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李白所作的《蘇武》,蘇武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李白所作的《蘇武》,蘇武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世譽爲“詩仙”。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李白所作的《蘇武》吧。

唐代詩人李白寫過一首詩,叫《蘇武》:

“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

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

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

渴飲月窟冰,飢餐天上雪。

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

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

李白說,蘇武被匈奴拘押了十九年,始終保留了漢節與對漢朝的忠誠。他利用白色大雁傳信息,飛到了漢武帝的上林苑。他在遙遠的北方牧羊,艱苦萬分,迴歸家鄉的心如同西落的太陽,幾乎要絕望。渴了就飲用寒冷的冰窖水,餓了就食用天上的飄雪。終於在漢武帝的關懷下,蘇武可以從遙遠的漠北迴歸長安了,他和李陵臨河訣別,愴惻心欲絕。蘇武拉着李陵的衣袖,哭盡眼淚,替之以血。

李白所作的《蘇武》,蘇武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李白這首詩中寫的蘇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武帝時爲郎。歷史上,蘇武是一個不畏強權,面對威逼利誘忠心耿耿,愛國且不向挫折屈服低頭的硬漢,爲了守住國家的機密,艱辛的生存了近二十年。

天漢元年(前100年),蘇武奉命以中郎將持節率領衆人,帶着禮品,出使匈奴,但是上天不垂憐,在他出使期間,匈奴發生了內部戰爭,而他的部下參與了謀劃,在策反失敗後,蘇武這一羣人均以謀反罪被匈奴拘留,蘇武拒絕折節叛敵,“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本色,活下去還有什麼意義......”。於是,冰冷的刀劍在他火熱的脖子上滑過,有幸的是,經過搶救,這個寧死也不肯喪失本色的男子漢慢慢甦醒過來;執着,面對單于榮華富貴的誘惑,面對衛律無數次的威逼勸降,蘇武依然堅守本色,巍然不動。

李白所作的《蘇武》,蘇武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第2張

單于無奈之下,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並聲稱只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歸漢。蘇武到了北海之後,與羊爲伍,心中只剩下悲涼。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餓了就扯一些皮帶、羊皮片,掘野鼠所儲藏的果實啃着充飢。十九年的冰天雪地,蘇武蒼老的容顏依然閃爍着堅毅。手持旌節立於羊羣之中的他,把系在節上的犛牛尾毛全部磨盡,無助乏力一如他的心。歲月在匆匆中遺忘了蘇武,蘇武的來猶如蘇武的去,羊羣不爲之沮喪或欣然,羊羣依舊於湖邊繁衍,依舊於自然的寒暑中彷惶。胡笳吹響的日子,漢宮的歌舞依然昇平,唯有決毅的蘇武守候於蒼穹的邊際,迴歸的夙願,如石,靜立於湖水乾涸的湖底。一腔熱血,一股傲然的骨氣,震撼了塞外的風沙,一聲嘆息,一份破 滅的守望,感動了塞外的天地。

期間單于曾派遣李陵前來勸降同樣被蘇武拒絕。這一堅持就是十九年,十九年貧苦的生活不曾擊倒他,十九年的孤獨與寂寞不曾征服他,單于用了十九年連一個蘇武都無法征服,又如何去征服一個泱泱大漢呢?蘇武,硬漢中的魁首,當之無愧。後來奴漢關係緩和時,漢皇帝知道蘇武還活着。通過外手段,這才讓蘇武返回大漢。當蘇武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鬍須、白頭髮的蘇武手裏拿着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外交家。

李白所作的《蘇武》,蘇武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第3張

可以說,蘇武用他的睿智,銘記下對大漢忠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風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禿禿的旌節昇華爲一段千古的驚奇,書寫了一段銘傳千古的悲歌。他用他的勇氣,忘卻了單于榮華富貴的引誘,在大漠黃沙中漸行漸遠,把那羣枯瘦的羊羣定格爲一段不朽的歷史,揮灑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歷史不能忘記,在浮華與堅守之間。北海的蘇武,那流放於荒山野原的鐵血男兒,用不屈與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忘卻富足,成就氣節;銘記祖國,造就偉大。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蘇武,在他身上,散發着一股爲了國家利益而無所畏懼的氣息。在匈奴時,面對衛律的不公平審訊,他從“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表現他對漢朝的忠心;面對冰天雪地,他決不放棄,齧雪咽旃,此志不渝;面對李陵言其家庭之不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依舊不改其本色。即使在歸國之後,未受到與匈奴提供的可相提並論的厚待,也絲毫未生謀反之心,堅守着對國家的忠心,展現着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愛國節操。

因此,昭帝遺言中還提到蘇武“明習故事”和“奉使不辱命”這兩點。可見,蘇武爲了民族尊嚴與國家利益而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是多麼深入人心,蘇武不屈的性格,不是表面花俏的修飾,而是真真切切的行爲。自古英雄多磨難,但磨難後才能真正瞭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