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北邙在哪裏?爲什麼古代的帝王貴族都想葬在這裏?

北邙在哪裏?爲什麼古代的帝王貴族都想葬在這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將蘇州、杭州兩地比作人間天堂,一句話揭示了人們都向往一輩子都生活在蘇杭二州。而“生居蘇杭,死葬北邙”意思是人生前就該居住在蘇杭二州,死後一定要葬在北邙[máng]。此處提到的北邙是什麼地方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北邙,即邙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故名北邙。

“生居蘇杭,死葬北邙”這句話在民間廣爲流傳,但只有到了邙山,你才知道這句話的含義和分量!

在邙山的土嶺上,你能看到那數百座高大巍峨的古墓,星羅棋佈,森然壯觀。

北邙在哪裏?爲什麼古代的帝王貴族都想葬在這裏?

邙山海拔300米左右,爲黃土丘陵地,是洛陽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在這塊面積達750平方公里的土地裏,擁有的古墓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延續時間之長,世所罕見,在這裏,長眠着自東周一直到明清各朝代數不勝數的王侯將相、名士名流。

據勘測與推算,邙山陵墓羣多達數十萬座,可謂是墓連墓、冢壓冢。

由於年代久遠,滄海桑田的變遷,以及各朝代瘋狂的盜墓等原因,邙山的古墓數量和每座墓主的身份,現在已很難準確統計和確認。

即使如此,目前能確定的邙山帝王陵也有好多座:八座東周王陵、五座東漢帝陵、兩座曹魏帝陵、五座西晉皇陵、六座北魏皇陵、一座後唐帝陵,一座南明帝陵;另有七座後主皇帝陵,分別是蜀漢後主劉禪、東吳後主孫皓、南陳後主陳叔寶、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後蜀後主孟昶、吳越國王錢俶、南唐後主李煜。

除了數量巨大的帝王陵外,邙山還葬有許多歷朝歷代的名人:商代伊尹,不食周慄的伯夷叔齊;戰國縱橫家蘇秦、張儀;秦相呂不韋;西漢文學家賈誼;東漢定遠候班超;曹魏千里駒曹休;西晉文學家石崇;北魏權臣爾朱榮;唐代詩人杜甫、王之渙、孟郊,宰相狄仁傑,大書法家顏真卿;北宋名臣石守信;明代福王,書畫家王鐸;另有白居易、文彥博、范仲淹、姚崇、張說、褚遂良等名人也葬在邙山周邊的洛陽盆地。

從東周到唐代,洛陽北部的邙山一帶一直是古人心目中的最佳安息之地,歷代的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商甲鉅富都以能葬在北邙而自豪。

西晉文學家張載在代表作《七哀詩·其一》開頭四句就說:“北邙何壘壘,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雲漢世主。”

唐代詩人王建在《北邙行》首句也說:“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着黃金無置處。”

王建在這句詩裏,活生生地告訴我們,在唐代,邙山墓地竟然火爆到用黃金都買不到!

北邙在哪裏?爲什麼古代的帝王貴族都想葬在這裏? 第2張

唐代詩人張籍在同樣一首《北邙行》長詩更是說明了邙山墓地有多火熱:

《北邙行》 唐 張籍

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

車前齊唱薤露歌,高墳新起日峨峨。

朝朝暮暮長送葬,洛陽城中人更多。

千金立碑高百尺,終作誰家柱下石。

山頭松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於土。

寒食家家送紙錢,鴟鳶作窠銜上樹。

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遊。

看到沒有,邙山“地下白骨多於土”,這是多麼令人難以想象的情景啊!

那麼,洛陽之北的邙山爲何會成爲如此“熱門”的墓地呢?

其實也很簡單,邙山之所以成爲古人最追捧的墓地,是和洛陽的古都地位緊密相連的。

邙山腳下的洛陽,在我國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從4000年前的第一個王朝夏朝起,曾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13個朝代在此建都。

北邙在哪裏?爲什麼古代的帝王貴族都想葬在這裏? 第3張

在累計1000餘年的時間裏,洛陽一直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其“城池雄偉,宮苑壯麗,爲天下之冠”,繁榮時的洛陽城常有數十萬人在此居住,那些王侯將相、文人雅士雲集其間,他們目睹洛陽城的輝煌後,在死後自然要葬於洛陽城北的邙山,以期在死後仍能享受到洛陽的繁華。

洛陽即使後來不是國都,那也是當時中原地區的一大重鎮,也有無數的達官貴人在此生活並安息於邙山。

另外,古人崇尚風水一說,而邙山獨特的地理也是被古人看好的第二個原因。

洛陽城外的邙山,北依黃河,南望京都,伊洛二川之勝,盡收眼底。邙山樹木森列,蒼翠如雲,且邙山土厚水低,宜於殯葬。

因此,邙山堪稱是天然絕佳的風水寶地,古代那些帝王將相無不希望自己能死後葬於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