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帝王們對於儒學的態度是怎樣的?仁宣二宗對於儒學又是什麼態度?

明朝帝王們對於儒學的態度是怎樣的?仁宣二宗對於儒學又是什麼態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代皇帝中,後世對於明仁宗和明宣宗的評價一直很高。繼明成祖朱棣之後,明仁宗與明宣宗採取一系列政策使國家出現盛世的局面,這一時期被稱爲“仁宣之治”,又稱“仁宣盛世”。根據史料記載,仁宣二帝崇尚儒學,能行善政,是符合儒家理想的君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不可否認,仁宣二帝在施政、治民上均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從對待儒學的態度,以及自身對儒家思想的奉行上來看,他們不僅當不起這麼高的評價,甚至正好可以說是儒家理想君王的反面。

細考他們的生平,就可以發現,仁宗其實不“仁”,宣宗其實不“宣”,這兩個廟號算得是一個絕妙的諷刺了。

明朝帝王們對於儒學的態度是怎樣的?仁宣二宗對於儒學又是什麼態度?

一、明朝前期帝王對待儒學的態度

從朱元璋建國開始,明朝就號稱是以理學治國,興建學校,八股取士等等。但從內心深處來說,明朝前期的皇帝是瞧不起儒學的,是極端鄙視儒生的,提倡理學重用儒生都是做的表面文章,是穩固統治的需要。

從太祖朱元璋到成祖朱棣無不如此,便是仁宣二帝也不例外(只有建文帝是真心崇奉儒學的)。

朱元璋出身草莽,儒學只是他取天下、治天下的一個手段。他可以崇儒重士,也可以刪改《孟子》,砍下大批儒生的頭顱,就連一向受他尊敬的宋濂也差點做了刀下之鬼,因爲他對儒學和儒士只是利用而已。

成祖朱棣在位期間號稱大力推崇儒學,但他和朱元璋一樣,也是極端瞧不起儒生的。不合作的自然是殺掉了事,比如方孝孺;合作的,也要看心情了,稍有過失,也難免惹來殺身之禍,比如解縉。

還有一個例子,可以充分看出他的這種態度。永樂年間,有個儒生叫孫汝敬,考中進士後,進文淵閣作了庶吉士,但是很快就“誦書不稱旨,即日遣戍江南”(《明史》本傳)。這個人只是講說經書不能符合朱棣的心意,就被流放了,可見儒生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到了仁宣時期,這種態度並沒有改變。

明朝帝王們對於儒學的態度是怎樣的?仁宣二宗對於儒學又是什麼態度? 第2張

二、仁宗其實不“仁”

“仁”是儒學最高的道德規範。孔子將其定義爲“愛人”,能推行恭、寬、信、敏、惠這五種美德者即爲“仁”。孟子說:“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爲也。”荀子說:“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爲也。”

明仁宗在位時間很短,不到一年。但從兩件事情來看,他遠不能稱之爲“仁”。

一些史書說明仁宗不好色,但《明史·羅汝敬傳》記載,他是得了“陰症”以後錯用“金石之方”而暴死的,另有一本筆記《病逸漫記》(明代陸釴所撰)記載的當時的宮內太監的說法也是如此。

仁宗是不是縱慾過度吃錯了藥而死,姑且不論。但當時著名的儒生李時勉卻真的因女色問題向他上過書,勸諫他說,先皇纔剛剛去世,陛下不應該找那麼多侍女。

這本也算不了什麼大事情,對於一個仁者來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已。

但仁宗卻立刻變了臉色。《明史》記載:“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對不屈。命武士撲以金瓜,脅折者三,曳出幾死。”

這就是他對待儒者的態度,你膽敢批評朕,還振振有理,朕讓你見識見識金瓜的厲害。於是李時勉被打斷了肋骨,差點死掉。隨後,他被下在錦衣衛詔獄裏,幸虧有一箇舊相識用藥醫治,才僥倖保住了性命(另有一說是,李時勉被打後拖出來,正好碰見了大學士楊士奇,楊用燒酒灌他,才得以不死)。

仁宗臨死的時候,還對直言進諫的李時勉耿耿於懷,使得宣宗一繼位,就差點殺了李時勉。

仁宗死後,葬禮極爲簡略,但是卻有五個妃嬪爲他殉葬。用妃嬪、宮女爲皇帝殉葬,是明朝一項極爲殘忍的制度,直到明英宗死時才被廢除。若真是一個“仁者”君王,又怎能聽任這樣的制度延續。

明朝帝王們對於儒學的態度是怎樣的?仁宣二宗對於儒學又是什麼態度? 第3張

三、宣宗既不“仁”又不“宣”

宣宗的廟號是“宣”,什麼叫“宣”?《逸周書》說“聖善周聞曰宣”,意思是能夠廣泛接受人們的正確的建議就是“宣”。

《明史紀事本末》評價宣宗說“文事則經史在御”,就是說他崇奉儒學,依據儒家的經史治國。但考究他在位十年的表現,並不符合儒家提倡的“仁”,也不符合他的廟號“宣”。

他一繼位,就要殺掉李時勉,原因就是“爾小臣敢觸先帝”(《明史》本傳)。後來幸虧問了一句你向先帝說了什麼,李時勉說:“臣言諒閣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有了這句好話,李時勉終於保住了性命。

宣宗對待儒生的態度是和他的父祖一致的,他從骨子裏瞧不起儒生,不是罵他們“豎儒”就是稱他們爲“小臣”。明朝大臣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是極低的,宣宗表現地尤爲突出。

《明史》記載,有一次,宣宗到史館去檢查《成祖實錄》的編修情況,一高興,要給編修實錄的儒臣們一點賞賜,就抓了一把錢扔在了地上,銅錢滾的到處都是,儒臣們都跪趴在地上到處撿錢,只有李時勉一人站着不動。

爲了懲治大臣,宣宗發明一種刑罰叫“荷校”,就是戴着大木枷示衆。當然,枷鎖是早有的刑具,並不是他的發明,但這種刑具一般是用在俘虜或囚犯身上的,而宣宗卻用它來懲罰犯了小錯的大臣,而且大大加重了木枷的分量。

所謂“刑不上大夫”,歷朝歷代都很少這樣折辱大臣。這不僅是肉體的折磨,更是一種精神的羞辱。你不知道哪一句話說得不對,惹得皇帝不高興了,就被押出去戴着大木枷示衆。

李時勉就受過這種屈辱。《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他擔任國子監祭酒的時候,向朝廷申請經費整修國子監。這個項目是由太監王振負責的,王振來國子監視察,覺得李時勉接待自己的規格不夠,非但沒有撥下一文錢的經費,還回去告了李時勉一狀。

王振告李時勉的罪狀是很可笑的,他說李時勉偷了國子監的樹枝。宣宗就判李時勉“荷校”。王振給李時勉的枷特別重,大熱天裏,已經六七十歲的李時勉抗着沉重的木枷在國子監門口整整站了三天。後來幸虧有人找皇太后的父親說情,李時勉才被放了。

還有,明朝臭名昭著的“廷杖”,也是在仁宣之間流行起來並形成制度的。

宣宗還有許多行爲不符合儒家“仁”“宣”的要求。

他處死叛亂的叔父朱高煦的手法相當殘忍。朱高煦本來被關在皇家動物園的籠子裏,有一天宣宗來看動物,朱高煦從籠子裏伸出腿絆了他一下,於是宣宗讓衛士找來了一隻三百斤的大銅缸,把朱高煦扣在下面,然後堆上木炭,銅缸融化,朱高煦被活活燒死。

宣宗還大力提拔太監。朱元璋曾立下鐵牌不許太監干政,但在整個明朝,太監禍國的事情卻是屢屢發生。究其原因,不能不說到宣宗。

宣宗是明朝制度化扶持太監的第一個皇帝:他打破了朱元璋定下的太監不得識字的祖訓,宣德元年(1426年),他下令設置“內書堂”,讓大學士到內書堂教導宦官們讀書;他設立了司禮監秉筆太監、掌印太監,讓司禮監太監代替自己批閱奏摺,並形成制度;他不僅派太監去軍事重地作監軍,還讓他們去各個州縣去監督民政(太監監督民政的制度在英宗時廢除)。

宣宗對儒生的建議往往不能接受。比如一個叫郭循的人,他上書建議不要濫修宮殿,就被宣宗叫進宮大罵了一通,然後關進了監獄,直到宣宗死後才被放出來。

明朝帝王們對於儒學的態度是怎樣的?仁宣二宗對於儒學又是什麼態度? 第4張

還有一個叫陳祚的,他建議宣宗定期舉辦“經筵”,聽儒臣講授《大學衍義》裏的道理。結果宣宗勃然大怒:你什麼意思?你說我沒讀過《大學》嗎?就算我沒讀過,也輪不到你們來教。

宣宗要殺掉陳祚,後來雖然饒了他一命,但陳祚所有的親族,“父母、兄弟、妻子、娣侄,凡男子悉同禁,婦女下浣衣局”。也就是說,男的統統關進監獄,女的去當奴隸洗衣服。祝允明的《野記》裏說,陳祚的父親死在了獄中,陳祚的小女兒當時還很小,到英宗時被放出來已經七歲了,但是癡呆到連豬狗都分不清楚了。

宣宗也癡迷於“房中術”。祝允明的《野記》,還有呂毖的《明朝小史》都記載,有一次,宣宗找來太醫欽謙,向他要“房中藥”,欽謙說不懂房中術,沒有這種藥。宣宗大怒,讓衛士用布被包了欽謙的頭扛出去關進了監獄。宣宗不想讓人知道這件事,就祕而不宣。欽謙的家人以爲他失蹤了,找了好久才知道被關進了錦衣衛的大牢,就和曾建議皇帝讀書的陳祚關在一起。

宣宗死後,有十個妃嬪殉葬。有個叫郭愛的嬪女,入宮不到一個月,也被列入了殉葬名單。

小結

仔細考究明朝仁宣二帝的行事,我們就會發現,他們所謂的崇奉儒學只不過是表面文章,用來妝點門面而已。他們的行爲,遠遠不符合《大學》裏對君王的要求。可見,一些史傳裏對他們的高評價,完全是建立在低標準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