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的傳奇皇后,歷經五朝備受後世推崇

明朝的傳奇皇后,歷經五朝備受後世推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高熾的張皇后歷經五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她被朱元璋封爲燕王世子妃,被朱棣封爲皇太子妃,被朱高熾被封爲皇后,被朱瞻基尊爲太后,被朱祁鎮尊爲太皇太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她的長子朱瞻基聰明英武,備受朱棣喜愛,被朱棣冊立爲皇太孫,是朱棣欽定的皇位繼承人,朱瞻基侍母至孝,她幸福地當了十年太后。

明朝的傳奇皇后,歷經五朝備受後世推崇

她是明代首位太皇太后,朱瞻基去世後,年僅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她與“三楊”齊心輔政,嚴禁宦官王振干政,她當了七年太皇太后,

一、備受朱棣和徐皇后喜歡,幫丈夫保住太子之位

明仁宗張皇后是永城人,父親張麒官至京衛指揮使,正三品,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張麒被追封爲彭城伯。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棣的長子朱高熾被祖父朱元璋冊封爲燕王世子,在同一年,張氏被封爲燕王世子妃,朱高熾出生於洪武十一年,此時十七歲。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二月,張氏生下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這是朱棣的嫡長孫,同年閏五月,朱元璋去世,此時朱高熾二十歲。

關於朱瞻基出生時的情形,《明史》是這樣記載的:“生之前夕,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曰:‘傳之子孫,永世其昌。’”

意思是:在朱瞻基出生前夕,朱棣夢見自己的父親朱元璋賜給他一個大圭,而大圭在古代象徵着權力。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朱高熾負責帶領一萬老弱兵力,堅守北平城。

朱高熾體態臃腫,不善騎射,沒上過戰場,也沒有守城經驗,內心的壓力可想而知,張氏一直陪在丈夫身邊。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帶兵攻入京師,登基稱帝,此時朱高熾二十四歲。

此後近兩年的時間裏,朱高熾夫婦始終留在北平,文武百官和一些藩王接連奏請朱棣早立太子,而朱棣的答覆卻是:長子朱高熾“智識未廣,德業未進”(《明太宗實錄》)。

明朝的傳奇皇后,歷經五朝備受後世推崇 第2張

朱高熾是朱元璋冊封的燕王世子,如果不能被冊立爲太子,處境將何其尷尬、難堪?朱高熾此時內心的鬱悶、痛苦可想而知。

張氏的命運、榮辱與丈夫緊密聯繫在一起,她的內心可能也備受煎熬。

朱棣爲何在立太子一事上猶豫不決呢?

比較而言,朱棣更喜歡第二子朱高煦,他有勇有謀,在靖難之役中多次在危急時刻及時出現,救朱棣脫險,朱棣深受感動,有一次竟然開出了空頭支票,“勉之,世子多疾,如得天下,以若爲嗣”(《國榷》)。

在金忠、謝縉、黃淮、尹昌隆等人的反覆勸諫下,朱棣終於下定決心冊立朱高熾爲太子。

《明史·謝縉傳》是這樣記載的:“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

意思是:謝縉對朱棣說:”皇長子(朱高熾)仁孝,天下歸心”,朱棣聽後不置可否,謝縉又磕頭道:“好聖孫”,這是指明宣宗朱瞻基,朱棣聽後終於點頭答應。

永樂二年,朱高熾被冊立爲皇太子,張氏被冊封爲皇太子妃。

成爲太子後,朱高熾的生活也並不輕鬆,朱高煦總是想方設法爭奪儲君之位,而朱棣似乎也有意放縱朱高煦,不斷打壓朱高熾。

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數次誣陷、詆譭朱高熾,朱棣一怒之下,減少太子宮中膳食,數次差點兒易儲。

而張氏謹守婦道,恭敬、謹慎、孝順,盡心侍奉公婆,頗得朱棣和徐皇后的喜歡。

很多大臣和徐皇后的支持下,朱高熾才最終保住了太子之位,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張氏的長子朱瞻基被朱棣冊立爲皇太孫,此時朱瞻基十三歲。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在北征回師途中病逝,不久太子朱高熾即位,冊封皇太子妃張氏爲皇后,此時朱高熾四十六歲,他小心翼翼地當了二十年太子。

二、張皇后受丈夫寵愛嗎?

朱高熾登基後日夜操勞政務,爲了能幫到丈夫,張皇后對中外政事都十分留意,“及立爲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列傳》)。

這樣看來,張皇后與丈夫相敬如賓,很幸福。

如果單以生育子女數量論受寵程度,張皇后的受寵程度不亞於其他嬪妃,朱高熾共有十子七女,張皇后生了三子一女,與李賢妃相同,郭貴妃爲朱高熾生了三個兒子。

張皇后生的第二個兒子是朱高熾的第三子越王朱瞻墉,出生於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朱高熾的第五子襄王朱瞻墡也是張皇后所生,出生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此外,朱高熾的嫡長女嘉興公主出生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她是張皇后唯一的女兒。

生下女兒後,張皇后在接下來的十六年裏,再未生育子女,在此期間,李賢妃生了一個女兒,郭貴妃生了兩個兒子。

朱高熾的第二子鄭王朱瞻埈出生於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生母是李賢妃;第四子蘄王朱瞻垠出生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生母也是李賢妃;第六子荊王朱瞻堈:出生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生母是張順妃;第七子淮王朱瞻墺:出生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生母也是李賢妃。

朱高熾的第八子滕王朱瞻塏出生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第九子樑王朱瞻垍出生於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第十子衛王朱瞻埏出生於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他們的生母都是郭貴妃。

郭貴妃武定侯郭英的孫女,據說備受朱高熾寵愛。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高熾去世,有五位妃子殉葬,分別是:郭貴妃、王淑妃、王麗妃、黃充妃、譚順妃,除了郭貴妃以外,其餘四人均未生育子女。

按當時規定,生育了子女的妃子不必殉葬,而靜敬妃張氏是河間王張玉的孫女、英國公張輔的女兒,雖未生育子女,因爲是勳舊之女也免於殉葬。

郭貴妃既生育了三個兒子,又是功臣之後,卻被迫殉葬,這是張皇后在報復情敵嗎?

三、朱瞻基侍母至孝

朱瞻基登基後,尊張皇后爲太后,凡軍國大事都稟報自己的母親,聽張太后的裁決。當時海內安寧太平,朱瞻基侍奉母親的生活起居,無論出門還是宴飲,朱瞻基都陪在母親身邊。各地進獻的財物,即使是極微小的物品,朱瞻基也必然先呈送給母親。宣宗侍母至孝,慈孝之名聞名於天下。

宣德三年,張太后遊覽西苑,皇后皇妃在一旁服侍,朱瞻基親自扶着母親的車同登萬歲山,奉酒拜壽,獻詩頒德。

宣德五年,張太后拜謁長陵、獻陵,朱瞻基騎馬持弓箭走在前面當嚮導,到達河橋時,又下馬去扶母親的車輦。

京師附近的百姓都前來拜見,排列在道路兩邊,居住在長陵、獻陵一帶的男女老幼也都出來迎接。張太后回頭對朱瞻基說:皇帝應牢牢記住,受到這樣的擁戴,是因爲能讓百姓豐衣足食。

回宮途中,路過農家,張太后召來年長的女性詢問民間疾苦,並且恩賜錢幣、寶鈔。張太后把農家進獻的蔬果、酒漿,賜給朱瞻基,說:這是農家風味。

隨行的大臣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到行宮謁見太后。

後來,朱瞻基對楊士奇說:“太后謁陵回來後,說你們辦事幹練。太后說,張輔雖是武將,卻深明大義,蹇義持重敦厚、小心謹慎,卻優柔寡斷。愛卿爲人正直,直言不諱,先帝有時不太高興,不過最後還是採納你的建議,所以沒做錯事,有三件事,先帝后悔沒聽取你的看法。”

張太后心地善良,朱瞻基的第一位皇后胡善祥,因爲多病無子被廢,張太后同情賢德的胡氏,經常讓胡氏住在清寧宮,舉辦內廷朝宴時,也讓胡氏位居孫皇后之上,孫皇后雖然心裏不高興卻也毫無辦法。

爲防止外戚干政,張太后嚴格約束家人,弟弟張升敦厚謹慎,但張太后不許他參與國事的商議,“弟升至淳謹,然不許預議國事”(《明史·后妃列傳》)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朱瞻基去世,年僅三十八歲,當時太子朱祁鎮只有九歲。

四、與大臣齊心輔佐朱祁鎮,禁止王振干政

宮中出現流言,說襄王將被立爲皇帝。張太后立即召集羣臣到乾清宮,指着太子說:“這是新天子”,邊說邊流淚。

羣臣齊呼萬歲,流言不攻自破。朱祁鎮即位後,尊張太后爲太皇太后。

朱祁鎮年幼,無法處理朝政,朱瞻基去世前留下遺詔,國家大事陛下告知皇太后,方可施行。“遵遺詔大事白皇太后行”(《明史》)。

羣臣請求張太后垂簾聽政,太后說:“不能壞了祖宗規矩,暫時停止一切不緊急的事務”。

張太后經常勉勵朱祁鎮用心學習,委任股肱之臣,因此王振雖然受寵,但是太后在世後,王振始終不敢擅權。

有一天,太后坐在便殿,朱祁鎮向西站立,召英國公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尚書胡濙入見,太后對五位大臣說:諸位愛卿都是老臣,皇帝年幼,望你們同心協力,共同維護社稷安穩。

然後,太后召楊溥上前說:“先帝感念愛卿忠誠,多次嘆息,沒想到今天還能見到愛卿。”楊溥感動落淚,太后流也下眼淚,身邊的人都很悲傷。當初朱高熾爲太子時,遭人誣陷,很多東宮官員死於錦衣衛詔獄,楊溥、黃淮被關押十年,數次瀕臨死亡。朱高熾時常在東宮掛念各位大臣,太后也對楊溥的遭遇心生同情,所以與楊溥說了這番話。然後,太后又對朱祁鎮說:“這五位大臣,歷任三朝,堪當重任,皇帝處理政務,應多與他們商議。”

過了一會,太后宣太監王振進見,王振到後,跪在地上,太皇太后厲聲問:你服侍皇帝不守規矩,理當賜死“。女官於是聽命把刀放到王振的脖子上,王振連忙下跪爲他求情,在場的大臣也紛紛下跪,向太后求情。太皇太后說:”皇帝年幼,哪裏瞭解這類人自古多誤國害民?現因皇帝和大臣都爲你求情,暫且饒你一次,今後不可干預國事。“

每隔幾日,太后必然派宦官去內閣,問正在辦理哪些政事,內閣大臣據實上奏,如果王振擅自決斷不交內閣商議,太后必會立即把王振召來嚴厲斥責。

正統七年十月,張太后病重,臨終前,召楊士奇、楊溥入見,令宦官詢問:國家還有哪些大事沒辦?

楊士奇提出三件事:第一件事,應該爲建文帝編修實錄;第二件事,太宗(朱棣)曾下詔嚴禁收藏方孝孺等大臣的書籍,應解除禁令;還沒來得及提第三件事,太后已經崩世。

張太后留下遺詔,言辭懇切,勉勵羣臣輔佐皇帝施行仁政,與朱高熾合葬獻陵。

可能她受過丈夫冷落,可能她有缺點,但她始終在積極、樂觀地生活,發光發亮,爲明代的穩定,貢獻着自己的力量。幸福是一種感受,相信絕大多數時候,她是幸福的,她的孝順得到了公婆的認可,她幫丈夫保住了太子之位,她有孝順而卓越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