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備伐吳是正確選擇? 爲何拖兩年才爲關羽報仇

劉備伐吳是正確選擇? 爲何拖兩年才爲關羽報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三國演義中,把劉備討伐吳國的原因歸結爲爲關羽報仇,這符合人情而不符合歷史。。其實,這個決策是劉備精心謀劃之後做出的一個戰略決策。當初,他確實有機會擊潰吳國!

劉備伐吳是正確選擇? 爲何拖兩年才爲關羽報仇

網絡配圖

這次的作戰可以說即使從戰略上講也沒有太大的失誤,劉備伐吳時候已經六十二歲的高齡了,即使是沒病沒災的,也活不了幾年了,自己兒子什麼德行,劉備心裏也很清楚,如果統一之戰不在自己手裏打響,恐怕蜀漢也就只能是偏居一隅的草頭王了。雖然劉備畢生都在說伐魏興漢,但是這時候伐魏顯然非常不現實。現在曹魏方面卡着祁山,並且像曹仁,徐晃,張遼這些老將都還在,劉備手下字關羽張飛死後,手下也已經沒有多少能和這些老將抗衡的武將了。而東吳方面綜合實力就弱了很多,周瑜,魯肅,呂蒙這些人掛掉之後,在劉備眼裏確實沒有什麼可以稱道的御兵大才了,伐吳絕對是一個好的選擇。所以伐吳之戰開始了。

下邊說說對夷陵之戰的看法。

1.在戰役的開始階段,劉備攜傾國之兵攻入吳境,這個時候不是孫權不想擋住劉備的進攻,而是壓根就攔不住,一來,劉備這是以多擊少,另外剛剛出徵士氣正盛,孫權雖然預料到劉備要來找事但是也沒想到劉備回來的這麼快這麼猛。反觀吳軍方面沒有與劉備相抗衡的將領,在西線也沒有足夠的軍力與劉備對抗。所以前期劉備的勝利是必然的。

劉備伐吳是正確選擇? 爲何拖兩年才爲關羽報仇 第2張

網絡配圖

2.進入夷陵山脈,在多次大敗東吳軍後,劉備進入了夷陵山脈,這時候如果沒有陸遜堅龜殼戰術,吳軍也肯定打不過劉備,看看劉備先期的攻擊,吳軍一樣扛不住,但是吳軍憑險固守就是不出戰,大大挫傷了蜀軍的銳氣。所以這一階段雙方算是平局,不過劉備掌握着主動權。

3.最後的猇亭之役,這個時候劉備確實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屯大軍于堅城之下本來就是兵家大忌,雖然夷陵山脈走不出這個死衚衕,但是劉備當時如果能主力退回秭歸,一來可以解決當時所謂的瘟疫,二來也可以形成以秭歸爲中心的進攻態勢,三來可以對東吳照成強大壓力,迫使東吳在荊州問題上的讓步。明知在短時間內無法形成有效攻勢,卻聯營禦敵,太小看東吳了。結果在陸遜凌厲的反擊之下,大敗而歸。

對於夷陵之戰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爲了獲取這個夷陵道,劉備這次的圖謀至少是荊州,甚至是整個東吳。從四川的戰略侷限性來看,北邊被祁山,秦嶺山脈擋着,東進還有夷陵山脈,完全處於被動,如果有荊州則大不相同。從關羽丟荊州之前的態勢來看,劉備是佔盡了上風,荊州完全就是東吳的屏障,如果荊州在手,完全可以想怎麼虐東吳就怎麼虐,對北方也可以彈指間進攻襄樊,攻宛城等地,一旦有機會得手,曹魏就完了。所以三方都在盯着荊州,曹操司馬懿等人對荊州虎視眈眈,看着劉備做大,東吳對荊州也是如芒在背,欲拔出而後快,所以荊州在關羽的大意下丟失了。劉備知道這樣對自己的不利後果,興大兵伐吳必定要把荊州奪回來,如果形式順利,進一步滅掉東吳也是有可能的,不僅大仇得報,還增強了自己的實力,形成了對曹魏三面進攻態勢。只可惜夷陵道一把火把這一切都燒沒了。

劉備伐吳是正確選擇? 爲何拖兩年才爲關羽報仇 第3張

網絡配圖

至於在夷陵損失,蜀軍損失絕對是不小的,劉備軍在趙雲前來接應之前根本就抵擋不住吳軍的進攻,知道趙雲領兵來救,蜀軍才穩住陣腳與吳軍對戰。劉備在失去荊州軍之後,經過伐吳之前的徵兵,總兵力應該是有12-15W,由魏延守漢中,估計給個兩萬人就夠了,去掉其他地區守軍,伐吳的軍隊應該有8-10W人,不然對東吳根本形成不了優勢,經此戰,雖然沒有被全殲,但是也是損傷大半,不然蜀漢也不至於在劉備死後休養生息了好多年。猇亭之戰不僅斷送了劉備延續漢朝的帝王夢,也斷掉了蜀國的未來,爲蜀國滅完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