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那麼多文人爲什麼都不得志?

古代那麼多文人爲什麼都不得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這些詩人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了,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然而,隨着對中國古詩詞的瞭解逐漸增加,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中國古代的大文豪,在介紹他們的平生經歷和作品的創作背景時,都基本上會提到一句:xxx在官場鬱郁不得志。

久而久之,我們可以發現,鬱郁不得志似乎成爲了中國古代文人的“標配”,享譽盛名的詩人中間,幾乎就沒有仕途一帆風順或者說扶搖直上的。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文才不等於政治才華

無可否認的是,這些中國古代的文人的確是具有超高的文學藝術修養和才華,包括但不僅限於詩詞和古文的創作。

中國曆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爲華夏大地創造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不光是受到後人的青睞,更是走出國門、享譽全世界,豐富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然而,人們往往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一個人在文學藝術上面有天賦,不等於在政治上有天賦。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專業不對口”的南唐後主李煜。李煜的詩詞歌賦誰讀了都要說一句寫得好,但作爲一個國家的君王,李煜是失敗的。

李煜過分地把重心放在了自己的文學造詣上,而忽略了作爲皇帝對這個國家和百姓的責任。

古代那麼多文人爲什麼都不得志?

由於欠缺治國理政的天賦和後天的努力,李煜很快敗在了趙匡胤來勢洶洶的大軍下,自己成爲了亡國之君,族人成爲了階下囚,成功把自己“作”死了。

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文學才華和政治智慧完全是兩碼事。只不過,由於古代的科舉選官制度,很容易導致選出來一些“專業不對口”的人。

堅守原則的文人氣節

除了確實天賦對不上,還有許多人,是自願放棄做高官的機會的。

比如開創中國文人士大夫歸隱田園的陶淵明,他明明有很多次可以做官的機會,可是他寧願去田野山間做一個農夫,也不願意做“人上人”。

這是因爲,古代的官場很多時候是世俗、浮躁甚至黑暗的。能寫出“富貴非吾願”、“萬鍾於我何加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人,往往沒有一顆隨波逐流的心。

這些人的內心有着清晰並且堅定的原則,官場上的一些做法,或者說風氣,讓正直、正義的他們無法接受,更加無法與那些自己看不上的人成爲一丘之貉。

再比如,蘇軾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高開低走”。蘇軾的人生起點非常高,年少成名便進入仕途。

然而,由於政見不合以及小人的排擠,蘇軾在官場的後半生幾乎就是四個字概括:一貶再貶。蘇軾被貶的足跡遍佈了中國的最南端,廣東、海南……。

這些在當時的人看來是遠離中原的“煙瘴之地”,蘇軾都去了,因爲一個人心中堅持的原則和信念是不會輕易被改變的。

生不逢時,時代的侷限

除了投機者,亂世對於所有人包括文人來說,都是災難。動盪的社會,混亂的政治環境,多方勢力角逐的名利場,每一個都是制約有識之士大展宏圖的因素

古代那麼多文人爲什麼都不得志? 第2張

準確地說,生逢亂世是所有文人的不幸。亂世需要的是野心家,是鐵腕的政治手段,這些從小到大學習儒家之道的文人雅士最不能接受的。

並且,客觀來講,亂世也沒有這些文人墨客的用武之地。中國古代講究“亂世需用重點”,強調法家嚴刑峻法的思想,儒家思想在亂世並不能受到重視和推崇,因此這些文人沒有辦法出仕,只能像陶淵明那樣去追求“世外桃源”。

“東方不亮西方亮”,這句最簡單的俗語卻最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狀況。一般來說,仕途不順的人更容易被激發在其它方面的可能。

或者說,只有仕途不順的人,才只能整日寄情山水,用文字舒緩心中的愁緒。

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慶幸,這些懷才不遇、鬱郁不得志的古代文人,爲我們後人獻上了精彩絕倫的文藝作品,讓後世可以在這些堪稱一絕的作品中,重新領悟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