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建安時期文學爲何能如此昌盛?建安風骨是如何形成的?

建安時期文學爲何能如此昌盛?建安風骨是如何形成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風骨”是一個時期的文學代表,如果說唐代是“七言律詩”最輝煌的時期,那麼“五言詩”的輝煌時代就是魏晉時期。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世道動亂下的文學思潮

建安風骨的代表人物

我們都知道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不但身居要職,詩學才賦上的演繹也是出神入化,別的不說,廣爲流傳的“七布詩”相信大家都聽過吧“煮豆燃豆萁,都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們來細品,我們用豆子的殼燒火去煮鍋中的豆子,豆子在鍋中咕嘟咕嘟地響着就好像人再哭泣一般,豆子和豆殼本來是一體的,卻被我們殘忍地分開,被動地自相殘殺。光是這表達的表層意思就感人肺腑,再引申到當時的情景,曹植不正是在告訴曹丕,我本來跟你是一母同胞,現在你卻要爲了兒女私情和個人利益而殘害姊妹同胞,你若殺了我,你自己的良心不會痛嗎?爹媽會饒了你嗎?

在我看來,曹植是聰明的,他知道哥哥其實並沒有真的要殺他,及時想死他,也害怕賭不住天下人的悠悠衆口,而他此時要做的就是加深這種猶豫,讓哥哥放棄這種想法,而這也是五言詩的好處,它更加簡潔明瞭,直達中心思想,詞藻簡單,通熟易懂,對於此時的曹植來說再沒有比這個更方便更合適的通話手段了。

建安時期文學爲何能如此昌盛?建安風骨是如何形成的?

詩詞中的軍國魂

同樣,曹丕,曹植的父親曹操在歷史上不知是一個軍事家,陰謀家也是一個不可多的一個大詩人,他所作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至今被後人稱讚不已,古人常“以詩會人”,每一個好的詩人的作品中都有他個人情感的傾訴。如果說曹植的詩透露着風雅灑脫,從詩中就能感受到他作爲翩翩佳公子的風範,那麼我覺得曹操的詩則無處不流露着他作爲權勢者的霸氣和心懷天下。後人瞭解,只說他是一代奸雄,詭計多端,其實在那個亂世時節,人在家中坐,尚且鍋從天上落呢,如果沒有一點手段,恐怕自己早都被人吃的骨頭都不剩一點了。

而爲什麼我們說曹操心懷天下呢,從他的詩作中多能看出來他是一個密切關係民生的人,百姓因爲戰亂吃不飽飯了,他會命令士兵禁止騎馬踏入天地,一旦踏入,殺頭論罪,可萬萬沒想到,自己第一個踩坑的是自己,同樣他也以身作則進行了懲罰。其實如果放到現在的話,相信會有很多人比當時更加認同曹操,因爲在那個儒家思想遍佈,任何領域都被儒學侵蝕的時代,像曹操這種現實主義詩人是很少的,在當時那個人人自危的政治環境,像他這樣有能力有膽識表達自己理想的人是少見的。就好比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是最厲害的,第一個吃螃蟹還活下來的人才真的是傑出。

同樣後人也對其有誤解,說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說他是欺世盜名的奸賊,但大多數人在指責別人的同時也暴露了自己內心的慾望和嫉妒,劉備說曹操不好,你自己作爲皇叔,你不也帶頭去打你的親侄子呢,如果按照羅馬帝國的戴克裏先的民主法治,曹操的做法並沒有什麼不妥。國家是要交給有能力的人去治理,不能因爲個人的出身就對人家進行人身攻擊,雖然在其身份裏有個別人是那些害羣之馬,但不代表坐在衆人都認可的位置的人就是好人,坐在別人不認可的,對立面就是壞人。這些我們都能從曹操的詩詞中感受一二,這也是後人從大多數詩作中推測出來當時朝代發生的歷史事實。

文人效應推動文學高潮

政治風向的指引

建安七子分別有:孔融,陳琳,徐幹等人,他們都是曹操父子麾下的文人異士,而文人在朝代變更中一般也起到了歌頌和傳播文學的作用,他們在張衡,蔡邕的文學基礎上,進一步的發揚了“五言詩”也就是古詩的前身,直到東漢時期還廣爲流傳,尤其以漢桓帝,漢靈帝時期,其實可想而知,這些人都是在曹操,曹丕父子手下工作,曹家父子喜歡什麼樣的文學,他們便宣傳什麼樣的文學,而他們也是社會上文學的指向標。

時代文學的內裏緣由

一個時代總是會出那麼幾個文學的引路者,比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有胡適,魯迅等人來倡導白話文,唐代的時候有唐明皇,李白,杜甫等人推崇唐詩,宋朝有宋詞,而這些社會上的名人文士他們就充當了社會文化的奠基者和宣傳者,他們喜歡什麼,他們寫什麼,這個朝代自然也就流行什麼,而隨着幾千年的發展,也漸漸會變成這一時期的標籤。

建安時期文學爲何能如此昌盛?建安風骨是如何形成的? 第2張

文學種類的豐富多樣

建安風骨的標誌

如果說“五言詩”是“建安風骨”的主要標誌,那麼詩歌,辭賦,散文,作品集就稱爲建安風骨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晉時期的文學是極其繁盛的。比如徐幹的《室思》、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等都非常著名。建安七子在詩歌方面的才華和風骨是很多時期,很多文人無法超越。這也許也跟當時的政治環境和社會條件有關係,在其生活的朝代裏,到處都有五言詩的傳唱,就連街上的黃口小兒都能隨意吟唱幾句,這無異已經成爲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當一個東西成爲你生活的一部分的時候,它就能影響你所在的那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

就比如日本的愛國情懷已經刻入他們的骨子裏,而美國就是一個互聯網可以完成一些事情的國家,比如他們的總統也是作爲網絡紅人成功打敗政敵的,雖然很荒誕,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自然界發展的普遍規律。所以建安七子的五言詩寫的那麼好,跟他們從小生活的環境和長大所處的政治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如果說五言詩更偏向政治工作一些,那麼辭賦就更貼近生活了,他們的辭賦大多取材寬泛,現實功能濃厚,我們也可以把這個看作是他們生活的備忘錄,他們通常以辭賦的方式記錄身邊發生的事情和見聞,並對此發表關於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也就好像我們今天寫議論文一樣,先陳述一下自己看到的事情和經驗,然後再發表自己的觀點。而在當時社會動亂紛爭的年代,一定有很多可供素材的事情和經歷,所以在此時期,文人的文學創作率也會顯著的提高。

建安時期文學爲何能如此昌盛?建安風骨是如何形成的? 第3張

散文文學的代表

孔融,陳琳的散文寫的相較於其他五人來說比較突出,這也許就是我們說的,有的人比較感性,有的人比較理性,感性的人寫出的文章大多能讓人感同身受,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和他們一起去領略內中真諦,而有些人就比較理性,所以他們就比較適合議論文這些,比如辭賦等等,這點我們從孔融讓梨不難看出,你想想一個五歲的小孩都能知道要把大梨給長輩,自己吃小的,難道他天生都知道嗎?

不是的,只不過他善於觀察,他從小看到大人們這樣做,自然也就學會了,下次到自己的時候,他也會學着大人的樣子去做,而大人們看了之後覺得跟自己的觀念相似依然是開心的,所以這個根本跟教育無關,也跟傳統美德無關,不過是古人藉此來麻痹自己而已。難道理性的人就不孝順了嗎?並沒有啊,理性的人會把大梨分佈均勻給大家,大家都同樣得到了自己的,自己也不吃虧,其實不更好嗎?所以說感性和理性用在文學上比用在任何地方都能發揮它們最大的作用。

建安時期文學爲何能如此昌盛?建安風骨是如何形成的? 第4張

建安時期文學昌盛的主要原因

獨特的營銷手段

建安時期的人還特別喜歡收集別人或自己的手稿,作爲《作品集》發佈,其實這一點我覺得很有營銷手段,你想一個人很有才華,他一天可以寫出兩首好詩,但他一天不可以寫出幾十首幾百首詩,幾百部作品啊,你隔三差五的出作品,難免會有一些粉絲耐不住等待,去爬別人的牆頭。這樣詩人的名氣大打折扣,同時詩作的影響也不會很高漲。這個時候就有什麼辦法呢,出作品集,一般人是沒有這個時間和能力的。

可建安七子是專業幹這個的呀,自己一年半載的出一部作品集,百姓買回家夠讀個十天半個月的,自己寫不出來的話,可以幫好朋友整理,也可以和一些沒有名氣的文人一起出作品集,以自己的名號冠名。在百年之後,還可以流芳百世,你想如果你的詩作是零零散散的,沒有收錄,即使你再出名,在有文采,人家沒有你的作品,不知道你寫了什麼,怎麼宣揚你。同樣也給了後人更加了解你的一個依據。

結語:即使是文人雅士也免不了對權力的追逐,再清新脫俗的文采在經過權利的浸泡也會變得附庸風雅,建安七子的文采斐然,但是在創作後期難免有對曹家父子的恭維奉承,曹操父子再有自己的想法,但他們也會在權力的遊戲中迷失自己,不過還是很高興它們能給後人留下這麼積極,有意義的歷史著作。讓建安風骨能夠在歷史的文壇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