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解縉在朝廷爲什麼一直受到排擠呢?

解縉在朝廷爲什麼一直受到排擠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飽讀詩書的解縉,卻被朱元璋罷了官,就這樣離開了朱元璋的身邊。解縉歸鄉後,順從太祖的旨意,潛心讀書著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解縉始終被排擠於朝廷之外。因爲他與當時專制皇權所需要的奴役化馴服工具格格不入。解縉的命運與當老其才的方孝孺有些相似,但在建文一朝,二者的際遇卻有着天淵之別。

解縉在朝廷爲什麼一直受到排擠呢?

建文時期的沉寂

當聽到太祖駕崩的消息時,解縉再也按捺不住,顧不得尚未安葬的老母和九十多歲的老父,急忙趕赴京師。但他沒有想到自己一片忠心竟會招致橫禍。解縉背上了不忠不孝的罪名,被髮配到河州衛,充當一名守邊的小吏。此時的解縉,忍受着精神和肉體的折磨,萬般無奈,給深得建文帝寵信的董倫寫了言辭悽切的“陳情表”,終於在建文元年,詔其回京任翰林待詔。

他在這個位置上一呆就是三年,曾名噪一時的大才子受到這樣的待遇,所以在建文一朝的解縉,基本上沒有什麼建樹。他始終保持着沉默,因爲“他身上所帶有濃重的儒生習氣,與當時的政治氣候格格不入,他只能在沉默與碌碌無爲中生活,而隱跡於潮流之中,他一旦要有所表現時,便必然地遭到挫折與誣陷。

他所接觸的人和周圍的環境時刻都在摧折着他的士氣”。鬱郁不得志的解縉,在起落中,學着放下儒生文人的清高,轉而向現實低頭。而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推翻了建文帝的政權,解縉便在第一時間拜倒在其威權之下。因爲“如果不是燕王奪位的成功,他將作爲一個被時代埋沒的人才而永遠沉默下去。”新政權的建立,給解縉新的契機,改變了解縉的命運,也將他的人生再次推向了巔峯。

永樂時期的宦海浮沉

解縉率先選擇迎附歸順朱棣,原因很簡單。在建文一朝,解縉一直處在被壓制的狀態,鬱郁不得志,淹沒了他的才華和抱負。所以朱棣的奪權,對他是一個新的機遇。於是解縉選擇了投靠朱棣,這自然令朱棣欣喜無比。因爲方孝孺、鐵鉉等人的不配合,使他的顏面盡失、威信跌落。而解縉的歸附,則可以彌補這一尷尬局面,給朱棣挽回了些許顏面。不久,解縉便由原來的九品翰林待詔超升爲正六品侍讀,連升三品這在當時是極爲少見的。

解縉升遷如此之快,必有特殊原因。這其中很有可能是他接過了方孝孺不肯接的擔子,那就是爲朱棣起草登基詔書。明史的作者只是猜測,沒有得出結論。而王世貞在《弇山堂別集》中,則明確指出當時詔書出自解縉之手,當時詔書出於解縉之手是很可信的。正是解縉寫了符合朱棣心意的詔書,又有迎附之功,纔會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裏平步青雲。到了八月,解縉與楊士奇、胡廣等人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真正成爲朱棣的近侍顧問與心腹。

朱棣就寢時,讓解縉坐在牀榻前對答。春風得意的解縉,受命編修了《太祖實錄》和《烈女傳》以及曠世之作——《永樂大典》,此時是解縉人生的巔峯時刻,但他卻沒意識到潛伏的危險已向他逼近。解縉無所顧忌的評議朝臣和深受皇帝的寵信,加深了廷臣對他的仇視與怨恨,而其危險還不止於此。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居於最高統治者身邊,更是時刻充滿危險。解縉的危險就在於他參與了涉及皇權統治的儲位之爭,並且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這是皇權中最敏感的神經,觸碰它的結果是萬劫不復。朱棣在立太子的時候,按照傳統慣例應該立長子朱高熾,但朱棣更傾向於選立一直爲自己征戰效力的朱高煦。而對於這一關乎國祚的大事,朝臣意見不一,朱棣十分爲難,在私下裏常與解縉交談,並誇讚太子仁孝,但朱棣並不爲之動容,於是解縉又說:“好聖孫”指朱瞻基,朱棣才點頭稱許,太子的人選遂確定下來。

解縉的處境更加危險

而與皇位一步之遙的朱高煦,認爲是解縉阻止了自己成爲九五之尊的命運,對解縉的怨恨由此加劇。不時向朱棣告發解縉,解縉的處境更加危險。太子時常不能令朱棣滿意,朱高煦卻日加受寵,禮秩甚至超過太子。這在深受儒家正統觀念影響的解縉看來,自然是不合禮法的行爲,將會開啓皇位之爭,導致社稷混亂,所以他再一次勸諫。但這一次,卻適得其反,他被朱棣罵爲離間骨肉,朱棣對解縉的不滿情緒劇增,漸漸疏遠了他,加上朱高煦等人的誣陷,最終以廷試讀卷不公的罪名把他遠謫朝外。

解縉此時百口難辨,最終成爲朱棣父子皇位鬥爭遊戲的犧牲品。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適逢朱棣北征,解縉謁見太子後便返回。這又給朱高煦留下口實,解縉入獄的真正原因,在於他私見太子,在朱棣看來這是對皇權圖謀不軌的表現,由此解縉身陷囹圄就不足爲怪了。解縉在獄中苦苦度過了五年,一代文學才子就這樣走完自己短暫卻又崎嶇的人生。有人說“死亡也正是一種解脫,這同時也意味着在歷史上保留下來一個不肯適應封建專制模式的典型人物,而使解縉成爲後世士大夫們的理想與楷模。”

解縉這個不適應專制模式的才子,等待他的只有悲劇命運。從解縉一生的經歷來看,他對於皇權有種若即若離的情愫。當仕途亨通,與皇帝親密無間時,他會大膽的勸諫,提出建議進行規勸。而當他的主張不能爲皇帝接受,或是生命面臨威脅之時,他便失去了以往的銳氣,選擇悄然屈從於皇權之下。

解縉在朝廷爲什麼一直受到排擠呢? 第2張

最後

其根本原因是,儒生們沒有獨立的基礎,他們只能依附、委身於皇權之下。像解縉之類,他又想保持獨立的品格,而不單純以皇帝之是非爲是非,他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而現實卻不給他實現自己價值的機會。註定他要在理想和現實之間飽受煎熬。但也有些儒生卻選擇了另一條道路,背棄了自己的道義,把完全依附於皇權作爲自己謀取榮華富貴的階梯,而喪失了儒生的信仰,其典型代表就是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