩序不安定。在宋應星到任前一年,有一股農民起義軍從南靖攻入汀州府的永定縣。領頭的是個海盜出身的人,外號“陳缺嘴”。他的大本營距漳州50裏,離海不到100裏的南靖。宋應星到任後,派兵在漳州的漳南駐紮,伺機圍攻南靖的陳缺嘴根據地。結果,陳缺嘴被捕,遭官兵殺害。隨從起義的羣衆,根據宋應星的命令被從寬處理而獲釋。兩年以後,獲釋的陳缺嘴殘部聚集在沿海島嶼、港漢,重舉義旗。督撫得知這一情況後,大發雷霆,責備宋應星姑息養奸。宋應星表示願隻身前在平息暴亂。督撫擔心他遭難,打算同時派大軍掩護以爲後盾。宋應星不同意派兵。

宋應星爲什麼拒絕做官?他的隱居生活過得怎麼樣? 第2張

說完,宋應星竟單人獨騎闖入義軍營地,向義軍兵士發表演說,招降分化,最後瓦解了義軍陣營,兵各自散去。宋應星焚燬了義軍的營,平息了這場漁民起義。宋應星參與了平定漁民起義一事,這雖然是他七品官分內的事,可是在他的一生中卻留下了污點。崇十三年,正是宋應星牢記的30年前與故交劉同升再見面的約定正好到期,他會友履約心切,扔下汀州推官的官職,辭官回鄉。原來,宋應星在30年前,與江西吉水的庠生劉同升在九嶺山中游歷時偶然相遇。攀談中,應星見同升談吐不俗,志向宏偉。兩人話語投機,只恨相逢太晚,且又同庚,都是24歲青年,便訂爲知交。他們相約在30年後同月同日在同升的家鄉再聚首。

分手後,兩人各奔仕途。劉同升在天啓元年中舉。崇禎十年,赴京會試,高中進士頭名,爲狀元,任林院修撰。他爲人正直,當官清廉,在一次聯名奏劾當朝權臣時,觸怒了崇禎皇帝,遭到貶謫,降爲福建按察使知事,託病回鄉。宋應星辭去官職,覺得渾身輕鬆。春風得意馬蹄疾。他登山穿林,急切地趕路,要趕在約定的那一天抵達江西南部的吉水。那兒有他的老朋友劉同升在等着會面呢。老友如期會面。30年了,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當年一雙風華正茂的青年,如今都已兩鬢染,屢經挫折。無論考場、官場,各有酸甜苦辣。

同升高興得即席賦詩:“莫看夢幻遂成真,林下高風當有人。自仙舟更遇李,空令河內更思。江干駐客同粗礪,山水爲家約錦鱗。三十年來酬舊約,如君差不負鬆筠。”宋應星在奉新家鄉居住期間,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正在蓬勃發展,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奉新木工李肅十、肅七弟兄率領紅巾軍,殺貪官除惡吏,均富濟貧,迅速擴展到靖安、安義,聲勢浩大官府屢次派兵圍剿,都失敗了。

這時的宋應星本來沒有責任過問這件事,但是,他卻主動與當地的兵備道陳起龍、司李胡時等,一起研究對策,甚至傾其全家財力,招募敢死壯了,用武力和計謀,軟硬兼施,把這次起義鎮壓了下去。應該說,這一次鎮壓紅巾軍起義比汀州府推官任上瓦解陳缺嘴殘部的起義,宋應星表現了更頑固的富豪、地主敵視農民起義的立場。不過,我們如果從他的歷代居官的家庭出身,他靠租賦維持生計的個人經歷來考慮,他擺脫不了歷史和時代的侷限性。他既要改革政治,抨擊明末的腐敗時局,又害怕農民起義,甚至參與鎮壓。但是,從他畢生的貢獻看,仍是瑕不掩瑜,不愧爲中華精英中的一員!

辭官歸裏

在奉新家鄉閒居時,宋應星接到讓他去毫州(今安徽阜陽)任知州的通知。知州是一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官階爲副五品。這是宋應星一生中最高的官階。毫州在他到任前,一直在李自成的起義軍的管轄下。原任知州何燮已經死去,衙門被起義軍砸爛,官宅被燒燬。李自成的主力已經逼近京師,明王朝行將崩潰。義軍已顧不上駐守毫州了,也沒有高官顧及這座滿城廢垣的州府了。宋應星到任後,立即修復府衙,招回逃亡在外的市民,還買下城南的薛家閣,準備在那裏建立書院。但是這正是兵荒馬亂、百業調敝的歲月,他也無心久留,對官場已無依戀,不到一年,他便匆匆給老友、舒城知州陳宏緒寫了一封信,託他帶信給掌管南京翰林院的姜廣,請姜曰廣向揚巡撫路振飛周旋,允許宋應星辭官歸裏。

宋應星爲什麼拒絕做官?他的隱居生活過得怎麼樣? 第3張

這時正是崇禎十七年,歷史上著名的甲申年。三月,李自成率農民起義大軍攻入北京,明王朝宣告滅亡。但是,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投降清兵,與多爾袞聯合圍剿義軍。李自成兵敗退到山西。福王朱由崧逃到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南明小朝廷剛建立,就想聯合清軍,鎮壓農民起義。但是清王朝已經不肯容忍南明政權的存在,於是繼續揮兵南下。南明朝廷由閽黨馬士英、阮大鋮把持。他們只知爭權奪利,賣官鬻爵,聚斂家財,仍然花天酒地,歌舞昇平,哪有精力去管國家大事閣臣姜曰廣得罪了閹黨,被逐出朝廷。只剩下兵部尚書史可法在揚州督戰抗清,多次拒絕清廷的勸降書,率衆死守揚州。

陳宏緒聯絡史可法、姜曰廣、劉同升等人共同抗清。他們中大多是明末“復社”成員。復社中還有著名科學家、《物理小識》的作者方以智。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多處引用過《天工開物》。他是南直隸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曾遊歷過江西南昌,和宋應星相識。他親切地稱呼宋應星爲“宋奉新”。當清兵圍攻北京的時候,南方抗清力量迅速集結,紛紛起兵阻止清兵南下。在復社思想的影響下,宋應星堅持掛冠拒仕,回絕了南明朝廷讓他出任兵巡道官職的御令。他在甲申年初離開州後就早已“求一掛冠不得”。他這時不僅早已放棄了科舉的念頭,也不願再當官。他在晚年決心做一個隱士。宋應星的心已經涼了。隱居鄉里,了此一生,成爲他最大的心願。

呼號抗清

但是,宋應星在家鄉隱居,並沒有沉淪下去。清王朝藉口“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大肆鎮壓抗清力量。宋應星耳聞目睹他的友好、至親個個慘遭殺害。朋輩轉瞬成新鬼,而南明小朝廷卻準備投降清廷。有的文官已經剃髮扎辮,換上旗人服裝,等待清兵的到來。有的武將乾脆倒戈,投入敵人的陣營。宋應星怒火中燒。他這短暫的鄉間隱居平靜的生活又衝起洶涌波濤;製造反清抗敵的輿論,堅持民族的氣節,呼喊志士仁人奮起,這是當務之急。

以什麼爲旗幟和武器呢?宋應星思忖,他年近花甲,已經年老力衰,帶兵棄赴疆場是不可能了只有寫書來鼓鬥志,呼喚民族氣節,萬衆一心抗禦清兵南下。他以注《春秋》,考證少數民族史爲名,借古喻今,奮筆疾書《春秋戎狄解》。可惜宋應星的這一著作沒有留傳到今天。我們只能從陳宏緒寫給宋應星的覆信中,間接瞭解到它的梗概。陳宏緒讀了宋應星寄給他的《春秋戎狄解》後,非常讚賞它辯證詳確,認爲這部書可以補充著名的東漢經學詮註大師馬融和鄭玄的不足,訂正了前人的訛誤,破除千古之疑,堪稱“不滅的鴻篇”。

陳宏緒一眼看透宋應星寫這部書的真正意圖,他說,在清人逼近京城,明王朝的元老見風使舵、隨即改換異族服飾、敵我難分之際,寫作《春秋戎狄解》富有深刻的寓意,應當想盡辦法將它“懸之國門,以伸內外之防”。可見,宋應星寫這部書,在明末的愛國抗敵的反清輿論中,有重要的地位。

宋應星爲什麼拒絕做官?他的隱居生活過得怎麼樣? 第4張

鐵骨錚錚

宋應星不時聽到他昔日的同僚、上司、老師朋友和親戚反清抗敵、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蹟。他們中,有的建樹赫赫戰功,重創清軍;有的拒不向清廷屈服,不投降求榮而以身許國;有的隱居鄉間不爲清廷高官厚祿所誘惑…宋應星衷心爲他們深感自豪,慶幸他擁有這麼多良師益友;也爲他們中有的英勇不屈、壯烈殉難而傷悲,心中油然升起崇敬和懷念之情。他在任教諭時的上司分宜縣令曹國,在甲申後清兵直逼分宜的時候,不像一些地方官吏那樣聞風喪膽,即刻獻出城池投降清軍。曹縣令臨危不懼,率兵出城,殺開一條血路,將兵隊轉移到地勢險要的上高(今江西上高)。他聯絡舉人曹志明等人高舉南明的旗幟,起兵抗清。羣衆紛紛響應。

乙西年底,曹國祺率兵攻入新昌,怒地砍殺了投降清軍的縣令。後來,他又和其他明將率領的部隊共同發動了圍攻南昌府城的戰鬥。儘管他身先土卒,驍勇善戰,但是終因友鄰配合不好,遭到清軍三路夾擊,兵敗而退入湖廣。宋應星聞知曹國的事蹟,不禁拍案稱奇。昔日揹負詩囊,手提清酒,和他同吟對酌的地方文官,竟有領兵攻城的武功。詩文知,還是一位戎馬英雄!這是宋應星當年受曹縣令鼓勵,寫作《野議》時所萬萬想不到的。宋應星不免感慨良久,真是大難當頭,文弱書生也能馳騁戰場。

同庚知交、30年後又約會重逢的翰林院修劉同升,從朝廷重臣被貶爲知事後,託病還鄉,全家遷居福建。他這文狀元,在清兵逼近江西的時候,也毅然舉兵抗清。他領兵越過武夷山,一舉攻克江西南部重鎮贛州。又乘勝北上500裏,直取吉安、臨江等地,距離南昌府和奉新縣不遠。劉同升收復失地有功,南明朝廷把他的官職擢升到詹事兼兵部左侍郎。應星關心戰事進展,望眼欲穿,等待着同升率兵攻抵奉新。遺憾的是,南明福王弘光二年五月,清兵攻陷金陵(今江蘇南京)——南明京都。同升在贛州軍營中驚悉這一消息,悲憤不已,胸口一陣發熱,口吐鮮血,“砰”的一聲倒地,從此未起。應星哀嘆,同升只活了59歲。那五年前的重逢,竟成了和他的永別。

應星一直牽掛的姜曰廣,原是明廷重臣,被閽黨排擠出朝廷後,辭官返回江西老家。他的孫子娶宋應昇的二女兒爲妻,因此也就和應昇、應星兄弟結爲姻親。這時,姜曰廣致力於抗清鬥爭。曾投降清廷的明朝將帥金聲桓在率兵進入江西后,突然倒戈,宣佈與清王朝不共戴天,並且投奔明廷老臣姜曰廣,姜曰廣號召抗清,一呼百應,尤其在江西,幾乎無人不曉。

金聲桓以姜廣爲號召,洗刷了金聲桓自已曾投降敵人的恥,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對清軍的作戰取得了節節勝利。但是在一次戰鬥中,金聲桓誤入清軍設下的埋伏圈。經過一場激烈悲壯的突圍戰鬥,金聲桓掩護姜廣衝破重圍,而自己卻壯烈犧牲。姜曰廣見全軍覆滅,而南明大勢已去,心寧爲玉碎,不爲瓦全,旋即投身自己家中的池塘溺水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