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戰爭扛旗的人不利於作戰,爲何卻衝最前面呢?

古代戰爭扛旗的人不利於作戰,爲何卻衝最前面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戰爭上一開始雙方都是玩命的往前衝,但往往衝在最前方的是扛旗的士兵,他們手中拿着旗子,不利於作戰,爲什麼卻要衝最前面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古代戰爭扛旗的人不利於作戰,爲何卻衝最前面呢?

古代軍隊的隊伍中有很多種類的旗幟,具體有號旗、令旗、聯絡旗、陣旗、將旗、牙旗,每種旗幟都有各自的功能,其中攜帶量最大的便是號旗,也就是士兵扛着衝鋒的最多旗幟,另外令旗、聯絡旗、陣旗、將旗這些也會跟着衝鋒。牙旗是全軍的標識旗,一般留在主帥的身邊,主帥到哪,它就到哪,代表的是全軍的靈魂和精神,《說文》中說到:“旌,所以精進士卒也。”

明朝朱棣在靖難之戰中,在白溝河和李景隆進行了一場大戰,多次吃了朱棣抄後路的虧的李景隆,這次學聰明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抄了朱棣的後路,由於兵力上的劣勢,朱棣漸漸頂不住了,就要潰敗之際,一陣大風吹來把李景隆的帥旗吹倒了,明軍一看主帥旗倒了,紛紛大喊:“將軍死了,還不快跑。”燕軍趁勢反擊,大獲全勝。我們的紅軍也有句名言“紅旗走到哪,我們就跟到哪。”可見旗子代表的也是一種精神。

古代扛旗兵爲什麼要衝鋒在前面,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古代,鼓、鑼、旌謂之爲古代軍隊的”三官”,也就是重要的指揮作用,旗幟鮮明的大旗可以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引導衆軍衝鋒,旗往何處,人就往何處,古代掌旗者都是大力士,旗在人在,旗亡人亡。除了能夠爲衆軍指引方向,還可起到撐場子的作用,大量的號旗看起來氣勢如虹,兵多將廣,能夠震懾敵方,同時主帥能夠根據號旗所在的位置知道己方的鋒線推進到了哪裏,戰鬥的激烈情況,如果己方的號旗樹立的越來越少,證明敵方佔了優勢,需要及時調整戰鬥部署。

在混亂不堪的戰鬥場面中,還可起到區分敵我的作用,避免誤傷友軍,爲了更好區別敵我雙方,一些號旗還會寫上國號。韓信在破趙之戰中,就曾率領兩千的輕騎兵背上漢軍的軍旗,在趙軍被自己的調虎離山之計傾巢出動後,率軍攻入趙軍大營,拔掉趙軍軍旗,插上寫着大漢的軍旗,趙軍見此現狀,以爲大營已被佔領,頓時軍心瓦解,全軍潰敗。

號旗還可用來迷惑敵軍,古代軍隊往往在自己兵力過少,實力的孱弱的時候,爲了迷惑敵軍,往往選擇多樹旗幟,虛張聲勢,恐嚇敵人,一支旌旗蔽天的軍隊和一支只樹刀槍,旗幟稀少的軍隊的氣勢是有很大差異的,太平軍的軍帥所屬的軍旗就有五百五十六面,行軍起來,威武雄壯。

令旗、聯絡旗又起到通訊的作用,確保主帥下達的命令能夠迅速傳達到前線,陣旗則在需要重組隊形或陣型的時候用到,將旗則是辨認己方部隊人員的編屬情況,“將異其旗,卒異其章。”古代左、中、右三軍的旗幟是不同的,一般中軍用黃旗,右軍用白旗,左軍用藍旗,作戰時候,士兵就在對應的旗幟下,戰場上各種旗幟看似混亂,實際分工明確,共同維持各部隊在戰場上的運作。

在古代的攻城戰中,第一時間把旗幟插上敵方城牆是十分重要的,這宣示着已經攻佔了敵方城池,對鼓舞軍心很重要,二戰中蘇軍把紅旗插上德國國會大廈,宣示着德國法西斯的滅亡,衝鋒在前面的扛旗手就起到了這個作用,負責把旗子插上敵方城樓。

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一位扛着大旗的小兵在戰場中“來去自如”的穿梭,不管是自己人還是敵軍都好像將他視爲透明人一樣,完全無視了他。那麼在真實的戰場上真是這樣的嗎?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上戰場絕對不是開玩笑的事情,輕則少胳膊少腿重則直接就丟了性命,那麼這些扛旗的士兵在沒有多少防禦措施的情況之下,舉着這麼大的旗子在戰場上出現,膽子也太大了吧?就連一把武器都不帶,如果敵人追着你砍怎麼辦?難道說這些扛旗的小兵真的都“開掛”了嗎?

其實在真實的戰場上是絕對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絕對不能太認真!不然就被編劇或者導演給忽悠了,很明顯這樣安排的寓意就是爲了藝術加工罷了,當然電視劇上面的“騷操作”也不是完全違背了歷史,也有一些可取之處的。一些良心劇還是有這方面的考慮的,首先肯定讓扛旗的小兵全副武裝起來,這樣安全保障才能更大幾分,這也是主要防止流矢或者弓箭。那麼就會有朋友問了,如果有人追着旗兵砍呢?這就是第二個措施了,會有專人保護這個扛旗的小兵,這也是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因此這兩點也算是比較符合歷史的。

古代戰爭扛旗的人不利於作戰,爲何卻衝最前面呢? 第2張

真正的歷史上還是和這種“騷操作”有着本質上的區別。電視上主要是爲了烘托一種氣氛,順帶着鼓舞鼓舞士氣什麼的。而真正歷史上的旗兵起到的作用不僅如此,這種小兵並不是真的那種“炮灰”級別的新兵蛋子,而是從軍多年的“老鳥”!能夠和部隊進行配合指揮,他四處移動的目的其實很大一部分作用是爲了傳遞作戰信號和提供作戰方向。而且一定要有規律的移動,絕不是那種想去哪晃悠就去哪晃悠的。另外一個營或者更小的連都會配有專門的一個旗手,他們只負責自己的區域就行,一定不能亂。也就是說部隊一定是圍繞着旗兵作戰,而不是旗兵跟着部隊走,反而是旗兵帶領着部隊進攻或者防守。也就是說一個旗兵的保護團隊就是整支軍隊,所以也就沒有那些不長眼的敵人會越過重重危險來擊殺旗兵,完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因此也就沒有必要佩戴任何武器,不僅沒有任何用處,而且還會增加負重,要知道一杆大旗的重量就堪比一根大柱子了。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颳大風或者下雨,就更難掌控了,所以說能儘量輕裝上陣就輕裝上陣。而且就算意外發生,旗兵突然“嗝屁”了,那麼很快就會有人頂替旗兵的位置,繼續堅守。直到整支隊伍都打光了爲止,這就是古代旗兵的重要作用!所謂“旗丟全隊斬”,就是這個意思。他們自然沒有“開掛”,而是將生命託付給了自己的戰友,他們相信自己的戰友,因此膽子才能這麼大,而他們自己則肩負着傳遞信號和鼓舞士氣的作用!

所以,作爲全軍耳朵和眼睛的扛旗兵,即使衝在最前面,也不是最容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