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武宗的“會昌中興”時間極短,爲何功績如此顯赫?

唐武宗的“會昌中興”時間極短,爲何功績如此顯赫?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晚期,宦官專權、牛李黨爭、藩鎮割據成爲困擾唐朝統治的三大問題。儘管如此,唐朝仍能延續一百多年,創造了三次中興——唐顯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唐玄宗的“大中之治”,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這三次中興,只有武宗的“會昌中興”持續時間最短,但功績卻極其突出,甚至沖走了唐朝的恥辱。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唐武宗本來無緣帝位的。唐武宗的前任唐文宗立有太子李成美,不過李成美沒有得到宦官集團的全力支持,唐文宗臨終前,掌握軍權的宦官仇士良強迫反對派妥協,讓唐文宗廢掉太子李成美,改立穎王李瀍爲皇太弟。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駕崩後,皇太弟李瀍登基,定明年年號爲會昌,李瀍即爲唐武宗。

唐武宗即位後,在仇士良的協助下對反對派進行了一系列清洗。前太子李成美(唐武宗的侄子)、安王李溶(唐武宗的弟弟)及其生母楊賢妃首先受難,同一天被唐武宗賜死,因爲三人都捲入了皇位之爭,他們活着是對唐武宗最大的威脅。其後,兩位宦官劉弘逸、薛季稜被處死,兩位宰相楊嗣復、李珏被罷免,因爲四人都反對唐武宗繼承皇位,要麼支持李成美,要麼支持李溶。隨着李成美、李溶及其黨羽的倒臺,唐武宗的皇位終於坐穩了,唐武宗也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了。-=

賢相上臺

開成五年(840年)九月,唐武宗罷免楊嗣復、李珏一個月後,任命淮南節度使李德裕爲宰相。

李德裕出身唐朝名門趙郡李氏,父親李吉甫是唐憲宗朝名相,按說,李德裕擁有如此令人羨慕的條件,仕途應該十分順利的。然而,由於李吉甫和後來的牛黨領袖牛僧孺、李宗閔結怨,當李德裕進入官場後,便遭到了牛黨成員的惡意報復。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牛黨得勢,李德裕很少能進入中央,大部分時間是在地方擔任節度使,如今唐武宗即位,罷免牛黨宰相楊嗣復、李珏,李德裕方纔重新回到中央。

唐武宗提拔李德裕爲宰相,一方面是利用李黨壓制牛黨,防止牛黨重新上臺,威脅自己的皇位;另一方面是李德裕閱歷豐富,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同時精明幹練,有強烈的進取心,確實堪當大任。

唐武宗的“會昌中興”時間極短,爲何功績如此顯赫?

唐武宗和李德裕在性格上有很多相同點,尤其在進取心方面。唐武宗雖然是被宦官仇士良擁立的,但是他並不甘心一直做仇士良的傀儡。唐武宗對仇士良表面尊崇,不斷加官進爵,實則十分防範。會昌元年(841年),李德裕在唐武宗的支持下開始對弊政進行改革,以提升宰相的地位,加強宰相的權力,這讓仇士良預感到了政治危機。第二年,當仇士良聽說李德裕謀劃降低神策軍的待遇後,便以此爲藉口,鼓動神策軍發動兵變,企圖脅迫李德裕下臺。唐武宗聞訊大怒,把責任全部攬到自己身上,訓斥仇士良說:“這都是朕的主意,與宰相沒有關係!”仇士良見唐武宗明確表態,便取消了發動兵變的計劃,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擔憂。

仇士良對唐武宗最深的印象是酷愛打獵,唐武宗還做藩王時便喜歡打獵,等唐武宗即位後,仍然經常出宮打獵。此外,唐武宗還把道士趙歸真迎進宮中,沉迷於長生之術。在仇士良看來,唐武宗不務正業,容易受自己擺佈,自己依然能延續唐文宗時代的權勢,怎料唐武宗是一個心懷大志的君王,他對李德裕的支持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鐵定了心要削弱仇士良的權力。仇士良明白,宦官即使再有權勢,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持,也不免走向失敗,於是,仇士良選擇了急流勇退,在會昌三年(843年)辭官告老,病死家中。

唐武宗的“會昌中興”時間極短,爲何功績如此顯赫? 第2張

唐武宗用人不疑,與李德裕通力合作,削弱了宦官集團的力量,加強了相權,鞏固了皇權,讓政治回到正常的軌道中,爲施展自己的抱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興大唐

唐武宗和李德裕君臣合作,先後解決牛李黨爭和宦官專權的問題,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不過,唐武宗和李德裕還將接受更多的挑戰,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李德裕的才能即將大放異彩。

開成五年(840年),強盛的回鶻汗國在內亂中土崩瓦解,其部族四散奔走,其中一支南遷唐朝邊境,給唐朝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會昌元年(841年),守邊的唐將立功心切,請求出兵討伐回鶻,就連另一位宰相也支持朝廷出兵討伐回鶻。對此,李德裕持反對意見,主張先救濟回鶻部衆,對回鶻部衆實行分化瓦解的策略,避免直接引發軍事衝突,爲唐朝部署軍隊爭取時間。李德裕運籌帷幄,邊將積極配合,回鶻部衆果然發生內變,一部分人投降唐朝,削弱了回鶻的實力。

會昌二年(842年),回鶻烏介可汗挾持唐朝的和親公主太和公主,對唐朝發動了戰爭,李德裕依然按兵不動,用防守換取進攻回鶻的時機。會昌三年(843年)春天,李德裕正式命令集結完畢的唐軍對回鶻發動進攻,唐軍在大將石雄的指揮下,對回鶻發動突襲,在殺胡山取得大捷,烏介可汗倉皇逃竄,太和公主被迎回長安。安史之亂後,回鶻依靠強大的國力,或用發動戰爭的手段,或用經濟掠奪的方式,對衰弱的唐朝百般欺凌,令唐朝苦不堪言。而今,唐朝一舉擊敗回鶻殘部,讓回鶻在唐朝北方永遠消失,徹底解除了邊患。

正當朝廷爲擊敗回鶻高興時,昭義鎮(澤潞鎮)又對朝廷的權威發起了挑戰。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因唐武宗不接受自己獻給朝廷的寶馬,便懷疑朝廷猜忌自己,要對付自己。劉從諫爲防範朝廷出兵昭義鎮,不斷招兵買馬,增強軍力,當他在會昌三年(844年)去世後,其侄子劉稹按照先前的慣例,祕不發喪,向朝廷請求接任昭義節度使之位。

對於劉稹的請求,很多大臣遵循朝廷對藩鎮的綏靖政策,認爲唐武宗應該答應劉稹的請求。而李德裕堅決反對,認爲昭義節度使的任命權歸朝廷所有,不同於擁有割據傳統的河朔三鎮(幽州鎮、成德鎮、魏博鎮),因此,李德裕主張朝廷討伐擁兵自立的劉稹。不過,李德裕爲避免河朔三鎮支持劉稹,導致戰爭的規模擴大,增大朝廷平叛的阻力,特意向河朔三鎮做出解釋,保證朝廷出兵只爲平定昭義鎮,不會藉機討伐河朔三鎮。成德、魏博二鎮知道它們的利益不會受損,於是積極配合朝廷的軍事行動,劉稹寡不敵衆,節節敗退,在會昌四年(844年)徹底戰敗,被部將殺害,昭義之亂於是結束。

唐朝討伐劉稹期間,太原又發生了楊弁兵變,李德裕亦堅持用兵,迅速平定了叛亂。李德裕用軍事手段平定劉稹之亂和楊弁兵變,向天下藩鎮展示了朝廷不允許河朔三鎮外的藩鎮割據的決心。李德裕用局部的藩鎮割據換來了唐朝的統一,雖說美中不足,但也可以稱得上成功了。

輝煌的軍事勝利讓唐朝聲威大振,同時極大消耗了唐朝的財力。唐武宗和李德裕爲改善財政困難,也出於對佛教的強烈反對,在會昌五年(845年)發動了唐朝歷史上著名的“會昌滅佛”運動。唐武宗下詔頒佈嚴苛的政令,毀壞、合併天下寺院,只保留少數寺院和少數僧人;銷燬金、銀、銅、鐵等金屬材質所造的佛像和鐘磬,重鑄爲錢幣和農具,只保留土、木、石等非金屬材質所造的佛像;嚴格限制天下僧人的數量,加強官府對僧人的管理。

對佛教來說,“會昌滅佛”是一場浩劫,據唐朝官方統計,“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堤、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爲兩稅戶十五萬人”,這沉重打擊了唐朝境內的佛教勢力,緩解了唐朝的財政困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來自歐洲的景教(基督教)和來自波斯的襖教(拜火教)也受到衝擊,共有三千多信徒被官府勒令還俗。

從開成五年(840年)到會昌五年(845年),朝廷政務繁雜,唐武宗對李德裕委以重任,賦予李德裕決策大權,自己在背後全力支持,接連取得了抑宦官、息黨爭、敗回鶻、平澤潞、滅佛教的重大勝利,讓唐朝實現了中興。

不過,李德裕越是能幹,越是能獨挑大樑,唐武宗便越有精力鑽研長生之術。隨着時間的積累,唐武宗長期服食丹藥的副作用開始發作,他儘管十分年輕,身體卻一日不如一日,會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重病不起,於是改名李炎以消災求福,怎奈病魔不會順從皇帝的話,這月23日,年僅33歲的唐武宗在痛苦中駕崩,其叔叔光王李忱即位,是爲唐宣宗。

唐宣宗與唐武宗的治國策略存在分歧,甚至可以說是針鋒相對,唐武宗支持李黨,而唐宣宗支持牛黨;唐武宗打壓佛教,而唐宣宗鼓勵佛教……正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李德裕的好運走到了頭,他先被新皇帝罷免宰相,後被貶到地方,最後在荒涼的珠崖郡(今海南)去世,享年63年。