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一度被孔子所稱讚的趙盾,爲何會弒君呢?

一度被孔子所稱讚的趙盾,爲何會弒君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盾是我國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名正卿,不善於夸人的孔老夫子,提到趙盾的時候,給出了他這樣的評價:“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然而趙盾竟然陷入一樁弒君案當中,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一度被孔子所稱讚的趙盾,爲何會弒君呢?

趙盾與被弒國君晉靈公的關係

晉靈公能夠順利的當上國君,趙盾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晉靈公的父親晉襄公,由於去世的時候,沒有指定國君繼承人。晉國圍繞繼任國君的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內亂。

趙盾想要擁立公子雍做新的國君。理由是公子雍年長,深受前任國君晉文公的喜愛,且公子雍在秦國做人質,擁立他做國君,既可以避免出現“主少國疑”的不安定局面,又可以改善和秦國的關係,萬一將來有事,兩國之間還能彼此有個照應,是兩全其美之策。

這個方案,遭到了大夫賈季的反對。他認爲擁立在陳國做人質的公子樂做國君更合適。兩人各執己見,相持不下,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各自派人,前去迎接公子們回國了。

兩個方案,無論是哪一種,都與晉靈公無關。

此時,晉靈公的母親穆嬴坐不住了。因爲他知道,兩位公子無論誰回國做國君,她和她的兒子晉靈公都不會有好下場。於是他就親自去求趙盾,希望趙盾能夠改變主意,立晉靈公爲君。

晉靈公是晉襄公的親生兒子,公子雍和公子樂是晉襄公的兄弟。立長還是立嫡?趙盾看着眼前的孤兒寡母,又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以後,最終改變了主意,立晉靈公爲國君。爲此,他還不惜和秦國翻臉,阻止秦國軍隊護送公子雍回國,還與秦軍打了一仗。

總而言之,晉靈公的即位,趙盾是有擁立之功的。然而長大後的晉靈公,並不領趙盾這份兒情,還不惜對趙盾下手,想要殺死趙盾。

無道昏君晉靈公

隨着年齡的增長,晉靈公變得愈發的殘暴起來。橫徵暴斂,還喜歡戲弄人。更過分的是,廚師沒有把熊掌烹飪熟,他就下令殺了廚師,還讓一羣女人用畚(ben)箕(ji)頂着廚師的屍體從朝堂走過,既荒唐又慘無人道。

趙盾和士會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去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宮女們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詳細地跟他們述說了一遍。趙盾對此感到非常的擔憂,不能再由着國君胡來了,於是他就想去進諫,匡正國君的過失。

士會對趙盾說:“您是正卿,萬一您勸了國君不聽,就沒人能夠勸諫了。還是先讓我去,實在不行,您再親自去勸。”士會接連去勸諫了三次,每次晉靈公都用“我知道錯了”,“我馬上改正”等等不疼不癢的話來搪塞他,就是不見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依舊我行我素。

無奈之下,趙盾只能親自出馬,去勸諫國君。《左傳》的原文是這樣記載的:“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鋤麑(ni)賊之。”

《莊子》山木篇說道:“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bian)心之人而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xi)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

這是莊子著名的“虛舟理論”,大意是說一個人駕駛一條船在水面上,迎面撞過來另一條船,假如撞上來的是一條空船,那麼被撞的這個人即使是個壞脾氣,也不會生氣。但凡有一個人在撞上來的那條船上,被撞的人去打招呼,一次不迴應,兩次不迴應,到了第三次,打招呼的人就要惡語相向了。

趙盾大概就是這樣的心理,國君犯了錯,大臣士會連續勸諫三次,都不見有改正的跡象。輪到自己親自去勸,好脾氣都給磨完了,只剩下急脾氣的“驟諫”了。

趙盾在晉國的勢力如日中天,用賈季對他的評價就是“夏日之陽”,炙手可熱。也許是在勸諫晉靈公的過程中,言辭稍微激烈了一些,引起了晉靈公的不安,晉靈公就對趙盾動了殺心,還派了刺客鋤麑(ni)前去刺殺趙盾。

趙盾與晉靈公矛盾激化

鋤麑(ni)在接到國君刺殺趙盾的命令以後,很快就付諸了實際行動。他在清晨潛入趙家,伺機對趙盾下手。

此時的趙盾已經打開了房門,穿戴得整整齊齊,準備去上朝。由於時辰尚早,正端坐着閉目養神。鋤麑(ni)看到趙盾在私下裏都如此恭敬,一定是一名好官,絕不會是什麼亂臣賊子。殺了這樣的人,是晉國的損失。如果不殺他,又是失信於國君,再三思量下,鋤麑(ni)只能犧牲自己,選擇了撞樹自盡。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暗的不行就來明的。晉靈公見刺殺趙盾失敗,於是就找理由宴請趙盾,並且安排自己的衛兵在趙盾酒醉以後殺死趙盾。

趙盾的車右(相當於保鏢)提彌明,知道晉靈公的謀劃以後,趕緊來到趙盾的身邊,並以“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爲由,攙扶着趙盾離開。晉靈公怎肯罷休,他先是放狗去咬趙盾,被提彌明擋住,又派衛兵去追趙盾,非要殺死趙盾不可。

晉靈公的衛兵當中,有一個名叫翳桑的人,他曾經得到過趙盾的救助。爲了報恩,他掉轉戟頭,轉而和晉靈公的其他衛兵搏殺,爲趙盾逃跑爭取時間。趙盾見國君竟然如此恨自己,晉國是待不住了,也顧不得回家,就趕忙逃亡到他國去了。

一度被孔子所稱讚的趙盾,爲何會弒君呢? 第2張

晉靈公被弒 趙盾到底冤不冤

趙盾有一個族弟,名叫趙穿。在趙盾逃亡不久以後,趙穿就在桃園殺死了國君晉靈公,這時候的趙盾還沒有逃出晉國國境。

趙盾得知晉靈公被弒的消息後,已經沒有必要再逃亡了,他轉回了朝廷繼續做正卿,主持晉國的大局。

晉國的史官董狐,在記載這件事的時候,寫下了“趙盾弒其君”,並在朝堂上公開展示給衆人看。趙盾不服氣,爭辯說:“事實不是這樣的。”

董狐擲地有聲的說道:“子爲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董狐的理由有兩條:1、國君被弒的時候,你趙盾雖然逃亡在外,但並沒有逃出晉國國境,到底有沒有與趙穿合謀,你說不清楚;2、就算你趙盾是清白的,但是作爲晉國正卿,回朝以後,你並沒有將弒殺國君的元兇趙穿繩之以法,依舊是你的失職。

這就像是發生重大事故,主要負責人一定是要被追責一樣,趙盾是不能獨善其身,置身事外的。

孔子對這個事件,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爲法受惡。惜也,越境乃免。”

孔子認爲趙盾是不冤的,他爲趙盾劃分了一條明晰的責任邊界---越境乃免。就是說事件發生的時候,只要趙盾不在晉國,就沒有任何責任了,併爲此表達了惋惜。看來,孔子在認爲趙盾不冤的同時,對不君的晉靈公的遭遇,也沒有絲毫的同情之心。

寫在最後

趙盾弒其君,到底冤不冤,這事本身已經超越了冤與不冤的討論範疇。董狐之於趙盾,在地位和勢力上完全沒有可比性。然而董狐能夠不畏權勢,據實記載,爲後世史官樹立了榜樣;趙盾能夠做到不仗勢欺人,不打擊報復,能夠保持敬畏,也爲後世當權者樹立了典型。“古之良史”、“古之良大夫”,二人都當得起孔老夫子的誇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